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明破晓的世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光荣与梦想》作者、美国著名通俗历史学家 威廉·曼彻斯特

唯一一部关于中世纪历史之有力著作

★美国国家畅销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

彭博新闻社年度推荐历史图书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全面呈现一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探险家、改革 家、艺术家、诗人,以及由之引发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

没有钟表、警察和通信工具,

人们信仰魔术和巫术,

杀害那些与他们信仰不同、冒犯他们信仰的人。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充斥着无止境的迷信、腐败、暴力、反智主义和无知,

上层人物沉迷于火刑、任人唯亲、谋杀、享乐和售卖赎罪券。

这是一个“杂草已经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

马丁·路德将教皇的通谕扔进火堆,

“因为你败坏了上帝的真理,

愿上帝在熊熊大火中将你毁灭”。

这是一个天堂和地狱每隔24小时就会轮换的时代,

宇宙的浩瀚无边和深不可测构成了对基督教的最大威胁,

而麦哲伦则航行到了世界的边缘——据说恶龙就潜伏在外面。

这是统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渐分裂为不同文明体的时代,

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

从惊心动魄的骑士故事,到残酷野蛮的宗教审判,没有哪个时代比中世纪更令人恐惧、敬畏;从璀璨夺目的文艺复兴到荡气回肠的环球航海,没有哪个时代比中世纪更令人兴奋、惊叹。这是半梦半醒的一千年。


威廉·曼彻斯特以其优美的散文风格,以及叙述历史故事的优雅和严谨,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如何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书中展现了那个时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改革家、探险家、艺术家、诗人,以及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大航海时代。


一般来说,中世纪的时间跨度为公元5世纪-16世纪,而文艺复兴主要是自14世纪开始,宗教改革主要是从16世纪开始。


第一章主要是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发生之前的中世纪,也就是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产生做了一个背景介绍,为全书的第二章(主要部分)做一个铺垫。

在这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城市、乡村、生活、宗教、战争的整体概况。

第二章为全书的一个主体,主要介绍了基督教的腐化堕落(以教皇为首的圣职买卖、贿赂、色情)以及在这一背景下所发生的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以伊斯拉莫为首发起的人文主义思潮,以及文艺复兴的兴起。

第三章主要讲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曼彻斯特为我们走进眼花缭乱的中世纪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入口,那是一个我们的现代意识刚刚萌生的时代。”

——《芝加哥论坛报》

“这是一本生动有趣的书,书中精彩的细节和奇闻异事,将一个昏暗污浊的时代到文艺复兴的历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达拉斯晨报》

“言辞犀利,文笔流畅,穿插中世纪许多不为人知的史料,曼彻斯特不愧是一位大师级的写作者。”

——《科克斯书评

作者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1922~2004)

主要著作有《光荣与梦想》《克虏伯的军火》《总统之死》《最后的雄狮》等,其作品在全世界被翻译成20种文字出版。


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著名记者。

在“二战”时负伤,后与同为军官的约翰•肯尼迪在疗伤时结下深厚的友谊,肯尼迪当选总统后,曼彻斯特多次为其撰写讲稿。

2001年被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授予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

原文摘录

低浓度啤酒一直是传统饮料,尽管自十字军从东方回来后,人们更喜欢喝“五香啤酒”。这种酒加了肉桂、树脂、龙胆和杜松。在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统治时期,人们平均每天喝一加仑啤酒——即使是修女和八岁的孩子也是如此。以至于约翰·福蒂斯丘爵士说,英格兰人“不喝水,除非是在宗教场合或是忏悔时,才会喝水”。 自从盛极一时的希腊罗马灭亡后,穿衣风格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以前流行的宽衣文化慢慢过渡为窄衣文化。大多数服装——除了猎人的皮革手套和紧身裤、穷人穿的动物皮衣——都是羊毛制成的。(由于欧洲人很少更换衣服,一件衣服要穿很多天,所以皮肤病在当时很盛行。) 在所有阶层中,餐桌礼仪都是最严厉的。男人们吃饭时很粗野,他们通常戴着帽子吃饭,经常一边殴打妻子,一边咀嚼猪肠或啃骨头。他们的衣服和身体都很脏。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进城的农民在经过香水店时,被陌生的香味熏晕,于是有人找来一把屎让他闻,最后他又苏醒了。 知识分子在每次流血冲突中都会身不由己地陷入危险。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家们,通过揭露罗马的腐败、抨击中世纪迷信的大行其道,从而为改革铺平了道路。

