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M3李战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M3李战车
图片来自华人百科

M3中战车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一款战车。在英国服役时,原装采用带车长指挥圆顶炮塔的M3战车,被英军称作“李将军式”(简称李式,M3 Lee),源自南军将军—罗伯特·李。英军早期采购的是拆除指挥圆顶并采用新炮塔的“格兰特将军式”(简称格兰特式,M3 Grant),源自北军中的著名将领—尤利塞斯·S·格兰特。注意美军只称其为M3中战车,没有使用“李”或“格兰特”的称号。

作战纪录

美国总共生产6,258辆M3中战车与其衍生型,有2,855辆由租借法案授权援助英国,1386辆援助给苏联。

英军

英军在二战早期,尤其是敦刻尔克大撤退[1] 后严重缺乏装甲车辆。美国愿意向英军提供正在大量生产的M3中战车。英军对其种种缺点并不满意,但因需求实在紧急,英军在提出改造要求后下订1,250辆符合英国需求的M3中战车,即格兰特将军式。

最初的167辆M3格兰特式装配在三个装甲旅下,投入北非战场,在1942年5月的加查拉战役投入实战。之后英军也有接受一批李将军式以紧急填补兵力。

英军发现M3中战车机械上非常可靠,故障较少。75公釐榴弹炮的火力在战斗中也非常优秀,德军随后也证实75公厘主炮的有效射程比三号战车配备的5厘米KwK 39炮与其原型Pak 38反战车炮更长,因此德军应对它们较为吃力,对义大利军来说格兰特战车则是极为致命的对手,他们的战车无法与格兰特对抗,只有75/18式自走炮使用反战车高爆弹才能有效击毁。而且装甲足以抵御早期德军的大部份反坦克武器,除了令盟军闻风丧胆的88毫米高射炮。不过英军也觉得其车身过于高大,安装在车身的75公釐火炮射击范围有限,使用不便而限制了火力。初期M3中战车部份装甲还使用铆钉固定,被击中后容易飞脱引起危险。

英军中大部份M3格兰特式在北非战役后已退役。部份被改装成一些工兵车辆。


美军

美军装甲部队在M4雪曼可大量供应前,主要装备M3中战车。美军在二战早期的装甲作战中也主要运用M3中战车,例如火炬行动。早期美军部队缺乏实战经验,加上M3中战车本身的缺点,使得战果不尽人意。例如在凯赛林隘口战役中的费德隘口,防守的德军令美军第一装甲师在两天内损失了约100辆战车。当中有一部份为M3中战车。

一部份已退出前线的M3中战车被改装成工兵车辆。另外有一部份被改装成自走炮M7牧师M12自走炮

苏联红军

苏联透过租借法案获得了1386辆M3中战车(李将军式),以补充苏德战争初期损失的兵力。苏军对此型坦克并不满意,有苏军坦克兵戏谑其为“七兄弟棺材”(Coffin for seven brothers) ,其脆弱可想而知。不过苏联接收的120辆M31B2装甲回收车(以M3中战车改装而成)则成为苏军仅有的特制回收车辆,成为工兵部队的重要资源。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仅少量运用M3中战车。太平洋战争中大部份M3中战车参与的战斗均属英联邦军队麾下,用于支援步兵。在欧洲战场难以生存的M3中战车对付日军装甲车辆绰绰有馀。日军甚至把M3中战车归类为“重型战车”。除了步兵的自杀式袭击外,也有利用俘获的M3斯图亚特轻型战车迂回到后方作战而成功击毁的战例。

开发及设计

美军在1939年二战爆发时编制有400辆战车,绝大多数是M2轻型战车,中型战车只有18辆M2中型坦克。美国在1939年时战车工业是极为贫弱,不只是战车开发因预算不足牛步化,且美国陆军也没有完整的教范与战术思想去指导兵工单位开发战车的方向,因为研发单位只能从其它国家的设计去摸索新型战车设计。而欧洲战场德国主力战车的主炮口径已经有75公厘,美军认知到这个国际主流趋势,意识到M2的37公厘主炮在中战车级别中无法承担重任,所以美军很快定调了未来的战车主炮级距,并希望能尽快地研发出可运用75公厘战车炮的中型战车。

于是,在1940年7月开展了新型中型战车的开发。由于美国军工研发单位没有研发过可承受75公厘火炮规格的炮塔,要尽快完成研发,可靠一点的方式就是把重型火炮设在车身上减少结构问题,类似设计在B1重型战车已有运用。美国战车工程师利用M2中战车的车体塞入75公厘主炮,并保留引擎传动系统与可靠的垂直涡形弹簧悬挂系统减少开发时程,也重新设计装甲提高防御力。

M3中战车与M2中型坦克一样,采用莱特公司的汽油引擎,安装于车身后方,动力经传动轴接驳至车身前方驾驶席的变速箱。一门75公釐M2战车炮安装在宽大车身的右方(后期换装炮管较长的M3战车炮),由一名炮手及一名装填手操作。该火炮衍生自法国75公釐榴弹炮,后来也有安装在M4雪曼战车上。

驾驶席的左边安装两挺固定机枪。在驾驶席之后,安有一双人炮塔。车长及一名炮手负责使用炮塔内的一门由37公釐M3反坦克炮衍生出的M5或M6坦克炮,及一挺同轴机枪。车长拥有一个带机枪的指挥圆顶用于观察。由于车内武器众多,所以乘员足足有7人(格兰特式为6人),比各国同期战车要多。


M3中战车由于使用星型引擎及传动轴,车身高大。因此车内空间也较充足。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车体各侧面的投影面积较大,容易被发现并瞄定。而且安装在车身的75公釐火炮射击范围有限,可全方位射击的37公釐炮又威力不足。

1941年3月,M3中战车原型出厂,1941年7月加入英国军方意见的格兰特战车开始量产。英国版本的格兰特战车除了有更厚的装甲,同时也取消了无线电兵编制,因此车组减少成6人;美国版本后期型也参考了英国作法,将无线电任务由驾驶负担,车组也比照英国减编。M3中战车由于是种应急性量产版本,设计上仍有诸多缺点,使它很快地就从前线退出,由生产速度快,性能尚佳的M4雪曼战车所取代。

参考文献

  1. 敦刻尔克大撤退,天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