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十七神仙卷》唐 吳道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十七神仙卷》唐 吳道子 《八十七神仙卷》,這是一幅唐代吳道子創作紙白描人物手捲,全圖分為三個部分:作品從左到右,前面是六神將開路,接著是捧花執旗的金童玉女二十四人,作為東華天帝的前導,是為前段。在東華天帝與南極天帝之間是樂隊和金童玉女二十九人,是為中段。在樂隊之後是南極天帝,其後是金童玉女、仙伯、力士等二十三人,最後是神將四人,是為後段。 該畫以中段最佳,中段又以樂隊最精彩。樂隊由八人組成,分前、中、後三排。兩個彈琵琶者走在前排,中排三人中奏長鼓者居中間位置,後排三人中奏笙者居中間位置,這八個人的頭部被一個隱性的菱形穿連起來。鼓是用來掌握節奏並起指揮作用的,被安排在中心位置。兩個奏琵琶者,一個是斜抱另一個是橫抱,以求取變化。吹笛女回首與後面的吹蕭女相呼應,以求聯繫。八個奏樂女的髮型與頭飾各不相同,變化豐富,精緻而不繁項。八人的服裝變化不大,衣袖、裙褶、披中、彩帶都用長排線來表現,造成前行動勢和飄飄欲仙之感。衣服中沒有紋樣裝飾,裝飾物均在頭部,形成了衣服的流動長弧線與頭部短線條的對比,畫面的整體效果清秀而富麗。 畫面沒有任何文字。卷尾附有1948年重新裝裱時的七段題跋,由前至後為:徐悲鴻跋之一、徐悲鴻跋之二、張大千跋、徐悲鴻跋之三、謝稚柳跋、朱光潛跋、艾克(GustarFcke)跋及馮至譯義。 [1]

畫家吳道子生平

吳道子(680-759年),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玄宗賜名道玄,是中國唐代畫家。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祥」。由於他能「窮丹青之妙」,在畫壇上有些名氣,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內供奉,充任內教博士,並官至寧王府友,改名道玄,並命他「非有詔不得畫」。吳道子入內供奉之後,多在宮中作畫,有時也隨從玄宗巡遊各地。 [2]

首創「蘭葉描」

吳道子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在長安、洛陽二地寺觀,作壁畫二百餘間,「奇跡異狀,無一同者」;落筆時,或自臂起,或從足先,鹹不失尺度。畫佛像圓光、屋宇柱樑,彎弓挺刃,皆一筆揮就,不用規矩。其繪畫筆法超妙,尤冠絕於世,為一代畫派的宗師,蘇軾曾說:「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畢矣。」 吳道子首創「蘭葉描」,在運筆時有壓力輕重與速度上的變化,生動的暗示出衣褶的厚度及轉折的感覺,衣裾盈盈若舞,形成「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其畫喜用焦墨鉤線,然後略施淡彩於墨痕中,意態叢生,又稱「吳裝」。壁畫名作有景雲寺《地獄變相圖》筆力勁怒,變狀陰怪。[3]

《八十七神仙卷》賞析

描繪了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畫面中繪有東華帝君、南極帝君、扶桑大帝三位主神,十位神將,七位男仙官,六十七位金童玉女。那優美的造型,生動的體態,將天王、神將那種「虯鬚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氣派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冉冉欲動的白雲,飄飄欲飛的仙子、使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飛楊,滿壁風動」的藝術感染力。 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規則意在自然而不受限於時空。作品正是吸取了中國古典繪畫構圖的精髓,採取「散點透視」的手法,在這樣一個狹長的畫面中,八十七位神仙平行排列於同一視平線上。三位主神處於畫面的視覺重心之上,在眾神的擁簇之下前行。畫面中的人物互相遮擋疊加,每一個人物安排得錯落有致,沒有一個完整形象,畫面的空間感和節奏感十足。將每個人物的頭連接起來,構成了一條起伏的曲線,形成了律動的畫面效果。畫面優美,筆墨道動灑脫,宛若仙境,充分體現了中國繪畫自由、靈活的獨特構圖範式。 [4]

傳世作品

《送子天王圖》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創作紙本墨筆劃,一說宋人摹本。該作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為後人託名摹本。

《釋迦圖》藏日本京都東福寺。為後人託名摹本。

《八十七神仙卷》藏北京徐悲鴻紀念館。為後人託名摹本。

作品

《明皇受篆圖》《十指鍾馗圖》,入《歷代名畫記》;

《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神像》等九十三件,入《宣和畫譜》。 [5]

收藏

《八十七神仙卷》白描長卷 材 質絹 長292厘米寬30厘米 現藏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1937年5月,徐悲鴻在香港購得,賣主是一位德國籍夫人,其父親曾在中國任公職數十年。依畫中人物數量和身份,徐悲鴻將其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卷》,並藉張大千之口推定其作者為唐代畫聖吳道子。他在畫後題寫了長篇跋文以記其事,並刻了一枚「悲鴻生命」印鈐於其上,隨身攜帶,不離其身。不料,1942年5月徐悲鴻在雲南躲避飛機轟炸,此畫遭賊竊。幸運的是兩年後此畫又現身成都,徐悲鴻再次以重金購回。1948年他為此畫重新裝裱,補寫被竊賊挖去的跋文,重鈐「悲鴻生命」印,又請張大千、謝稚柳、朱光潛等人題寫跋文。此後,《八十七神仙卷》一直為徐悲鴻所保存。1953年他去世後,夫人廖靜文將此畫捐獻給國家。 不久,徐悲鴻故居被闢為徐悲鴻紀念館,廖靜文被任命為館長。徐悲鴻收藏的所有作品都被完好地保存在紀念館裡。 <https://www.sohu.com/a/274695077_120003674 搜狐>《八十七神仙卷》終於「完璧歸趙」,又回到了徐悲鴻手中]</ref>

視頻

藝苑掇英 吳道子 Wu Daozi (680-760) 百代畫聖 唐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