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高尔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尔俨

高尔俨(1605年-1654年),字中孚北直隶静海县(今属天津市)王二庄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1]

生平

天启七年(l627年)举人崇祯十三年(l640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明亡,降李自成南明福王时,定“从贼桉”,高尔俨及党崇雅卫周祚都被定桉。[2]

清军入关后,征补原官。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任侍读学士,同年七月擢礼部侍郎。顺治五年(1648年),调任吏部右侍郎。后加右都御史。顺治八年(1651年),任吏部尚书。次年被御史吴达弹劾,上疏请求罢官。顺治十年(1653年),重新起用,晋弘文院大学士,同年因病回故里。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追赠少保文端[3]

经典传说

传说一:高尔俨自幼顽颇大胆,上学时来回不走直路,而是抄曲环行,故有乡人说,此人异于常人,行走似龙,以后必成大器。

传说二:高尔俨去世后,下葬的时辰成了难题,按照风水师的说法:鱼打鼓、车上树、带铁帽子的来了才能下葬,这要求急坏了族人。然而就在下葬的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鼓乐仪仗锣鼓喧天,惊飞了运河里的鱼鹰,将叼起的鱼“咚的一声”掉落在鼓面上;而赶集归来的乡民为了看热闹,将买来的纺车挂在河堤树杈上;突然起风了,晴朗的天顿时阴云密布,大雨倾盆,为了遮雨,有的乡民举起买来的铁锅扣在头上,真是天时、地利、人合的好时辰,高尔俨也顺利得以安葬。这便有了“鱼打鼓、车上树、带铁帽子的来了才下葬”的奇闻趣话。

后世纪念

1973年5月,在静海县子牙公社宗保村北数百米处发现几百座晚期墓葬,通过石碑碑文得知,此墓地即文献记载的高家坟,经清理、发掘,墓葬形式有三种:一为船蓬顶砖券墓,此种形式多为合葬墓;二为白灰捶顶墓,有的有多层套棺;三为土圹竖穴墓。

由于高尔俨病故后,顺治皇帝钦赐祭葬,故其墓葬独立于高家坟,葬于静海城南,陪伴他长眠地下的有其子高恒懋。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路过静海时,钦赐高尔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牌匾,从此康熙皇帝题写的这块御碑成为古运河上的一个历史景观。

着作

有《高文端公文集》。

参考资料

  1. 高尔俨 天津静海政务公共信息网
  2. 《清史稿·卷238》:“明福王时,定从贼桉,崇雅与卫周祚、高尔俨皆与。”
  3. 《清史稿·卷238》:“高尔俨,直隶静海人。明崇祯十二年进士,官编修。顺治初,授秘书院侍讲学士。迁侍郎,历礼、吏二部,擢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九年,为御史吴达所论,乞罢。旋起补弘文院大学士。十二年,卒,赠少保,谥文端。”
官衔
前任:
陈名夏
吏部汉尚书
顺治八年八月己酉-顺治十年二月甲辰
(1651年9月18日-1653年3月6日)
继任:
成克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