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求賢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10月19日 (二) 10:51 由 硕果累累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曹操《求贤令》原文及鉴赏.jpg|thumb|350px|right|[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06/b2ddc07cc5544bb69d6c7b9d9828b3f6.jpeg 原图…”)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求賢令》是曹操寫的一篇文章,內容是什麼,來了解一下吧。   

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①,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②!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③。」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④!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⑤?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⑥?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⑦,惟才是舉⑧,吾得而用之。

鑑賞

本篇選自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作於建安十五年 (210)。赤壁之戰後,曹操雖平定了北方廣大地區,但與孫權、劉備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為了進一步鞏固權勢,發展勢力,曹操打破東漢以來專用世家豪族的察舉制度,下令求賢,表現了他求賢若渴、廣納人才的迫切願望。文章分三層。

先論求賢之重要。以自古中興之君無有不得到 「賢人君子」 的輔佐「共治天下」為例,從歷史縱向角度泛論求賢的重要性。並指出求賢的途徑是「出閭巷」,走向社會,禮賢下士,才能有機會與賢人相遇。

次論對「賢人」 的看法。以 「此特求賢之急時」領起,以春秋時魯國大夫孟公綽只能適合做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而無能力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為例,說明人有所長,亦有所短,用人要用其長。再針對當時用人「必廉士」 而後用的觀點用事實進行駁斥,指出: 倘若此,齊桓公就不能成為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他之所以稱霸,是他不計舊仇,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從而作者發出慨嘆: 今天下有沒有像姜尚那樣身穿布衣而品德高尚的賢人「釣於渭濱」 呢?有沒有像陳平那樣雖遭「盜嫂受金」的非議卻有奇謀的人而未遇到魏無知那樣的伯樂呢?深沉的慨嘆表明作者求賢若渴之心情。

再論求賢的態度: 「明揚仄陋,惟才是舉。」 即是說雖出身卑微,但只要有真才實學,「吾得而用之」!

本文提出一重要觀點: 「求賢」應不拘一格,惟才是用。這一反兩漢帝王求賢先德而後才的傳統,是可取的。儘管「盜嫂受金」有點極端化,但作者強調的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用人之長,克人之短。這對於今天識人、用人,亦有啟迪意義。從寫作上來看,文章簡明、說理深透、例證有力,全文顯露出一股豪爽、坦率、自然、通脫之氣。[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