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骆玉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骆玉笙
出生 1914.8.31
别名 小彩舞
知名作品 《四世同堂》
《重整河山待后生》
剑阁闻铃

骆玉笙(1914.8.31—2002.5.5),艺名小彩舞,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1];其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和氏璧》及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等;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骆玉笙[2]

别名;小彩舞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14年8月31日

逝世日期;2002年5月5日

职业;京韵大鼓演员

主要成就;"骆派"京韵大鼓的创建者

代表作品;《剑阁闻铃》《丑末寅初》《重整河山待后生》[3]

师承;韩永禄

主要弟子;陆倚琴刘春爱

人生经历

骆玉笙(1914年-2002年),艺名"小彩舞",她1914年出生在江南,自己根本不知道确切的出生地点。她刚刚6个月被送给江湖艺人天津人骆彩武做养女,"小彩舞"这个艺名最初就是这样得来的。

骆玉笙从小就跟着养父母漂泊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从4岁起她就开始配合养父演出杂耍。常常是骆彩武在变魔术的时候,把骆玉笙变出来,让她给围观的人唱上一段二黄。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正是需要关心与呵护的时候,而骆玉笙却已经在为衣食奔波了,有了伤心的事没法对别人说,有了高兴的事还是没人听,她只好用唱戏来寄托自己的喜怒哀乐。后来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总是无限感慨地说:"哎,我是唱着长大的。"

艰难的生活摔打出骆玉笙坚强的个性,奠定了她走向艺术高峰的基石。在上海的大世界,南京的夫子庙,汉口的大舞台,都留下了她演出的足迹。

1931年,在养父死后,17岁的骆玉笙正式演唱京韵大鼓,自17岁改唱京韵大鼓,1934年拜韩永禄为师,学刘(宝全)派大鼓曲目。

韩根据她的音色特点,为她设计独特唱腔,使她后来获"金嗓歌王"称号。后兼采"少白(凤鸣 )派"、"白(云鹏)派"之长,形成"骆派"风格。早期以演唱悲曲见长。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红梅阁》等。就这样,继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白凤鸣之后的又一位名家--骆玉笙,从此出现在中国的曲艺界,并且在后来独领风骚达半个多世纪。早期以演唱悲曲见长。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红梅阁》等。解放前录制有《红梅阁》、《大西厢》等唱片。

解放后,1951年参加天津曲艺团,不再称艺名,改用本名骆玉笙。唱段以声情激越、昂扬向上著称,演唱的新编革命题材曲目《黄继光》、《光荣的航程》等获得赞誉。文革期间她没有放弃自己对艺术的信念,1971年改任教学工作。文革后重登曲坛,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由于文革期间她没有放弃对曲艺事业的追求,坚持练功,使得花甲之年重登舞台的骆玉笙仍然保持着自己充沛的舞台活力,1980年,津门曲荟时隔18年后再度拉开帷幕,这是一次天津曲艺界的盛会,名家云集,在次演出活动中,她演唱了《子期听琴》、《祭晴雯》等曲目,此后,历届津门曲荟也都能看到骆玉笙登场。1982年参加了京津两地曲艺界纪念鼓王刘宝全先生逝世40周年的京韵大鼓专场,与孙书筠阎秋霞等名家联袂登台,演唱了经典的曲目《红梅阁》、《和氏璧》。1984年她参加了电影《北京故事》的录制,在电影中的现场演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见左图)。同年,携弟子成功举办了一次"骆派京韵大鼓专场",自此,骆派的影响力日渐盛大。

1985年,电视剧《四世同堂》摄制组以及著名作曲家雷振邦雷蕾父女邀请骆玉笙为其录制片头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一经播出,大获成功,从此骆玉笙的名字响彻华夏大地,此时,骆玉笙已经年过古稀。

1993年第八届津门曲荟,骆玉笙以80高龄演唱《击鼓骂曹》,高难度的击鼓动作依然完成得堪称完美,成为一段佳话。

80年代末以后的骆玉笙,由于年龄的关系,登台的机会已经不多,演唱也以小段为主,但每每登台,热情的观众便如趋之若鹜一般,可见骆玉笙三个字对曲艺观众的意义之大。

2002年5月5日,这位艺术大师因呼吸系统衰竭在天津辞世,享年89岁,她在寂静中离开亲人,离开她热爱的文艺舞台和观众。骆玉笙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她炉火纯青的艺术,在当今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独占一席,被中国人民和海外炎黄子孙誉为"国宝"。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丁关根、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分别以不同方式对骆玉笙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她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1]

