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麻雀」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9 次修訂)
行 13: 行 13:
 
|<small>'''學名'''     Passer montanus<br>
 
|<small>'''學名'''     Passer montanus<br>
  
'''目 屬'''  雀形/ 麻雀/ 麻雀<br>
+
'''目 屬'''  雀形 麻雀 麻雀<br>
  
 
'''遷徏狀態'''   留鳥<br>
 
'''遷徏狀態'''   留鳥<br>
行 19: 行 19:
 
'''普遍性'''    普遍<br>
 
'''普遍性'''    普遍<br>
  
'''體長 體重'''  14-15cm/17-30g</small>
+
'''體長 體重'''  14-15cm /17-30g</small>
 
|}
 
|}
 
</div>
 
</div>
  
'''別名: 尖尾文 ,黑嘴撇''',雌雄同型。 牠們飛行姿態也呈上下波浪型 但沒 鶺鴒科鳥類 優雅;總有一種彷似太 掉下來 感覺。牠們在農作物即將收割時較容易看到 平常則躲 雜草間 活動 或覓 食。<ref>[http://www.bird.org.tw/index.php/component/content/article/5-2011-09-02-08-29-56/599-4-2-2-27
+
'''別名: 樹麻雀,厝 ''',雌雄同型。 麻雀與農作物之關係十分密切 不論從有益或 觀點去衡量,它在農業生態系中扮演著 重要 角色。麻雀對人為環境 適應性高 普遍生活 人類所 活動 的環境周圍;秋天會聚集成群以穀類為食,所以被認為是害鳥。但實際上麻雀也取 不少[[水稻]]害蟲 。<ref>[https://www.baphiq.gov.tw/Publish/plant_protect_pic_8/ricePDF/04-06.pdf 麻雀],baphiq.gov.tw</ref>
  白腰文鳥],bird.org.tw</ref>
 
  
 亞成鳥羽色較淡, 喉偏白 白頭部 身體的顏 對比並 不明顯。
+
 亞成鳥羽色較 淡, 嘴基黃 色不明顯。
  
* 頭:虹膜暗 色, 嘴黑、 下嘴鉛 灰, 頭頂、臉棕褐,具 羽軸
+
* 頭:虹膜暗 色,嘴 及喉 黑、 頰部有一黑色圓斑,腮及頸側 頸圈。
* 背: 灰褐 ,具 白羽軸 ,翼 、尾覆羽暗褐 ,腰 橫帶
+
* 背: 背翼紅棕 ,具 黑色緃斑 有2條淡色 ,腰 及尾习淡栗 .
* 腹:下 胸及腹 污白, 尾黑長尖
+
* 腹: 胸以 下污白, 脇帶褐色
* 腳: 鉛灰
+
* 腳: 粉肉色
  
 
== 棲地&習性 ==
 
== 棲地&習性 ==
  
  山區丘陵 森林邊緣及灌木叢、 村、草原 <ref>[https://www.hbw.com/species/chestnut-munia-lonchura-atricapilla Chestnut Munia (Lonchura atricapilla)],hbw.com</ref>
+
  拔500公尺以下的 山區 丘陵 ,平原都市和
  
  適應力高 ,會啄食落在地面的種子,也會 站在草莖上 啄食 上面的草籽,以 穀物及 種子 為食。
+
  成群在農田、住家、城市活動,性情喧噪 不怕人。 會啄食落在地面的種子,也會啄食穀物及 果實或小蟲 為食。
  
 
== 繁殖期 ==
 
== 繁殖期 ==
  
  白腰文鳥的 繁殖期 為4至7 ,築巢於樹 木或竹叢上 ,巢 為圓球形,開口 側面 巢材為 草葉及 竹葉等 在繁殖季節 常可以看到雄鳥探頭探腦的進入長草叢中採取草葉,然後像銜 一條緞帶似 飛過天空 繁殖時雌鳥負責大部分築巢 的工作 ,而雄 負責 採集新鮮的草葉 然後帶回巢位交給等在那兒 的雌 鳥使用。
+
 繁殖期 在三~八 月, 麻雀喜歡 築巢於 屋簷下、石縫裡、壁隙間及 洞中 有時亦築 巢於 樹枝上 以枯 、紙、布屑、枯 、小枝 羽毛為材料 一次產3~5個蛋 蛋殼上散布 灰色或暗色 斑點 孵蛋 的工作 主要由母 鳥負責, 撫育雛鳥 工作則由 、雄兩性共同負擔 化的 全身光禿禿沒有羽毛 經2~3天才能睜眼 需要2週才能開始嘗試飛翔 主要食物是昆蟲 這就 麻雀在繁殖季節大量捕食昆蟲 原因 。<ref>[https://www.baphiq.gov.tw/Publish/plant_protect_pic_8/ricePDF/04-06.pdf 麻雀],baphiq.gov.tw</ref>
 
