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明破曉的世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光榮與夢想》作者、美國著名通俗歷史學家 威廉·曼徹斯特

唯一一部關於中世紀歷史之有力著作

★美國國家暢銷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

彭博新聞社年度推薦歷史圖書

★這不是一本書,這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全面呈現一個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探險家、改革 家、藝術家、詩人,以及由之引發的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革。

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時代,

沒有鐘錶、警察和通信工具,

人們信仰魔術和巫術,

殺害那些與他們信仰不同、冒犯他們信仰的人。

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

充斥着無止境的迷信、腐敗、暴力、反智主義和無知,

上層人物沉迷於火刑、任人唯親、謀殺、享樂和售賣贖罪券。

這是一個「雜草已經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園」的時代,

馬丁·路德將教皇的通諭扔進火堆,

「因為你敗壞了上帝的真理,

願上帝在熊熊大火中將你毀滅」。

這是一個天堂和地獄每隔24小時就會輪換的時代,

宇宙的浩瀚無邊和深不可測構成了對基督教的最大威脅,

而麥哲倫則航行到了世界的邊緣——據說惡龍就潛伏在外面。

這是統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漸分裂為不同文明體的時代,

這是一個現代歐洲就此誕生的時代!

從驚心動魄的騎士故事,到殘酷野蠻的宗教審判,沒有哪個時代比中世紀更令人恐懼、敬畏;從璀璨奪目的文藝復興到盪氣迴腸的環球航海,沒有哪個時代比中世紀更令人興奮、驚嘆。這是半夢半醒的一千年。


威廉·曼徹斯特以其優美的散文風格,以及敘述歷史故事的優雅和嚴謹,帶領我們領略了中世紀如何從搖搖欲墜到涅槃重生——書中展現了那個時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改革家、探險家、藝術家、詩人,以及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大航海時代。


一般來說,中世紀的時間跨度為公元5世紀-16世紀,而文藝復興主要是自14世紀開始,宗教改革主要是從16世紀開始。


第一章主要是講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發生之前的中世紀,也就是對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產生做了一個背景介紹,為全書的第二章(主要部分)做一個鋪墊。

在這一章里,我們可以看到中世紀的城市、鄉村、生活、宗教、戰爭的整體概況。

第二章為全書的一個主體,主要介紹了基督教的腐化墮落(以教皇為首的聖職買賣、賄賂、色情)以及在這一背景下所發生的以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以伊斯拉莫為首發起的人文主義思潮,以及文藝復興的興起。

第三章主要講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曼徹斯特為我們走進眼花繚亂的中世紀提供了一個輕鬆的入口,那是一個我們的現代意識剛剛萌生的時代。」

——《芝加哥論壇報》

「這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書,書中精彩的細節和奇聞異事,將一個昏暗污濁的時代到文藝復興的歷史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達拉斯晨報》

「言辭犀利,文筆流暢,穿插中世紀許多不為人知的史料,曼徹斯特不愧是一位大師級的寫作者。」

——《科克斯書評

作者簡介

威廉•曼徹斯特(William Manchester,1922~2004)

主要著作有《光榮與夢想》《克虜伯的軍火》《總統之死》《最後的雄獅》等,其作品在全世界被翻譯成20種文字出版。


美國著名通俗歷史作家、著名記者。

在「二戰」時負傷,後與同為軍官的約翰•肯尼迪在療傷時結下深厚的友誼,肯尼迪當選總統後,曼徹斯特多次為其撰寫講稿。

2001年被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授予美國國家人文科學獎章。

原文摘錄

低濃度啤酒一直是傳統飲料,儘管自十字軍從東方回來後,人們更喜歡喝「五香啤酒」。這種酒加了肉桂、樹脂、龍膽和杜松。在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統治時期,人們平均每天喝一加侖啤酒——即使是修女和八歲的孩子也是如此。以至於約翰·福蒂斯丘爵士說,英格蘭人「不喝水,除非是在宗教場合或是懺悔時,才會喝水」。 自從盛極一時的希臘羅馬滅亡後,穿衣風格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以前流行的寬衣文化慢慢過渡為窄衣文化。大多數服裝——除了獵人的皮革手套和緊身褲、窮人穿的動物皮衣——都是羊毛製成的。(由於歐洲人很少更換衣服,一件衣服要穿很多天,所以皮膚病在當時很盛行。) 在所有階層中,餐桌禮儀都是最嚴厲的。男人們吃飯時很粗野,他們通常戴着帽子吃飯,經常一邊毆打妻子,一邊咀嚼豬腸或啃骨頭。他們的衣服和身體都很髒。人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進城的農民在經過香水店時,被陌生的香味熏暈,於是有人找來一把屎讓他聞,最後他又甦醒了。 知識分子在每次流血衝突中都會身不由己地陷入危險。作為知識分子的思想家們,通過揭露羅馬的腐敗、抨擊中世紀迷信的大行其道,從而為改革鋪平了道路。

