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鬧洞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鬧洞房
圖片來自ettoday

鬧洞房,又稱鬧房闹新房新娘戏妇玩新人,是中國結婚習俗的一種形式,親戚朋友可擁入新房,喜笑逗樂,其招數千奇百怪。欧美国家有类似的风俗被称为床上仪式(Bedding ceremony)。

先秦時期婚禮淳樸且肅穆,少有嬉樂之事,“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鬧洞房最早見於漢代仲長統《昌言》:「今嫁娶之會,捶杖以督之戲謔,酒醴以趨之情欲,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親族之間,汙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者也。」鬧洞房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民间传说是可以禳灾避邪,所谓“人闹鬼不闹”,还有“不闹不发,越闹越发”的讲法。

鬧洞房有到受傷者,晉人葛洪抱朴子‧疾謬》:「俗間有戲婦之法,於稠眾之中,親戚之前,問以醜言,責以慢對,其為鄙黷不可忍論,或蹙以楚撻,或系腳倒懸,酒客酗炎,不知限齊,至使有傷於流血、躋折支體者,可歎者也……民間行之日久,莫覺其非。」明代楊慎丹鉛續錄》:「今此俗世尚多有之,娶婦之家,親婿避匿,群男子競作戲調,以弄新婦,謂之謔親。或寒裳而針其膚,或脫履而規其足,以廟見之婦,同於倚門之倡,誠所謂敝俗也。然以《抱朴子》考之,則晉世已然矣,曆千餘年而不以變,可怪哉!」

鬧洞房釀出人命悲劇者[1]應劭《風俗通義》記載漢代有戲婦鬧房致死的案例:「汝南張妙,會杜士家娶婦,酒後相戲,杜士捶二十,又懸足趾,致死。鮑昱決事,減死。」清末《点石斋画报》有篇《闹房酿命》的报道。

类型

闹公婆

闹洞房时首先要闹公婆。具体做法是将公婆的脸上涂上锅底的黑灰。公公要戴写着“扒灰佬”或“烧火佬”的高帽子,或者挂着写着“扒灰佬”或“烧火佬”的牌子,有时“扒灰棒”。婆婆则腰绑牛角,耳朵戴两只用大红辣椒穿成的耳环,叫做“牛角婆婆”或“歪辣婆婆”。公公以锅灰涂黑脸代表“扒灰佬”,而扒灰佬则指和儿媳妇通奸之辈:旧时寺庙香火旺盛,锡箔焚于香炉中灰积日多,由灰中炼锡出售可得厚利。因此有人扒取香灰,盗炼锡以出售牟利;扒灰即偷锡,媳和锡同音,所以扒灰即偷媳。与其相近之词的还有“烧火”,乃烧火焚化锡箔成灰,民间遂以“扒灰佬”和“烧火佬”来讥讽和儿媳乱伦偷情的公公。如此闹公公其实是寓教于闹、寓教于乐,警告公公须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对儿媳要像女儿一样疼爱,绝不能犯下有悖于人伦、伤天害理、大逆不道的乱伦之罪。婆婆涂黑脸代表婆婆黑着脸,不给儿媳好脸色。牛脾气倔,不好驾驭,惹急了还爱用牛角顶人。辣椒表示厉害,预示着婆婆厉害,不好伺候。如此闹婆婆,意在提醒婆婆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要处理好婆媳关系。也有部分地区不用锅灰将公婆的脸涂黑,而用胭脂涂红,但用意相同:与儿媳通奸乃让人脸红之丑事;生气时脸红,意指婆婆对儿媳总是发脾气。但在中国大陆现时闹洞房时,却有反其道而行,让公公和儿媳做出种种亲昵动作,以致气走丈母娘之事。

內容

俗言“结婚三日没大小”,闹洞房时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人们之间的毫无规矩、随随便便、没大没小的关系均被礼法、风俗、和社会所允许。但在中国婚姻史上,闹洞房早先却并不存在:先秦汉代时期,婚礼肃穆、淳朴,当时嫁女的人家,一连三夜不熄灯,是因念及骨肉分离;而娶媳妇的人家,一连三天不奏乐,是因念及传宗接代、双亲日趋衰老;所以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入汉以后,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不再满足沉闷、古板的旧式婚礼,也不再遵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使婚礼从原先淳朴、肃穆、庄严的仪式蜕变成蒙上豪华攀比的世俗化嬉闹、欢悦、讲究排场的喜庆。过去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古人无法以正确的科学方法解释和应对恶劣的生活环境,遂以归咎其于妖魔鬼怪、恶魅邪灵之方式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防卫系统;并采取了于现代眼光看似迷信的种种手段来对抗大自然变迁造成的灾害,而其中之一的闹洞房就是为了驱逐洞房中的妖魔鬼怪、恶魅邪灵之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以求平安,所以俗言“人不闹鬼闹”。闹洞房时人声嘈杂,喜气洋洋,家中人气旺,可驱邪镇宅。而旧时为了避免新婚夫妇日后不和睦,和避灾去祸,对闹洞房者的选择是极其严格的:新郎家若中有病卧在床的亲人,则不能闹洞房。同时,产妇、孕妇、寡妇、婴儿、服丧者、生肖属虎、或生辰八字与新人相克的人是决不允许参与闹洞房的。此外,热闹乃传统中华文化日中常生活里的美学理想:热闹了才可形成欢快、喜庆气氛,热闹又象征家庭宾朋满座、邻里和睦、兴旺发达、将来会财源滚进,作为对新人之一种庆贺方式的闹洞房乃达到此境界之手段。

參考文獻

  1. 胡健. 新郎因闹洞房身亡 中国式婚礼陋习引热议. 中国新闻网. 2013年3月22日 [201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