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荣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党组书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荣

姓名;黄荣

国籍; 中国

民族;壮族

出生地;广西河池市

出生日期;1911年4月1日

逝世日期;2012年9月6日

主要成就;广西党委常委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黄荣同志,男,壮族,1911年4月生,广西河池市巴马人,192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离职休养。2012年9月6日10时4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南宁逝世,享年102岁。

人物生平

黄荣(1911年4月~2012年9月6日)原名黄树荣。壮族,广西巴马人。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代表大会代表,

全国人大民委委员,

广西省(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次党代会代表,

广西省(区)第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广西省(区)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曾在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

1926年,参加韦拔群领导的农民运动

1927年,东兰县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三届学习。

192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

广西省凤山县盘阳区苏维埃政府、广西省凤山县苏维埃政府交通员、通讯班长、军事科员,

东凤农民赤卫军第一连排长、连长,

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被誉为"红小鬼",任红七军军部卫生队任警卫员。

1931年,随红七军主力进入中央苏区后,参加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红一方面军第三期无线电培训班学习,开始红军通信工作创建。

红七军警卫班班长、排长,

红七军团报务员,

红三军团四师福建归化军分区报务员、报务主任,

红五军团报务主任,

红四方面军二局电台台长,

中央军委二局科长,

1938年11月,新四军军部江北指挥部通讯队队长,

新四军二师通讯大队大队长兼政委,

新四军军部通讯总队副总队长,

华东通讯学校校长兼政委,

华东通讯局副局长,

华东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校长兼政委、

1949年底,任华东电讯管理局副局长、上海电信局局长,

广西省交通厅厅长兼邮电管理局局长,

广西省委交通部副部长、部长,

广西自治区机械工业局局长、

广西自治区机械工业厅厅长,

广西自治区交通指挥部主任兼交通厅党组书记

广西自治区革委会生产组副组长兼工交计划小组组长,

广西自治区革委会工交办公室主任,

广西自治区党委工交政治部主任、党组书记,

广西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

1979年,广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1985年7月,离职休养。

2012年9月6日10时46分,因病逝世于南宁逝世,享年102岁。[1]

积极修路

1952年2月,回到广西工作的黄荣于离开2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巴马。当时广西的交通遭受敌人破坏比较严重,全省5000公里公路能通车的只有500公里,全省渡口近40处的渡船被烧毁,差不多70%的交通瘫痪。目睹此景,黄荣心情十分沉重。返回省政府后,他便将情况向张云逸省长作了汇报,张云逸听后指示说"你当厅长,任务重,要组织各方力量来修路,把路修好,一方面支援了人民解放军剿匪反霸,一方面巩固了新政府政权,一方面活跃了城乡经济。"寄予他重任。随后,黄荣马上组织了8个抢修队共1600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抢修公路和渡船,派专人护路、护航,用1年多的时间恢复了全省的交通,还组织修了几条重点公路,例如柳州至大瑶山的公路,通往十万大山的公路;修了之前未通汽车的金秀、三江、上思、凤山、乐业、西林、隆林、那坡等8个县的公路;还特别修了一条到韦拔群所在的二十一师旧址的路。前后用了大约2至3年的时间。从1950至1969年间,黄荣前后断断续续累计当了9年的交通厅厅长,对广西的交通建设,特别是老区的交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退休后的黄荣依然不忘老区,心系家乡。他看到江西延安等老革命根据地通了公路,有了高速路,还有了铁路和飞机场,群众生活也好了,但作为右江革命根据地腹地的"东巴凤"老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尤其交通条件差,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这些,都深深牵动着黄老的心,于是他和韦纯束、覃波、黄语扬等同志一起,写信给中央和自治区领导反映了老区的情况,建议加大东巴凤革命老区建设步伐,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英明决策下,"东巴凤"基础设施大会战终打响,老区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2010年他已达99岁高龄,依然思维清晰,谈吐不凡,笑口常开,快乐如故。即便是住在医院里,他仍一直惦记着老区的建设,在东巴凤基础设施大会战时,他先后两次亲笔给东巴凤题写:"不忘老区人民,建设东巴凤"、"艰苦奋斗,建设老区"条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