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剌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剌蛾类属:鳞翅目刺蛾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6mm,翅展30~34mm,体粗壮,黄褐色,鳞毛较厚。头胸部黄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灰褐色。下唇须暗褐色,向上弯曲。前翅自顶角分别向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分出两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以内至翅基部黄色,并有2个深褐色斑点,外侧黄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边缘色较深。

卵:扁椭圆形,长约1.5mm,表面具线纹。初产时黄白色,后变黑褐色。常数十粒排列成不规则块状。

幼虫:末龄体长约25mm,头小,淡褐色,胸部肥大,黄绿色,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体略呈长方形。体背面有1大型前后宽、中间窄的紫褐色斑。各体节有4个枝刺,以腹部第一节的最大,依次为第七节,胸部第三节,腹部第八节,腹部第二至六节的刺最小。胸足极小,腹足退化。前胸盾板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1节者较大。气门红褐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黄褐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

蛹:椭圆形,粗而短,长约12mm,黄褐色。包被在坚硬的茧中。茧灰白色,表面光滑,有几条褐色长短不一的纵纹,外形极似鸟蛋。[1]

发生规律

在东北和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在山东发生1~2代,在河南、江苏、四川等地发生2代。发生1代的地区,越冬幼虫于6月上中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盛期,幼虫发生或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结茧越冬;发生2代的地区,幼虫在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上中旬。卵期平均7天。第一代幼虫发生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枝条上结茧化蛹,7月下旬羽化。第二代幼虫在8月上中旬为害重,8月下旬陆续老熟结茧越冬。[2]

分布与危害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青海、陕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以幼虫为害植物叶片,低龄幼虫啃食叶肉,被害叶成网状。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结合果树冬剪,彻底清除或刺破越冬虫茧,并清除在果园周围防护林上的虫茧。夏季结合夏剪等农事操作,人工捕杀幼虫;

2、生物防治:在果树冬剪时,将剪下的越冬茧收集于铁纱笼里,将纱笼挂在果园,待寄生性天敌羽化后飞走,将刺蛾成虫集中消灭;天敌主要有:上海青峰(ChrysisshanghaiensisSmith)、黑小蜂(ErytomamonemaeRuschka)朝鲜紫姬蜂ChlorocryptuscoreanusSzepligeti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