 
每窩產卵4至7枚 雌雄輪流 卵期約14天,幼 約經3週長成離巢 離巢後由親鳥照顧2週後可獨立生活。
 
 
 
幼鳥長成後整個家族仍然共同生活 夜間會回到原來的巢中過夜 數真正會「倦鳥歸巢」的鳥種
 
 
 
著名籠 「十姊妹」 ,是 本種與其他文鳥雜交 混血種 。<ref>[http://naturesys.com/bird/species/bird-071-00003/ 白腰文鳥] ,naturesys.com</ref>
 
  
 
== 保育 ==
 
== 保育 ==
  
  黑頭文鳥在東南亞 相當普遍 ,整體物種並未遭受重大的威脅。黑頭文鳥在台灣的數量稀少,平地及低海拔丘陵不十分常見,目前並沒有針對黑頭文鳥的任何保育措施。台灣有引進東南亞的亞種做為籠鳥飼養,西部地區所記錄到的黑頭文鳥大多為引進的外來亞種,本土原生亞種在東部較容易看到。<ref>[https://taieol.tw/pages/74836 Lonchura atricapilla formosana (Swinhoe, 1865)],taieol.tw</ref>
+
 相當普遍
  
 
== 鳴聲 ==
 
== 鳴聲 ==
  
 似 輕快批-批-<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6rmWyIS98 麻雀啾啾叫] ,youtube.com</ref>
+
 似 清亮短促「啾啾」<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6rmWyIS98 麻雀啾啾叫] ,youtube.com</ref>
  
 
== 外觀相似性 ==
 
== 外觀相似性 ==
  
Restall (1995) 建議 malacca 是一個 獨立種 (L. malacca),ferruginosa 也是 一個 獨立種(L. ferruginosa) 則是 L. atricapilla ,包 台灣 formosana 。Clements (2007)  致接受 Restall (1995) 看法 將台灣 黑頭文鳥視為 L. atricapilla formosana 但 Dickinson(2003) 仍採取保守 做法 將 malacca, atricapilla以及 ferruginosa 視為同一種。
+
* 雀和麻雀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即使有經驗的鳥也很難將這兩組鳥分開。
 +
* 體型麻雀常常(雖然並非總 )體型更大,體積更大,胸部結實,胸部更深。
 +
* 在性別之間在顏色和標記方面表現出明顯差異的鳥更多是雀科,而不是麻雀。 雄鳥往往更明亮。
 +
* 當不同的物種可能會一起覓食時,雀鳥更有可能出現在擁有更多鳥類的更大的[[雞]]群中。 麻雀傾向於獨自 一個 待在 一個 小團隊中。
 +
* 麻雀在它們的羽毛中有微妙的顏色和更多的泥土色調 儘管 們可以具有非常精細和獨特的標記 ,包 括眼線,明確的面部圖案或在下軀上清晰的條紋。翅膀通常較亮,羽毛上有大膽 黃色或紅色飛濺,但不太精細的斑紋。
 +
* 這兩 鳥類都吃各種各樣的種子,但麻雀喜歡較 的種子和穀物,而雀類喜歡較細的種子。 他們 嘴反映了這些偏好 麻雀的嘴一般較大和較厚,往往在輕微 曲率上 。  
 +
* 麻雀通常有更長的尾巴,他們更容易積極閃光,搖擺或波動。雀 尾巴通常較窄 尾巴不像經常閃光。<ref>[https://zhtw.insterne.com/%E9%9B%80%E6%88%96%E9%BA%BB%E9%9B%80%EF%BC%9F/ baphiq.gov.tw] ,zhtw.insterne.com</ref>
  
 
== 分佈 ==
 
== 分佈 ==
  
  它原產 熱帶 亞洲 大陸和一些鄰近的島嶼,並已在日本的部分地區歸化。其家養的雜交後代,社會雀科或孟加拉雀科,在世界範圍內被發現是寵物和生物模型生物 。<ref>[https://www.thainationalparks.com/species/white-rumped-munia White-rumped munia],thainationalparks.com</ref>
+
  分布 [[中國]]、[[臺灣]]、[[日本]]、[[東南 ]]、[[歐 ]] 。<ref>[https://www.baphiq.gov.tw/Publish/plant_protect_pic_8/ricePDF/04-06.pdf 麻雀?],baphiq.gov.tw</ref>
 
 
* L. s. striata  (Linnaeus,1766年)–印度西部和東北部的斯里蘭卡和斯里蘭卡。
 
* L. acuticauda (霍奇森,1836年)–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的E)和尼泊爾南部 E,在喜馬拉雅山麓到孟加拉國,阿魯納恰爾邦,緬甸(南部除外),泰國西北部,北老撾和越南西北部(湯金)。
 