2014年8月31日是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100周年诞辰。

艺术特色

她演唱的《剑阁闻铃》,那低回婉转的腔调,如泣如诉,使人如醉如痴似的, 当唱到"我的妃子呀……",那份真挚深厚之感情, 一下子爆发出来,令人回肠荡气。

浓郁的抒情色彩使《剑阁闻铃》明显地不同于其他流派,当之无愧的成为了骆派最著名的唱段。在骆玉笙之前的京韵大鼓,特别是刘派的曲目,大多以敷演故事为主,而《剑阁闻铃》却以抒情为主,用哀婉凄凉的曲调,极力渲染秋风秋雨中行宫的萧条寂寞,骆玉笙基于对唱词的反复品味,运用娴熟的演唱技巧,细腻勾画出唐明皇抚今追昔,悔、愧、怨、恨交织的复杂心情。使人听后如饮醇醪,不觉醉入其中,堪称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这段节目她自40年代起演唱,50年始终不衰,并以此获得金唱片奖。

骆玉笙也是一位优秀的曲艺改革家,她与她的弦师共同研究,在少白派的《击鼓骂曹》的基础上改单键击书鼓为双键击花盆鼓,可看性大大提升,后来成为了她的代表作品之一。

艺术传承

骆玉笙致力于京韵大鼓艺术的传播,陆倚琴(1934-)、刘春爱(1949-)二人为其影响力最大的两位弟子。晚年又收著名电影术表演艺术家王铁成、京剧演员李梦熊、评戏演员王冠丽、台湾学生李红为弟子,以图把博大精深的曲艺艺术播撒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骆派京韵大鼓的独立派别地位自80年代得到承认以来,已经成为了京津鼓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骆派与刘派、白派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骆派弟子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喜爱骆派京韵大鼓的爱好者,尤其是青年人非常多,为这种曲艺形式的未来构筑了美好的明天。

骆派京韵大鼓在天津的曲艺演出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演员众多,除了著名国家一级演员陆倚琴和刘春爱之外,比较有名还有天津市曲艺团的冯欣蕊、李响,北京市曲艺团的李想等。业余演员有李光荣、周玉兰、魏俊英、李凤霞等。在众多演员们的努力钻研下,骆派京韵大鼓演出的曲目除了骆玉笙晚年常演的几个节目之外,早年的经典曲目《七星灯》、《汜水关》、《黛玉焚稿》、《大西厢》、《哭黛玉》等节目再舞台重新恢复上演。

主要作品

代表作:京韵大鼓《剑阁闻铃》、《丑末寅初》及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山河待后生》。其中《剑阁闻铃》是骆派京韵大鼓的最具特色代表作,60年代曾被拍摄成电影。

《剑阁闻铃》(演唱了多半个世纪,如今已成为一代绝唱)、《红梅阁》(哀婉曲折的行腔,时而深沉,时而激越,动人心弦)、《子期听琴》、《伯牙摔琴》、《击鼓骂曹》[4]、《和氏璧》、《祭晴雯》、《丑末寅初》、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

早年曾上演过《七星灯》、《汜水关》、《关黄对刀》、《马失前蹄》、《战长沙》、《义释黄忠》、《南阳关》、《古城会》、《草船借箭》、《刺汤勤》、《华容道》、《博望坡》、《百山图》、《游武庙》、《徐母骂曹》、《白帝城》、《连环计》、《探晴雯》、《孟姜女》、《哭黛玉》、《黛玉焚稿》、《金定骂城》、《单刀会》、《哭祖庙》、《狸猫换太子》、《怀德别女》、《赵云截江》、《大西厢》、《活捉三郎》、《坐楼杀惜》、《闹江州》、《桃花庄》、《长坂坡》、《宁武关》等节目。自文革后,骆派作为独立派别存在的地位受到广泛承认,骆玉笙不在演唱以上早期的曲目,着力演唱派别风格差异明显的曲目,并编演了很多旋律丰富音乐化性质更浓的小段,使得里骆派京韵大鼓在创新上走在了鼓曲艺术的前列,这些小段中,最成功了是《万里春光》,至今仍在舞台传唱。

忆奶奶

我的奶奶骆玉笙,一生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1914年,她被卖到上海“大世界”附近的骆家时,刚刚6个月大,尚在襁褓中的她,自然也就姓了骆。养父骆彩武,以变戏法、演双簧、说相声为生。1919年,奶奶随养父到了汉口,9岁时,正式拜师学习京剧老生,取艺名“小彩舞”,1931年改学京韵大鼓。1934年,在南京“夫子庙”六朝居茶社,奶奶拜“三弦圣手”韩永禄为师,正式归入了京韵大鼓这一行。1936年,在师父的鼓励和帮助下,奶奶来到了北方曲艺的发祥地——天津

1936年夏,奶奶怀着既兴奋又不安的心情,走进了这座向往已久的城市。在中原游艺场(今百货大楼三楼)的一曲《击鼓骂曹》,得到了天津观众的认可,以后,在小梨园演出,一跃上了头牌,并得了个“金嗓歌王”的美称,“小彩舞”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天津卫,骆玉笙红了!小梨园也火了,场场爆满,人们竞相争睹“金嗓歌王”的风采。她还在国乐公司灌制了《博望坡》《红梅阁》《丑末寅初》等唱片,在市面上公开发行。

