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龙兴寺经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兴寺经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延安路北段西侧灯芯巷口(近凤起路路口),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年),位于原龙兴寺内,现寺已不存。该经幢是浙江省现存最早的石质经幢、杭州城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也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唐代佛教建筑实例。曾被誉为“武林城中罕见的唐人遗迹”、“杭州金石之冠”。

概述

龙兴寺经幢位于杭州市下城区延安北路灯芯巷口,原龙兴寺内。据宋《咸淳临安志》记载,龙兴寺创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当时邑人鲍侃舍宅建寺,称为“发心寺”。据《龙兴寺志》记载,唐神龙三年(707),改为“龙兴寺”。

北宋大中祥符初年(1008-1016),真宗赐额“大中祥符寺”,当时的规模很大,全寺又分为龙兴、祥符、戒坛三寺。南宋绍兴二年(1132),寺院仅留西南隅,其余改为军器所和民居。元兵攻入杭城后,寺毁。至元二十八年(1291)重建,称“龙兴祥符戒坛寺”。至正末年又毁。明万历年间重建戒坛寺,继建祥符、龙兴二寺。此后又数度兴废。龙兴寺最后的一次维修在清光绪年间。1959年扩建延安路时拆除,仅存经幢。龙兴寺经幢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唐大中五年(851)、五代梁乾化五年(915)、南宋淳祐八年(1248)、明崇祯九年(1636)、清顺治十二年(1655),五次重修和竣立。原有东西两座,随着寺院的渐渐倾圮,现仅存其一[1]

历史沿革

龙兴寺始建于梁大同二年(536年),1959年在修建杭州市外贸局时被拆除,仅存其经幢。经幢曾一度被埋没,明崇祯九年(1636年)从土中发掘出,屹立至今。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砸为数块,但铭文尚大体可以辨认。因城区地势不断增高,幢底被埋于地面下约1.6米,1998年开始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幢体进行纠偏,在幢基础周围浇筑混凝土底板并做隔水处理,于幢外新建木构防护亭。后在经幢周围加罩玻璃罩。1997年8月29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经幢特征

幢高5.42米,平面呈八边形,由须弥基座、平座、幢身、檐子、短柱及幢顶相叠而成,造型古朴,具有浓厚的唐代风格。基座为双层束腰须弥座,其中下层刻有八尊托重力士,技法写实,丰满圆润。幢身八面刻有唐代书法大家胡季良手书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身以上做二重檐,均为八角攒尖顶,幢顶为二重相轮之塔刹。

视频

龙兴寺经幢 相关视频

杭州人也不一定知道:龙兴寺经幢,唐代公元837的全国重点文物
023、龙兴寺经幢 杭州钱塘江博物馆 陈小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