* L. fumigata (瓦爾登,1873年)–安達曼群島。
 
* L. semistriata (休H島,1874年)–尼科巴島。
 
* L. s. subsquamicollis (ECS Baker,1925年)–緬甸南部(Tenasserim),泰國(西北部除外),老撾C&S,越南和柬埔寨S到新加坡,蘇門答臘和BangkaI。
 
* L. swinhoei (古巴,1882年)–南北中國(E從雲南到上海),越南東北(E Tonkin),海南和台灣;也是琉球群島,也許是自然殖民者。<ref>[https://www.hbw.com/species/white-rumped-munia-lonchura-striata White-rumped Munia (Lonchura striata)],hbw.com</ref>
 
  
 
== 參考書目 ==
 
== 參考書目 ==
行 95: 行 87: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 388 脊索動物門]]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 脊索動物門]]

於 2020年8月11日 (二) 22:22 的最新修訂

麻雀
Eurasian Tree Sparrow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torange

基本資料

學名     Passer montanus

目/科/屬  雀形/麻雀/麻雀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普遍

體長/體重  14-15cm/17-30g

別名:樹麻雀,厝鳥仔,雌雄同型。麻雀與農作物之關係十分密切,不論從有益或有害的觀點去衡量,它在農業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麻雀對人為環境的適應性高,普遍生活在人類所活動的環境周圍;秋天會聚集成群以穀類為食,所以被認為是害鳥。但實際上麻雀也取食不少水稻害蟲。[1]

亞成鳥羽色較黯淡,嘴基黃,頰及喉色不明顯。

  • 頭:虹膜暗褐色,嘴及喉黑、頰部有一黑色圓斑,腮及頸側灰白,有白頸圈。
  • 背:背翼紅棕,具黑色緃斑,有2條淡色翼帶,腰及尾習淡栗色.
  • 腹:胸以下污白,脇帶褐色
  • 腳:粉肉色

棲地&習性

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山區,丘陵,平原都市和農地。

成群在農田、住家、城市活動,性情喧噪,不怕人。會啄食落在地面的種子,也會啄食穀物及果實或小蟲為食。

繁殖期

繁殖期在三~八月,麻雀喜歡築巢於屋簷下、石縫裡、壁隙間及樹洞中,有時亦築巢於樹枝上,以枯草、紙、布屑、枯葉、小枝及羽毛為材料。一次產3~5個蛋,蛋殼上散布著灰色或暗色的斑點。孵蛋的工作主要由母鳥負責,撫育雛鳥的工作則由雌、雄兩性共同負擔。剛孵化的雛鳥,全身光禿禿沒有羽毛,經2~3天才能睜眼,至少需要2週才能開始嘗試飛翔。雛鳥主要食物是昆蟲,這就是麻雀在繁殖季節大量捕食昆蟲的原因。[2]

保育

相當普遍

鳴聲

似清亮短促「啾啾」[3]

外觀相似性

  • 雀和麻雀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即使有經驗的鳥也很難將這兩組鳥分開。
  • 體型麻雀常常(雖然並非總是)體型更大,體積更大,胸部結實,胸部更深。
  • 在性別之間在顏色和標記方面表現出明顯差異的鳥更多是雀科,而不是麻雀。 雄鳥往往更明亮。
  • 當不同的物種可能會一起覓食時,雀鳥更有可能出現在擁有更多鳥類的更大的群中。 麻雀傾向於獨自一個待在一個小團隊中。
  • 麻雀在它們的羽毛中有微妙的顏色和更多的泥土色調,儘管它們可以具有非常精細和獨特的標記,包括眼線,明確的面部圖案或在下軀上清晰的條紋。翅膀通常較亮,羽毛上有大膽的黃色或紅色飛濺,但不太精細的斑紋。
  • 這兩種鳥類都吃各種各樣的種子,但麻雀喜歡較大的種子和穀物,而雀類喜歡較細的種子。 他們的嘴反映了這些偏好,麻雀的嘴一般較大和較厚,往往在輕微的曲率上。
  • 麻雀通常有更長的尾巴,他們更容易積極閃光,搖擺或波動。雀的尾巴通常較窄,尾巴不像經常閃光。[4]

分佈

分布於中國臺灣日本東南亞歐洲[5]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小麻雀 - The Little Sparrow - 151025
麻雀啾啾叫

參考文獻

  1. 麻雀,baphiq.gov.tw
  2. 麻雀,baphiq.gov.tw
  3. 麻雀啾啾叫 ,youtube.com
  4. baphiq.gov.tw ,zhtw.insterne.com
  5. 麻雀?,baphiq.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