同年,奶奶在法租界老西开教堂后的明德堡2号定居,从此,她就成了天津人。在天津这个曲艺之乡,她不断探索追求,百折不挠,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不断超越自我,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的“骆派”艺术,完成了代表曲目《剑阁闻铃》的创作。

天津解放后,奶奶加入了“红枫曲艺社”(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前身),1953年、1956年,奶奶两次随赴朝慰问团到了朝鲜前线。她亲眼目睹了志愿军战士的勇敢与艰苦,回国后,她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感受,演唱了《伟大战士邱少云》《英雄黄继光》《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她的艺术生命从此获得了新生!在演唱上,她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自然形成了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雄浑豪迈、慷慨激昂的行腔,这与她解放前演唱的悲曲,在风格上有了明显变化,最典型的作品是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光荣的航行》。

1978年到1997年,奶奶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多年来的夙愿,党给予了她新的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1980年创作的《和氏璧》,是骆派艺术的巅峰之作,获得了当年天津市鲁迅艺术奖。1985年,奶奶担任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小彩舞高歌一曲动九州”,1985年,随着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在全国热播,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迅速在人群中传唱。就连奶奶自己也没想到,一个只有二三分钟的小段,在观众中竟有这么大的影响,而能够得到众多观众的爱护和支持,是一个演员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作为一个曲艺演员,她更是感到欣慰和自豪。可以说,从那时起,更多的人听说了骆玉笙这个名字,才开始知道京韵大鼓这一北方传统鼓曲艺术,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鼓曲热潮,这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的产生,可算是为普及曲艺立了一大功!

奶奶的脾气一直很耿直,甚至清高,无论是年轻时候,还是晚年,都是这样。年轻时上台从没笑过,面容冷若冰霜,黑衣素袍,不施脂粉,从不烫头,只梳一根大辫子。直到晚年上台,也只是淡妆和极素雅的短衫或旗袍。晚年时,奶奶对观众以赠送花篮的形式给演员小费的风气,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演员不是为艺术唱,只是为花篮而唱。为此,她还在一些大型会议上呼吁扭转这种现象。1999年年底,奶奶举办了从艺80周年演出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育人、培养下一代身上,先后培养了16名入室弟子,还传艺给许多年轻的学生。

在各种履历表的“籍贯”一栏中,奶奶每次都郑重地填上“天津”二字。因为奶奶的养父是天津人,当年奶奶走红在天津,所以在天津定居66年,她与天津城、天津人感情最深。从奶奶1936年来津,到2002年去世,一直没有离开和平区。1936年,在老西开教堂后明德堡2号的一小三合院,一住就是35年。1971年,迁至睦南道安乐邨9号余门,1984年,搬到南京路云峰楼,她的最后时光,是在岳阳道福泰温泉公寓中度过的。

1992年父亲去世后,照顾奶奶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当年奶奶所有的外地演出、开会,几乎都是我陪伴左右。奶奶去世后,我开始整理她的艺术资料,将奶奶的档案捐赠给了市档案馆,将资料捐赠给了市艺术研究所,因为奶奶不仅仅属于我们这个家庭,她也属于曲艺界,属于社会,属于人民,我愿意也有责任将这些奉献给热爱骆派艺术的观众。作为后人,我虽然没有继承奶奶的艺术,但却继承了她爱国敬业的精神和朴实真诚的性格,更应为骆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尽心出力。[5]

获奖时间

1. 1989年,骆玉笙以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获得"建国40周年最令人难忘的歌曲一等奖"

2. 1989年10月12日,骆玉笙荣获首届金唱片奖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唱片出版事业4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共设2个奖项,88个单位和个人获奖。

3. 1992年2月4日,骆玉笙参加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播出,演唱京韵大鼓《金门潮》 1992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4. 1995年1月31日,骆玉笙参加1995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演唱京韵大鼓《贺新春》 1995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任职荣誉

骆玉笙曾先后担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副团长、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

1978年至1997年,连续4届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当选为中国曲协主席(后任名誉主席)。

获天津市特级劳动模范称号、建国40周年最令人难忘的歌曲一等奖(重整河山待后生),1989年荣获中国金唱片奖。

视频

经典珍藏:骆玉笙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

骆玉笙 《击鼓骂曹》

80岁骆玉笙 1994春节戏曲晚会

参考资料

  1. “金嗓歌王”骆玉笙(图) 天津日报 乐,发布时间;2017-05-22 08:50:32
  2. 骆玉笙 搜狗百科;
  3. 经典珍藏:骆玉笙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 腾讯视频,发布时间;2017年07月26日发布
  4. 骆玉笙 《击鼓骂曹》腾讯视频,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2日
  5. “金嗓歌王”骆玉笙(图) 天津日报 乐,发布时间;2017-05-22 08: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