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定

來自 匯圖網 的圖片

平定隸屬於山西省陽泉市,位於陽泉東、南部,太行山西麓,東鄰河北井陘,南接山西昔陽,西連壽陽,東北同盂縣接壤,西北與陽泉市郊區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6'~114°03』與北緯37°37'—38°04'之間。縣城距陽泉市區9千米,距省會太原127千米。面積1394平方公里(2013年),轄8鎮2鄉,人口33.68萬人(2011年)。.2011年,平定縣地區生產總值61.66億元。平定縣有娘子關、冠山、開河寺、固關長城等著名景點

歷史沿革

夏代天下分為九州,平定屬冀州。 [1]

西周初年,冀州分為幽、並二州,平定縣屬并州。周成王時,滅唐國,封其弟叔虞於唐地,平定縣地在唐國東境,至叔虞之子指晉水名國,平定縣屬晉國。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平定成為趙國屬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平定屬太原郡。

漢承秦制,至漢武帝時,始置上艾縣,縣治今張莊鎮新城村,仍歸屬太原郡,後改為"石艾"。這是平定境內最早的設縣治所。

東漢末年,郡國並行,冀州之域分為三郡六國,平定屬常山國(今河北省元氏縣西北)。

三國時,屬并州樂平郡(今昔陽)。

北魏建國元年(386年),改上艾為石艾;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又恢復上艾之名。

隋代初年,該縣屬遼州(今昔陽縣西南),不久劃歸併州太原郡。

唐代時,該縣曾為京畿道屬縣,武德三年(620年)歸遼州;武德六年(623年)劃歸受州(今陽泉市賽魚);貞觀八年(634年)廢受州,石艾直屬太原府;天寶元年(742年),更名廣陽,將縣治遷至廣陽村(今屬昔陽縣)。

五代十國時期,戰爭連綿,廣陽先後為後梁、後唐、北漢所轄。五代時期,本縣屬北漢。

北宋初年,宋軍攻取北漢,首先攻下廣陽。公元979年,廣陽縣改為平定縣,並遷縣治於今上城,營造了大城中套小城的上下重城。

金代時,平定升為州,屬太原支郡,領平定、樂平二縣。

元代,平定州屬冀寧路太原府。

明代,冀寧路改為冀寧道,仍歸太原府。

清代,平定州升為直隸州,屬省轄,領壽陽、樂平、盂縣三縣。

民國初年,改直隸州為縣,屬冀寧道。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日軍入侵平定,大好河山遭蹂躪。鐵路、公路沿線駐有重兵。為抵抗日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抗日根據地,平定開始一分為三。以正太鐵路為界,路北建立了平定(路北)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察冀邊區;路南以平遼公路為界,建成立了平東、平西兩個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平東、平西兩縣合併為平定(路南)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2日,平定縣全境解放,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路南、路北兩個縣政府合併,成立了平定縣人民政府,屬榆次專區。

1958年8月,平定縣撤銷,歸入陽泉市,稱為郊區。

1961年4月,又重新恢復平定縣建置,屬晉中專區。

1983年9月,平定縣改為陽泉市屬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0年末,平定鎮轄7鎮、12鄉:城關鎮、東回鎮、張莊鎮、鎖簧鎮、南坳鎮、冶西鎮、娘子關鎮、石門口鄉、岔口鄉、馬山鄉、潺泉鄉、古貝鄉、南陽勝鄉、槐樹鋪鄉、柏井鄉、維社鄉、岩會鄉、黃統嶺鄉、巨城鎮,共有7個居民委員會和323個村民委員會,人口319298人,人口密度237人/平方千米。

2000年,平定縣轄8個鎮、11個鄉:冠山鎮、冶西鎮、鎖簧鎮、張莊鎮、東回鎮、柏井鎮、娘子關鎮、巨城鎮、石門口鄉、岔口鄉,維社鄉 、 南陽勝鄉、古貝鄉、 柏井鄉、馬山鄉、潺泉鄉、槐樹鋪鄉、 岩會鄉 、黃統嶺鄉。

截至2013年,平定縣轄8個鎮:冠山鎮、冶西鎮、鎖簧鎮、張莊鎮、東回鎮、柏井鎮、娘子關鎮、巨城鎮,2個鄉:石門口鄉、岔口鄉,318個行政村。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平定縣常住人口為33.68萬人,比2010年末增加0.16萬人。2011全年出生人口3534人,人口出生率為10.51‰;死亡人口2252人,死亡率為6.7‰;自然增長率為3.81‰。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100。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