书评

曾经和人辩论过这样一个问题:“文学、哲学到底有什么用?”不少人的看法是:文学和哲学嘛,当然是有存在价值的,但是那不过是消遣的价值,是衣食饱足,生活安定之后的奢侈品,它们最多能够带给人休闲,打发时间,对于改变世界而言,毫无用途。

改变世界,要靠的还是武力,还是要靠金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就连搞文学和哲学的人,自己都难免这么想,亦舒就曾经如此说:“科学家们,少了竹林七贤还不是活的好好的,但是名士们夏天要是少了冷气,就很难睡的安稳。”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样的观点,在很多人的心里是根深蒂固的,不仅仅是那些不读书的人,可能知识分子对此产生的疑惑,比不读书的人更甚。

我自己也常常在心中对此产生怀疑,到底我花费许多读书,有没有现实的意义?我所写的文字,能够帮助谁,又能够对这个世界,产生多少有价值的影响呢?它们真的有力量吗,还是仅仅是这个世界可有可无的存在?

然而,当我读完这本《黎明破晓的世界》时,我想我终于可以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了,文学和哲学,不仅有用,而且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石,同时,它们也是最锋利的,和最具杀伤力的核武器,能够左右无数人的命运。它们可以释放出黑暗,让世界变成万古长夜,也可以放出万丈光芒,让世界充满光明。

也许在今天,和平的环境里出生的一代人,已经感受不到这样的力量。理性,知识,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存在,然而,在1000年前的中世纪,世界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一千多年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呢?从5世纪,罗马灭亡之后,欧洲就陷入了长期混战,从此这片支离破碎、战火频仍的大陆开始被黑暗笼罩。

在那1000多年中,没有人修路,在德国、英国、荷兰,除了教堂以外,1000多年都没有石头建筑。没有人追捕罪犯,许多亡命之徒四处杀人抢劫,但仅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杀人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而没有土地仅有一技之长的骑士们,最擅长做的事,就是绑架勒索,这是他们的谋生手段。

看过美剧《权利的游戏》的人,应该对那样的一个残酷血腥,充满了黑暗、无明、巫术的世界,都不会觉得陌生,然而我必须要说,在那1000年里,欧洲真实的状况,比电视剧里的情况更要可怕的多。阴谋,杀戮,高压统治,无处不在,在那1000年中,充满了背叛、绑架、手足相残、堕落、野蛮、虐杀,没有文明,没有善良,整个世界仿佛被上帝抛弃。

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血性残暴的环境里,连摔跤踢球这样的运动也会导致死亡,所有的运动会看起来是为了娱乐和锻炼,其实都是暴力和邪恶的战斗,1240年一场比武大赛中,就有60名骑士被当场砍死。

由于世界太危险,当时的人们必须紧密的生活在一起,他们与同村的人通婚,生活范围极其狭小,以至于相隔几英里的人,便互相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卫生条件极差,饥荒和瘟疫,黑色病和各种流行病多次爆发,人们住在四面漏雨透风的茅草屋里,仅有极少的衣服避寒,一到冬天,冻死的孩童和大人不计其数。人们普遍只能活到30岁,30多岁的人就已经牙齿松动,头发花白,老态龙钟。

没有手表、时钟,日历,一代代的人就这样,毫无意义的延续着,没有清晰的时间界限,毫无意义的像低等动物一样苟延残喘的活着。与此相比,教会和贵族阶级却穷奢极欲,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最高权力,黄金珠宝,乱伦的私生子,各种名利交易和性丑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的高压统治。

教皇被视为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绝对无误的。他们都是经由上帝挑选的完美无缺的人,教会是不可怀疑的,来世是确定无误的,所有的知识都已经被掌握,所有的事物都不会再改变。他们永远只宣传对自己的权利有利的事物,其它的则视而不见。

而教皇统治大众的秘密武器,就是激发他们绝对恐怖的能力。他们用炼狱恐吓人们,大肆发售赎罪券敛财,把最后一个铜币也要搜刮到手,他们甚至完全不顾圣经的信仰,大肆宣传诸如吸血鬼、狼人、巫婆等等异教的可怕传说,让人们因为恐惧而不得不虔诚的祈祷,战战兢兢,老老实实的为教廷卖命。

中世纪的人们,一生都如同生活在黑暗如古井地牢般的世界之中,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是变形的、失真的。在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理性的光辉未曾照耀这个世界,直到土耳其在1453年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学者们从土耳其逃到欧洲,带来了真正的希腊手稿,一大批哲学、文学的珍贵文献从东方转移到了西方,与这些古代的灿烂文化重新建立联系,并从其中得到养分,文艺复兴的萌芽才从这里开始了。可以说,这些学者,是拯救世界的第一批文艺青年们。

