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鞍山市图书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鞍山市图书馆为马鞍山市立图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图书馆安徽省最大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该馆创立于1974年10月,其前身为1955年8月成立的矿区政府文卫股图书室,1957年建市后改为市文化馆图书室。建馆后最早的馆址位于花山区湖北路12号,1996年9月迁至艳阳路56号,2009年5月再迁今址。新馆建筑由澳大利亚TMG集团设计,坐南朝北,东西分别与大剧院博物馆相邻,北为市文化广场,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吴泰昌捐书阁,收藏有吴泰昌所捐赠的图书5422册,大部分为改革开放后出版的当代文学作品,包含叶圣陶冰心夏衍等作家签名本2295册。

2018年5月14日,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公布,马鞍山市图书馆被为一级图书馆[1]

简介

马鞍山市图书馆主要职责:保存借阅图书资料,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图书、文献、报刊、音像资料的采编与储藏、图书资料借阅、图书馆学研究、图书、期刊、资料编辑出版、知识培训与社会教育。提供个性化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视频点播服务、远程教育服务、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和决策咨询服务等。马鞍山市图书馆正式建馆于1974年10月19日,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马鞍山矿区人民政府图书室(1955年8月至1957年秋)。它位于金字塘畔,初期只有1名工作人员。1956筹备建市时,迁至幸福路现财贸大楼西侧二楼楼下,有2名工作人员。设有报刊阅览室和借书处,藏书3000余册,拥有固定读者100余人,每周开放6天,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100人次。

第二阶段为市文化馆图书室(1957年建市至1974年4月),位于财贸大楼西侧二楼,隶属于市文化馆,曾先后命名为“马鞍山市第一图书馆”和“马鞍山市图书馆”。工作人员5名,设报刊阅览室和借书处。1965年末藏书17016册。“文革”期间,藏书遭到重大损失。截至1970年,藏书约20400册。1972年6月,图书室迁至解放路市展览馆南二楼,开设外借处、阅览室、报刊室和少儿图书阅览室。拥有固定读者800余人,每周开放6天,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200人次。

第三阶段是市图书馆正式建立阶段(1974年4月至1996年9月)。1973年10月,经市革委会批准,投资10万元,在花山地区建立新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974年4月,图书馆与文化馆正式分家,马鞍山市图书馆独立建馆。第一任馆长朱伯谋,副馆长任绪英。

1975年9月,馆舍落成,实际投资149500元,建筑面积1318平方米。新馆共有三层,一、二层分别设文艺图书外借处、科技图书外借处、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三层为讲演厅及办公用房。自1974年4月至1985年底,全馆工作人员由3人增至31人,藏书由2124种,34215册,增加到20580种177000多册。

第四阶段是新建马鞍山市图书馆(1996年9月至2009年5月)。随着马鞍山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馆舍条件已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马鞍山市图书馆新馆。新馆位于马鞍山市文化商业中心区域(艳阳路56号),毗邻美丽的南湖,地理环境优越,是马鞍山市重要的文化景观。

馆舍占地14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共拥有阅览座位500余个,藏书33万余册(含电子图书9万余册),报纸100余种、期刊500余种。年接待读者2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读者2万人次。

第五阶段是第二次建立马鞍山市图书馆新馆(现馆,2009年5月开放)。新馆建成于2008年12月31日,2009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新馆与博物馆、大剧院于2008年被列为马鞍山市三大文化工程,是我市最大的文献资源中心[2],同时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设计藏书量140万册。2010年6月,马鞍山市图书馆实行了免费开放,将开放时间延长到每周78小时。自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年接待读者人数超过50万人次。

视频

马鞍山市图书馆 相关视频

马鞍山市图书馆对全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行图书更新
马鞍山市有声图书馆盲人听书机外借启动仪式举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