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泥涌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泥涌峡

图片来自ulifestyle

黄泥涌峡Wong Nai Chung Gap),简称黄泥涌Wong Nai Chung),位于聂高信山渣甸山之间,是一个香港香港岛湾仔区山坳之一,北至大坑道,南至大潭道深水湾道,当中只有少部份属南区,海拔250米,是5条道路的汇合处,位置相当险要,在香港仔隧道未通车前是香港岛南北岸之间的要道。[1]

历史

黄泥涌峡的命名沿自从黄泥涌峡一带形成的溪流所流下来的黄色泥水,故称其为黄泥涌,后来该溪流改建成宝灵顿运河(鹅颈涧),现时已填成暗渠。随著溪流而下的山峡口地方被称为黄泥涌谷,即今天的跑马地明代出版的《粤大记》,已淸楚标有黄泥涌的地名。

1930年代初期,英国意识到日本对香港的威胁正在日益增加,加上黄泥涌峡在香港岛中央扼守来往港岛南北的要道,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性,所以兴驻港英军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阵地、地下营房及多座机枪堡等。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卫战爆发,日本皇军于12月18日晚上成功登陆香港岛,日军第230联队于12月19日清晨抵达黄泥涌峡。上午10时30分,驻守于黄泥涌峡道旁的西旅指挥部受到日军包围及连番攻击,加拿大援军司令兼西旅旅长罗逊准将率领同僚突围,但遭遇日军密集开火射击,他与多名一同突围的守军阵亡,罗逊准将亦成为香港保卫战及加拿大军在二战中阵亡的最高级军人[2],当时香港义勇防卫军第3连第7、8、9排及加拿大温尼伯榴弹营D连,为了扼守黄泥涌峡,与日本皇军爆发连场激战,皇家苏格兰营亦朝山峡发动反攻,在19至20日历时一天的战斗,香港守军阵亡达451人,日军也有600人伤亡,但日军最终于12月23日成功占领黄泥涌峡及黄泥涌水塘,香港守军因此陷入被东西分割,在湾仔的西旅与在赤柱的东旅只能各自为战。

名称混淆

黄泥涌峡的简称为“黄泥涌”,跑马地的旧称为 黄泥涌谷 简称也是“黄泥涌”,而且黄泥涌道黄泥涌市政大厦也位于跑马地,因此部份人会认为黄泥涌是指跑马地,部份则认为是指黄泥涌峡。可是,现时于黄泥涌峡出现的路牌会写著“黄泥涌”,由此可见现时的“黄泥涌”一般是指黄泥涌峡,而不是跑马地

黄泥涌水塘

建在黄泥涌峡的黄泥涌水塘于1899年建成,为香港的第三个水塘。水塘有一弧形的水坝,高50呎、长270呎。但由于水塘储水量小(2,700万加仑)及维修费高昂的原因,该水塘在1978年停止运作。后改建成现时的黄泥涌水塘公园

主要建筑

交通

主要道路

公共交通

巴士

参考文献

  1. 黄泥涌峡,ulifestyle
  2. 《香港战地指南(1941)》,高添强 著,三联书店 出版,1995年7月,第65-72页。ISBN 962-04-12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