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以茶代酒」的典故從何而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以茶代酒

來自網絡的圖片

以茶代酒」的典故從何而來?自古至今,國人的日常社會交往中,離不開吃飯和飲酒,對國人來說,似乎是「無酒不成席」。而在此過程中,還有一種常見的情形是:客人由於某些情況不能飲酒,而又需要敬酒或主人提出敬酒、要求自己喝的時候,往往舉起茶杯說:「以茶代酒」。那麼,「以茶代酒」的典故是來自什麼年代呢?[1]

根據三國時期的《三國志》記載:吳國君主孫皓「密賜茶荼以代酒」,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於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孫皓初立時,撫恤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個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群臣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故孫皓對韋曜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於因喝不下酒難堪。[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