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剌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剌蛾類屬:鱗翅目刺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3~16mm,翅展30~34mm,體粗壯,黃褐色,鱗毛較厚。頭胸部黃色,複眼黑色。觸角絲狀,灰褐色。下唇須暗褐色,向上彎曲。前翅自頂角分別向後緣基部1/3處和臀角附近分出兩條棕褐色細線,內側線以內至翅基部黃色,並有2個深褐色斑點,外側黃褐色。後翅淡黃褐色,邊緣色較深。

卵:扁橢圓形,長約1.5mm,表面具線紋。初產時黃白色,後變黑褐色。常數十粒排列成不規則塊狀。

幼蟲:末齡體長約25mm,頭小,淡褐色,胸部肥大,黃綠色,背面有1紫褐色啞鈴形大斑,邊緣發藍。。體略呈長方形。體背面有1大型前後寬、中間窄的紫褐色斑。各體節有4個枝刺,以腹部第一節的最大,依次為第七節,胸部第三節,腹部第八節,腹部第二至六節的刺最小。胸足極小,腹足退化。前胸盾板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胴部第2節以後各節有4個橫列的肉質突起,上生刺毛與毒毛,其中以3、4、10、11節者較大。氣門紅褐色。氣門上線黑褐色,氣門下線黃褐色。臀板上有2個黑點,胸足極小,腹足退化,第1~7腹節腹面中部各有1扁圓形「吸盤」。

蛹:橢圓形,粗而短,長約12mm,黃褐色。包被在堅硬的繭中。繭灰白色,表面光滑,有幾條褐色長短不一的縱紋,外形極似鳥蛋。[1]

發生規律

在東北和華北地區1年發生1代,在山東發生1~2代,在河南、江蘇、四川等地發生2代。發生1代的地區,越冬幼蟲於6月上中旬開始化蛹,6月中旬至7月中旬為成蟲發生盛期,幼蟲發生或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以後,幼蟲陸續老熟結繭越冬;發生2代的地區,幼蟲在5月上旬開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始羽化。成蟲發生盛期在6月上中旬。卵期平均7天。第一代幼蟲發生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蟲在枝條上結繭化蛹,7月下旬羽化。第二代幼蟲在8月上中旬為害重,8月下旬陸續老熟結繭越冬。[2]

分布與危害

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青海、陝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地。以幼蟲為害植物葉片,低齡幼蟲啃食葉肉,被害葉成網狀。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結合果樹冬剪,徹底清除或刺破越冬蟲繭,並清除在果園周圍防護林上的蟲繭。夏季結合夏剪等農事操作,人工捕殺幼蟲;

2、生物防治:在果樹冬剪時,將剪下的越冬繭收集於鐵紗籠里,將紗籠掛在果園,待寄生性天敵羽化後飛走,將刺蛾成蟲集中消滅;天敵主要有:上海青峰(ChrysisshanghaiensisSmith)、黑小蜂(ErytomamonemaeRuschka)朝鮮紫姬蜂ChlorocryptuscoreanusSzepligeti

3、化學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