書評

曾經和人辯論過這樣一個問題:「文學、哲學到底有什麼用?」不少人的看法是:文學和哲學嘛,當然是有存在價值的,但是那不過是消遣的價值,是衣食飽足,生活安定之後的奢侈品,它們最多能夠帶給人休閒,打發時間,對於改變世界而言,毫無用途。

改變世界,要靠的還是武力,還是要靠金錢,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就連搞文學和哲學的人,自己都難免這麼想,亦舒就曾經如此說:「科學家們,少了竹林七賢還不是活的好好的,但是名士們夏天要是少了冷氣,就很難睡的安穩。」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樣的觀點,在很多人的心裡是根深蒂固的,不僅僅是那些不讀書的人,可能知識分子對此產生的疑惑,比不讀書的人更甚。

我自己也常常在心中對此產生懷疑,到底我花費許多讀書,有沒有現實的意義?我所寫的文字,能夠幫助誰,又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多少有價值的影響呢?它們真的有力量嗎,還是僅僅是這個世界可有可無的存在?

然而,當我讀完這本《黎明破曉的世界》時,我想我終於可以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了,文學和哲學,不僅有用,而且是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石,同時,它們也是最鋒利的,和最具殺傷力的核武器,能夠左右無數人的命運。它們可以釋放出黑暗,讓世界變成萬古長夜,也可以放出萬丈光芒,讓世界充滿光明。

也許在今天,和平的環境裡出生的一代人,已經感受不到這樣的力量。理性,知識,已經成為理所當然的存在,然而,在1000年前的中世紀,世界完全不是這個樣子。

一千多年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呢?從5世紀,羅馬滅亡之後,歐洲就陷入了長期混戰,從此這片支離破碎、戰火頻仍的大陸開始被黑暗籠罩。

在那1000多年中,沒有人修路,在德國、英國、荷蘭,除了教堂以外,1000多年都沒有石頭建築。沒有人追捕罪犯,許多亡命之徒四處殺人搶劫,但僅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殺人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而沒有土地僅有一技之長的騎士們,最擅長做的事,就是綁架勒索,這是他們的謀生手段。

看過美劇《權利的遊戲》的人,應該對那樣的一個殘酷血腥,充滿了黑暗、無明、巫術的世界,都不會覺得陌生,然而我必須要說,在那1000年裡,歐洲真實的狀況,比電視劇里的情況更要可怕的多。陰謀,殺戮,高壓統治,無處不在,在那1000年中,充滿了背叛、綁架、手足相殘、墮落、野蠻、虐殺,沒有文明,沒有善良,整個世界仿佛被上帝拋棄。

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血性殘暴的環境裡,連摔跤踢球這樣的運動也會導致死亡,所有的運動會看起來是為了娛樂和鍛煉,其實都是暴力和邪惡的戰鬥,1240年一場比武大賽中,就有60名騎士被當場砍死。

由於世界太危險,當時的人們必須緊密的生活在一起,他們與同村的人通婚,生活範圍極其狹小,以至於相隔幾英里的人,便互相聽不懂彼此的方言。衛生條件極差,饑荒和瘟疫,黑色病和各種流行病多次爆發,人們住在四面漏雨透風的茅草屋裡,僅有極少的衣服避寒,一到冬天,凍死的孩童和大人不計其數。人們普遍只能活到30歲,30多歲的人就已經牙齒鬆動,頭髮花白,老態龍鍾。

沒有手錶、時鐘,日曆,一代代的人就這樣,毫無意義的延續着,沒有清晰的時間界限,毫無意義的像低等動物一樣苟延殘喘的活着。與此相比,教會和貴族階級卻窮奢極欲,掌握着生殺予奪的最高權力,黃金珠寶,亂倫的私生子,各種名利交易和性醜聞,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意識形態的高壓統治。

教皇被視為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是絕對無誤的。他們都是經由上帝挑選的完美無缺的人,教會是不可懷疑的,來世是確定無誤的,所有的知識都已經被掌握,所有的事物都不會再改變。他們永遠只宣傳對自己的權利有利的事物,其它的則視而不見。

而教皇統治大眾的秘密武器,就是激發他們絕對恐怖的能力。他們用煉獄恐嚇人們,大肆發售贖罪券斂財,把最後一個銅幣也要搜刮到手,他們甚至完全不顧聖經的信仰,大肆宣傳諸如吸血鬼、狼人、巫婆等等異教的可怕傳說,讓人們因為恐懼而不得不虔誠的祈禱,戰戰兢兢,老老實實的為教廷賣命。

中世紀的人們,一生都如同生活在黑暗如古井地牢般的世界之中,他們看待世界的視角是變形的、失真的。在長達1000年的時間裡,理性的光輝未曾照耀這個世界,直到土耳其在1453年占領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學者們從土耳其逃到歐洲,帶來了真正的希臘手稿,一大批哲學、文學的珍貴文獻從東方轉移到了西方,與這些古代的燦爛文化重新建立聯繫,並從其中得到養分,文藝復興的萌芽才從這裡開始了。可以說,這些學者,是拯救世界的第一批文藝青年們。

