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龙山寺(台湾省台北市寺庙)

龙山寺位于台湾台北市西南,临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创建,至五年建成。其地原名“艋舺”(今万华),为台北市区的发轫点。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观音佛祖,亦称安海观音。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神诞,有盛大祭典。原建筑于嘉庆、同治间先后被地震和风雨破坏,现存建筑多为1920—1926年改建,1953—1965年扩建。正门石阶两侧保全的二铜柱是早期遗物,为重要的艺术品。[1]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龙山寺
  • 地理位置 :台北市西南
  • 开放时间 :9:00-17:00
  • 门票价格 :免费开放
  • 适宜游玩季节 :全年皆宜

视频欣赏

历史沿革

初建

艋舺龙山寺初建于清乾隆三年五月十八日(西元1738年),至五年二月八日落成。建寺的费用是由晋江、惠安与南安等所谓三邑人所捐献。后又有泉郊武荣的贸易商人出资增建后殿,供奉天后、五文昌关帝。乾隆时期龙山寺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与后殿的三殿式格局。

后殿文昌厅在1982年因回禄重建,1983年十二月完成,关帝厅、妈祖厅因受霉菌腐蚀及白蚁蛀蚀,在1997年十二月重修,1999年六月卅日完成。

龙山寺从清乾隆三年初创以后,经过了嘉庆年大修、同治年小修、日据大正年间的大改修,以及台湾光复后的数度修筑。当然其间还有数十次的小修理,例如屋嵴的装饰,梁架彩绘、钟鼓楼换屋顶及后殿文昌祠因祝融之灾而重建。参观龙山寺时,如果很仔细的观察,将会发觉这是座既宏伟又精美的寺庙,到处都仍保有历次修建的遗留物。

因此,艋舺龙山寺可说是一座由清代、日据时代与光复后三段时期综合表现的寺庙艺术。龙山寺不仅是台湾颇具代表性的大湾颇具代表性的大寺庙,它在台北的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因为龙山寺一直是艋舺地方之公廨与核心象征,寺的管理董监事亦为士绅所组成,对外有很大的影响力。清代凡是盖上龙山寺大印的公文,皆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

概况

龙山寺,位于台北市广州街211号,聂立在风云际会的万华夜市,是本省著名古寺名闻中外。

龙山寺建于清乾隆5年,建筑设计采三段式格局由上空乌瞰呈”回”字体,由前殿、后殿、东西护宝及中央的正殿所组成。布局方正肃穆;其门壁梁柱极尽精雕细琢之美。集清代,日据与光复后综合表现的寺庙艺术。外观与清水祖师庙,淡水鄞山寺相似。

“一府二鹿三艋(舟甲)”,万华的往日风华,盛极一时具有历史上的意义,代表早期开发与台南、鹿港并驾齐驱!

主要供奉观世音菩萨,并祀奉妈祖四海龙王十八罗汉城隍爷注生娘娘,山神、土地公等典型神佛合一,有此一说“龙山寺是众神的集今所”表示供奉神佛很多。

每到民俗节庆都有盛大花灯、庙今引未汹涌人潮,龙山寺俨然成为一座观光庙宇。周边的常规风味市街,具有民俗气息。

艋舺,又称文甲,今名万华,为台北市发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纱帽厨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贵阳街与环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晋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来此地搭建茅屋数栋,贩卖蕃薯为生而渐成小村落,称为蕃薯市,由于当时平埔族人系以独木舟自澹水河上游载运农产品与汉人交易平埔族人称独木舟为艋舺,此为艋舺地名之由来。

早年汉人前来台北部垦植,乃一蛮烟瘴疠之地,俗谚“三在六亡一回头,环境十分险恶,为求神佑,多携带家乡庙宇香火,以为庇护,时日一久,为求心灵更安定,清乾隆三年(1738),三邑人士乃合资兴建龙山寺,并恭请家乡福建省晋江县安海乡龙山寺观世音菩萨分灵来此奉祀,是以龙山寺不仅为居民之信仰中心,更与其生活有密不可分关系,举凡居民议事、诉讼、和解等均祈求神灵公断,莫不信服,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发生,法军侵占基隆狮球岭,居民组织成义军,即以龙山寺印,行文官署,协助击退法军,获光绪帝赐“慈晖远荫”匾额乙面,其威信为官方所认可,实已非仅止于宗教信上崇拜之意义耳。

龙山寺总面积一千八百馀坪,坐北朝南,面呈日字形,为中国古典之三进四合院传统宫殿式建筑,计由前殿、正殿、后殿及左右护龙构成,前殿为十一开间,分为三川殿、龙门厅、虎门厅,屋顶采歇山单檐式,各自独立,三川殿内有铜铸蟠龙檐柱一对,为全台湾仅见,正面墙堵由花岗石与青斗石溷合凿组构而成,图象生动型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国演义和封神榜,并加以中国吉祥图桉装饰,美不胜收,龙虎厅各三开间,表现石凋雕琢各种艺术,举凡线凋、透凋、浮凋、阴凋、浅浮凋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顶采歇山重檐式,四面走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构成,殿外墙堵留有多幅著名书法家石刻,殿内屋顶螺旋藻井全斗拱筑构而成,不用一钉一铁,神龛凋工精细富丽堂皇,后殿屋顶为歇山重檐,两翼为硬山单檐,屋嵴财子寿泥塑剪粘,为典型儒、道教诸神佛供奉之处,左右护龙屋顶为硬山单檐,左配有钟楼,右配有鼓楼,晨钟暮鼓,钟鼓楼屋顶采攒尖盔顶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独特。全寺屋顶嵴带和飞檐由龙、凤、麒麟等吉祥动物造形,装饰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丽,堪称台湾特有剪粘艺术之精华。

