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黎巴嫩雪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黎巴嫩雪松

中文学名:黎巴嫩雪松

拉丁学名:Monotropa uniflora L.

门:木贼门

纲:松纲

目:松目

科:松科

属:雪松属

黎巴嫩雪松(学名:Cedrus libani Rich.)常绿乔木,树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叶色暗绿到蓝绿色,长8-25厘米,质硬,在长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10-11月开花。球果翌年成熟,椭圆状卵形,熟时赤褐色。在气候温和凉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旺盛。边材白色,心材褐色,纹理通直,材质坚硬,有树脂,具香气,少翘裂,耐久用。可作建筑、桥梁、造船、家具及器具等用。终年常绿,树形美观,亦为普遍栽培的庭园树。该雪松是黎巴嫩的国树。分布于黎巴嫩、西叙利亚土耳其中南部。

形态特征

黎巴嫩雪松是乔木,高达50米,胸径达3米;树皮深灰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枝平展、微斜展或微下垂,基部宿存芽鳞向外反曲,小枝常下垂,一年生长枝淡灰黄色,密生短绒毛,微有白粉,二、三年生枝呈灰色、淡褐灰色或深灰色。
叶在长枝上辐射伸展,短枝之叶成簇生状(每年生出新叶约15-20枚),针形,坚硬,淡绿色或深绿色,长2.5-5厘米,宽1-1.5毫米,上部较宽,先端锐尖,下部渐窄,常成三棱形,稀背脊明显,叶之腹面两侧各有2-3条气孔线,背面4-6条,幼时气孔线有白粉。
雄球花长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长2-3厘米,径约1厘米;雌球花卵圆形,长约8毫米,径约5毫米。
球果成熟前淡绿色,微有白粉,熟时红褐色,卵圆形或宽椭圆形,长7-12厘米,径5-9厘米,顶端圆钝,有短梗;中部种鳞扇状倒三角形,长2.5-4厘米,宽4-6厘米,上部宽圆,边缘内曲,中部楔状,下部耳形,基部爪状,鳞背密生短绒毛;苞鳞短小;种子近三角状,种翅宽大,较种子为长,连同种子长2.2-3.7厘米。

生长环境

垂直分布高度为海拔1300~3300米。喜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的暖温带至中亚热带气候,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生长最好。抗寒性较强,大苗可耐-25℃的短期低温,但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往往生长不良。较喜光,幼年稍耐庇荫。大树要求充足的上方光照,否则生长不良或枯萎。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土、微碱性土均能适应,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最适宜其生长,亦可适应黏重的黄土和瘠薄干旱地。耐干旱,不耐水湿。浅根性,抗风力差。对二氧化硫抗性较弱,空气中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往往会造成植株死亡,尤其是4~5月间发新叶时更易造成伤害。

地理分布

分布于黎巴嫩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

栽培技术

一般用播种和扦插繁殖。播种可于3月中下旬进行,播种量为75千克/公顷。也可提早播种,以增加幼苗抗病能力。选择排水、通气良好的砂质壤土作为苗床。播种前,用冷水浸种1~2天,晾干后即可播种,3~5天后开始萌动,可持续1个月左右,发芽率达90%。幼苗期需注意遮荫,并防治猝倒病和地老虎的危害。一年生苗可达30~40厘米高,翌年春季即可移植。扦插繁殖在春、夏两季均可进行。春季宜在3月20日前,夏季以7月下旬为佳。春季,剪取幼龄母树的一年生粗壮枝条,用生根粉或多或500毫克/升萘乙酸处理,能促进生根。然后将其插于透气良好的砂壤土中,充分浇水,搭双层荫棚遮荫。夏季宜选取当年生半木质化枝为插穗。在管理上除加强遮荫外,还要加盖塑料薄膜以保持湿度。插后30~50天,可形成愈伤组织,这时可以用0.2%尿素和0.1%的磷酸的二氢钾溶液,进行根外施肥。
繁殖苗留床1~2年后,即可移植。移植可于2~3月份进行。植株需带土球,并立支杆。株行距从50厘米至200厘米,逐步加大。生长期追肥2~3次,一般不必整形和修枝,只需疏除病枯枝和树冠紧密处的阴生弱枝即可。

植物文化

黎巴嫩国旗红白两色相间,中央印着一棵绿色的雪松的图案,白色象征着和平,红色象征着牺牲精神。黎巴嫩雪松木质坚硬、纹理细致,又被称为西洋杉。[1]
黎巴嫩雪松是黎巴嫩的国树,它被黎巴嫩人民视为纯洁和永生的象征。可这些雪松的生存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生长在卜舍里树林中的雪松为了占有有利的生存空同,只能互相拥挤,生长速度受到制约。一棵雪松需要很多年才能长成,单这片树林本就历史悠久,是曾经覆盖了黎巴嫩山的雪松、柏树、松树和橡树的后裔,在《圣经》诞生时就存在于世。黎巴嫩雪松树干粗壮挺直,树冠呈三角形塔状,显得秀丽、刚劲、庄严、肃穆,象征着纯洁和永生。久经殖民统治压迫的人民,视雪松为偶像,这反映了黎巴嫩人民挺拔强劲的民族精神,他们坚韧不拔,勇敢善斗,不畏强暴。
腓尼基人用雪松造船;埃及人用雪松树脂保存木乃伊;摩西指导犹太神父们用雪松树皮治疗麻风病;所罗门大卫王用这里的雪松在耶路撒冷建造他们圣殿的大梁;吉尔伽美什的史诗中,神明的住所用雪松建造;罗马皇帝哈德良用雪松建造石制标志,以保护整个森林,考古学家由此得出这片树林曾占有的庞大疆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