他們為歐洲帶來的希臘經典包括:亞里士多德、阿里斯托芬、修昔底德、希羅多德、荷馬、柏拉圖等等,在這些希臘傳統哲學的啟蒙之下,歐洲逐漸建立起一批傳授知識的學府。牛津、劍橋、慕尼黑、哥本哈根,都紛紛在中世紀後期建起了大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天才。這些都是理性之光湧現的地方。

馬丁路德,拉伯雷,這些下層人民,也都是這個時期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機會,這是第二批拯救世界的文藝青年們,他們對知識求之若渴,希望重現藝術、文學、詩與哲學的遺產,把全部熱情投入到了對雅典和羅馬時期的古老手稿進行了一絲不苟的翻譯和研究。

他們開始翻譯並大量印製聖經,挑戰抨擊教皇的權威。他們就像第一批火種,點燃了整個歐洲,不斷的擴大着知識分子的群體,伴隨着文藝復興的浪潮一波波的湧起,理性的光明終於勢不可擋的穿透了黑暗,一個新的世界從這裡開始破殼而出。

堅固的地牢在一點一點無聲的鬆動,理性的光輝無孔不入的照進了這個已經被黑暗封鎖了上千年的世界,這個已經潮濕、腐爛,堆積了無數苦難和冤魂的世界中。

光照進黑暗,黑暗卻不接受光。但最終,黑暗無論怎樣抵抗,終究不能戰勝人們對光明的嚮往。漫長的極夜終於走到了盡頭。

再次回到我們開篇的問題上來:「文學和哲學有什麼用?能吃嗎?書生有什麼用?能造汽車嗎?能造飛機火箭嗎?抽水馬桶都造不了。」

我的回答是:「如果沒有文學和哲學,就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世界。這個世界,說到底是被文化統治和改變的。如果沒有文學與哲學,更不用奢談科學了,人類可能還在原始叢林裡打着第一萬次的世界大戰。人類是從有文字,有文學,才開始有文化,不然,可能到現在還在茹毛飲血,和猩猩猴子沒區別。」

倉頡造字,夜有鬼哭。因為從那個時候開始,人類意識到在這個物質的世界之外,另有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人類除了打造征服自然的工具:斧子,鋤子,刀劍之外,更大的成就則是他們開始打造征服那個看不見的世界的武器,那就是文字,是書籍,是意識形態。

那個看不見的世界,始終在固執的提醒我們它的存在。從十字軍東征,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不管是日本人殺中國人,還是德國人殺猶太人,所有的戰爭,表面看來是資源之爭,土地之爭。其實從來都是意識形態在殺戮,在裂土封疆,而不是別的。

豆瓣友鄰近父曾說:

「寫作者經常懷疑作品的價值和力量,但獨裁者卻從不懷疑。他們總是以最精細,最嚴密的方式來封禁一切他們認為有害的書。僅從這一點來看,知識分子是要向獨裁者學習的。」 是的,獨裁者們最了解意識形態武器的可怕,它比一切核武器、生化武器都更有殺傷力,所以他們最怕的是民智的開化,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因為一切的戰爭,都是文化的戰爭,是人類的自我與存在之間的戰爭,在那個看不見的世界之上硝煙四起,那裡的戰火,引發了這個真實世界的災難與分裂。君不見,馬克思這個窮困潦倒的哲學家,他研製出的思想武器,把二十世紀的世界,搞的如何天翻地覆。

百無一用的,從來不是書生。輕視文化的人,最終會為自己的輕視付出代價。否認它,不去了解它,扭頭不看它,你因此付出的代價,也許就是一生俯伏在它的陰影之下,被它奴役,被它吞吃,被它殺的片甲不留,而且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這個和平時代,也許你已經不需要拯救世界。可是,你仍然需要拯救你自己,沒有知識的人,只看着眼前的一點物質的生活,被與生俱來的文化所統治,從來不曾懷疑它們的權威,就如同中世紀那些可憐的人們,從不懷疑教皇一樣。

今天的許多人,或許和中世紀的人,沒有多大的差別。多少人,在物質上或許已經不再缺乏,在心靈里,卻陷入深不見底的黑暗。正如我的友鄰人五所說:

「我總覺得,積累財富,是為了把人從三餐一宿的危機中解放出來,去讀書畫畫、去寫字種花、去做飯泡茶。尋找歷史和信仰,了解文學和藝術,去追尋那些生命中熠熠發光的更多可能。而不是打更大的麻將、住更大的房子、開更好的車、搜集更多顏色的名牌包,在無休止的攀比和虛榮中不得超生~」 所以,開始尊敬知識吧。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