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麦浪滚滚(王秀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麦浪滚滚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麦浪滚滚》中国当代作家王秀芝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麦浪滚滚

清晨,听到远处传来优美的旋律:“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眼前立刻浮现一望无际的农田,麦浪滚滚,一波又一波,像黄绸缎铺开来。?阳光锡箔儿似的,在麦浪上跳。那景象,镌刻在记忆里,挥之不去。而今,又到“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麦收季节,想念麦浪滚滚的岁月。

每年麦收季节,是农民最忙的日子。每天天不亮父亲和母亲就早早起床,磨好镰刀,拉上地排车,下地割麦。我和姐姐在睡梦中就被父母急促的声音唤醒。我们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打着哈欠,一边穿上厚厚的褂子,趿拉着破布鞋跟在父母的身后,匆匆的往麦田赶去。早晨有露水,麦芒不扎人,成熟的麦粒也不容易从麦穗里滚出来,正是割麦的好时候。我们一字排开,父亲打头阵、母亲紧跟着,我和姐姐断后,比赛割麦,父亲力气大,一会就把我们甩在后面,我年龄小,虽然只负责割一垅麦,还是被姐姐远远甩下,不甘落后的我总是和姐姐叫板,打麦结,起镰、捆麦……最后累得气喘吁吁,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想起来。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会语重心长地说:“割麦是个力气活,要悠着干,哪能一口气吃个大胖子呢。”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高高挂在天空。我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头发讨厌的黏在脸上,脚底的鞋子里也都是汗和泥,父亲和母亲也已经汗流浃背,累得手扶着腰,割麦的速度明显迟缓。我和姐姐嚷嚷着:“太饿啦,吃完饭再干嘛!”我们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想动弹。父母放下手中的镰刀,招呼我们一起吃早饭。我们用从家里带来的水洗洗割麦子的黑手,在破衣服上蹭一蹭,坐在麦秸上准备吃早饭。早饭是从家里带来的,有母亲腌了一春天的咸鸡蛋,有早晨父亲在自家菜地拔的绿油油的小葱,还有两面都煎得焦黄的咸鱼,就着自己家小麦蒸的松软香甜的白馒头,我们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所有的疲倦被这美味佳肴一扫而光。多少年过去了,那口香甜一致萦绕在味蕾间。

收麦虽然很累,但对孩子们来说,快乐更多。天气晴好的日子,麦拉回家,打完了场,大人嫌往家里搬运麦粒麻烦,就在打麦场里过夜,我们那边的乡下叫做看场。大人忙别的事情,看场的“重任”自然交给孩子们。这个时候,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我们将鞋子脱了,光着脚丫在光滑的场里跑来跑去。新打过麦子的场里,有许多麦粒砸到了土里,踩在上面痒嗖嗖的硌脚丫子,可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舒坦。夜晚凉风习习,空气中氤氲着小麦的清香。孩子们在场里追逐打闹着,吹着尖锐的的口哨。有时候我们一起玩藏猫猫,记得有一次姐姐把我埋在麦粒堆里,只露出头,用簸箕盖上头。小伙伴们在我面前跑来跑去,就是找不到。最后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甘愿认输,我哈哈大笑着从麦堆里窜出来,小伙伴们一起唏嘘:“原来你在这里!真会藏!”玩累了,我们一起躺在松软的麦瓤子上,闻着新鲜麦瓤子的清香,看着深蓝色天空上闪烁的星星,轮流讲故事、讲笑话,听到好笑的,笑得满场打滚。

又是一年麦收季。现在村村都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机一过,麦秸被粉碎,麦穗脱粒去皮,只需要拿着袋子在地头装麦即可,我们的乡人再也不用像我们小时候那么辛苦的割麦、收麦啦。我也离开家乡十几年,父母也在暮年离开了他们朝夕相处的麦田,去城里看孙子。可是,每年麦收时节,记忆的锁就会自动打开,想起在家乡那片土地里摸打滚爬的岁月,想起那金色的麦浪带给我的那些最单纯最美好岁月。无论身处天涯海角,家乡那片金色的麦浪闪烁着记忆的光芒,不离不弃,守望着我们永远的乡愁。[1]

作者简介

王秀芝,80后三孩辣妈,喜欢读书旅游,擅长讲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