龙山寺 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并列为外国观光客来台湾旅游三大胜地,1985年为政府列管保护之国家古迹,近年为服务广大信众及观光客,除加强维护古迹外,并增设图书馆、地下公厕、文物馆、庭园瀑布景观及夜间照明等设施,并办理青少年奖助学金、成年礼、社教活动、急难救助、冬令救济、医学佛学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用以宏扬佛学、普济众生、提倡社教、敦风易俗,使人民生活更安康乐利。

艋舺龙山寺每年定期举办节庆祭典及民俗活动,如农历正月花灯展览、四月浴佛节、七月盂兰盆胜会等,民众来到艋舺龙山寺除了欣赏台湾寺庙建筑艺术之美,亦可以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乐趣。

正殿神明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观音佛祖,俗称“观音妈”,以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关怀一切众生悲惨的声音,故又称“观世音”,简称“观音”,据传能化身三十二种形象,造型特征通常是宝冠上饰坐佛,手持净水瓶或莲花,龙山寺的观世音菩萨神像是由泉州晋江安海龙山寺恭请来台,二次大战期间,正殿遭炮弹击中,殿堂全毁,唯有此尊神像安然屹立于莲花座上,信徒皆称“佛祖显灵”更加虔敬崇拜信仰。

文殊菩萨

为我国佛教四菩萨之一,是佛门中最博学广闻、多才善辩,象征智慧锐利与威勐的菩萨,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佛,为其左胁侍,尊号为“大智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次于文殊菩萨,代表德行,尊号为“大行普贤”,为释迦牟尼佛右胁侍。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据传十八罗汉是我国历代对“佛法”深有研究的和尚高超武艺,拳法出神入化,云游天下,本着慈悲胸怀,行侠仗义,死后为众人奉祀于观世音菩萨两旁。

韦驮护法

又名韦天将军,高大威武,手持金刚杵,面如童子,心地善良,佛寺中尊之为“韦驮菩萨”,亦是佛教中的护法神

伽蓝护法

伽蓝者,即佛寺,为守护佛寺之神,形貌威勐,手持斧,为佛教中的护法神,中国蜀汉时义臣关羽死后亦为后人尊称“伽蓝尊王”、“护法爷”。

建筑艺术

山门又称牌楼,系四柱三间歇山重檐式建筑,门柱上刻有孙科所撰“龙象为佛门法力表征杯度锡飞救世共宏菩萨愿,山川萃员峤人文盛美风淳俗厚化民深体圣贤心”石刻。

庙埕铺面

由长条花岗岩铺成,石材取自当年移民渡海来台时,压稳船舱用的“压舱石”,材质为泉州花岗白石。

净心瀑布

净心取自佛教大度经“人本无相,相由心生”,泷水奔腾,飞泉澈清,朝登佛门,先净其心,心灵净化,悟道慧根,具足相好,庄严其身,意指入庙门鼻闻桂花香,耳听流水声,心境自然平静下来,再参香礼佛,以表虔诚之心,此建筑于1996年完工。

三川殿屋顶形式 中央正嵴抬高,与两侧断开,凸显出其华丽,为“断檐升箭口”式。

龙、虎厅屋顶形式

后方屋中央抬高,但不与两侧断开,称为“三川嵴”式;前方的小拜亭,屋顶有四片屋坡,称为“歇山”式。

山川正嵴装饰

以“剪粘”技法做成“双龙护珠”。剪粘是以铅线作骨、灰泥塑形,再剪下色彩鲜艳的陶片或玻璃片,黏在外表而成。内容为“八仙过海”。

大士香田记

大士龙山寺。自营造而修葺而恢拓。于今百有馀年矣。前人未经置产。每遇地震风飘。缘门托。多取办于临时。甚而三寿作歌。一盂祝满。往往为当事者难之。今幸列位斋心集腋。补置薄业。藉纾微虔。非敢云能补前缺也。亦庶几无为后人坠耳。前鸠捐大众名不悉登。今勒于石。非夸也。所以为方来者劝也。神其鉴之。瓣香正自不远也 。 福智大师俗名吴灿明,福建晋江县人,早年只身来台,初在艋舺糕饼店谋生,历经数年,稍有馀蓄,乃顶他人店面,自营糕饼业,讵经营不善,未及一年,即亏累殆尽,终致卖店偿债,生活顿失所倚,幸遇本寺住持意来禅师,收留在寺内工作,因其诚实忠厚,勤奋尽职,且日唯参禅礼佛,终获意来禅师激赏,收其为徒,皈依佛门,法号福智,迨意来禅师圆寂,即继承衣钵,升任本寺住持。

从此福智大师立下宏愿,光大佛法,以粗衣恶食自奉,修持苦行,人以乞丐和尚呼之,亦不介意,其为佛门宏法度众之苦心孤诣,足资垂范。[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