他们为欧洲带来的希腊经典包括:亚里士多德、阿里斯托芬、修昔底德、希罗多德、荷马、柏拉图等等,在这些希腊传统哲学的启蒙之下,欧洲逐渐建立起一批传授知识的学府。牛津、剑桥、慕尼黑、哥本哈根,都纷纷在中世纪后期建起了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天才。这些都是理性之光涌现的地方。

马丁路德,拉伯雷,这些下层人民,也都是这个时期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第二批拯救世界的文艺青年们,他们对知识求之若渴,希望重现艺术、文学、诗与哲学的遗产,把全部热情投入到了对雅典和罗马时期的古老手稿进行了一丝不苟的翻译和研究。

他们开始翻译并大量印制圣经,挑战抨击教皇的权威。他们就像第一批火种,点燃了整个欧洲,不断的扩大着知识分子的群体,伴随着文艺复兴的浪潮一波波的涌起,理性的光明终于势不可挡的穿透了黑暗,一个新的世界从这里开始破壳而出。

坚固的地牢在一点一点无声的松动,理性的光辉无孔不入的照进了这个已经被黑暗封锁了上千年的世界,这个已经潮湿、腐烂,堆积了无数苦难和冤魂的世界中。

光照进黑暗,黑暗却不接受光。但最终,黑暗无论怎样抵抗,终究不能战胜人们对光明的向往。漫长的极夜终于走到了尽头。

再次回到我们开篇的问题上来:“文学和哲学有什么用?能吃吗?书生有什么用?能造汽车吗?能造飞机火箭吗?抽水马桶都造不了。”

我的回答是:“如果没有文学和哲学,就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世界。这个世界,说到底是被文化统治和改变的。如果没有文学与哲学,更不用奢谈科学了,人类可能还在原始丛林里打着第一万次的世界大战。人类是从有文字,有文学,才开始有文化,不然,可能到现在还在茹毛饮血,和猩猩猴子没区别。”

仓颉造字,夜有鬼哭。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意识到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之外,另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人类除了打造征服自然的工具:斧子,锄子,刀剑之外,更大的成就则是他们开始打造征服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武器,那就是文字,是书籍,是意识形态。

那个看不见的世界,始终在固执的提醒我们它的存在。从十字军东征,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不管是日本人杀中国人,还是德国人杀犹太人,所有的战争,表面看来是资源之争,土地之争。其实从来都是意识形态在杀戮,在裂土封疆,而不是别的。

豆瓣友邻近父曾说:

“写作者经常怀疑作品的价值和力量,但独裁者却从不怀疑。他们总是以最精细,最严密的方式来封禁一切他们认为有害的书。仅从这一点来看,知识分子是要向独裁者学习的。” 是的,独裁者们最了解意识形态武器的可怕,它比一切核武器、生化武器都更有杀伤力,所以他们最怕的是民智的开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因为一切的战争,都是文化的战争,是人类的自我与存在之间的战争,在那个看不见的世界之上硝烟四起,那里的战火,引发了这个真实世界的灾难与分裂。君不见,马克思这个穷困潦倒的哲学家,他研制出的思想武器,把二十世纪的世界,搞的如何天翻地覆。

百无一用的,从来不是书生。轻视文化的人,最终会为自己的轻视付出代价。否认它,不去了解它,扭头不看它,你因此付出的代价,也许就是一生俯伏在它的阴影之下,被它奴役,被它吞吃,被它杀的片甲不留,而且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这个和平时代,也许你已经不需要拯救世界。可是,你仍然需要拯救你自己,没有知识的人,只看着眼前的一点物质的生活,被与生俱来的文化所统治,从来不曾怀疑它们的权威,就如同中世纪那些可怜的人们,从不怀疑教皇一样。

今天的许多人,或许和中世纪的人,没有多大的差别。多少人,在物质上或许已经不再缺乏,在心灵里,却陷入深不见底的黑暗。正如我的友邻人五所说:

“我总觉得,积累财富,是为了把人从三餐一宿的危机中解放出来,去读书画画、去写字种花、去做饭泡茶。寻找历史和信仰,了解文学和艺术,去追寻那些生命中熠熠发光的更多可能。而不是打更大的麻将、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搜集更多颜色的名牌包,在无休止的攀比和虚荣中不得超生~” 所以,开始尊敬知识吧。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