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去蜀》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去蜀》唐朝·杜甫

《去蜀》唐朝·杜甫
圖片來自 搜狐

[1] 《去蜀》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作者因友人離世,生活失去依靠,又預見到蜀中將亂,故決計出峽東歸。將離蜀,作詩總結幾年的漂泊生涯。此詩表達了詩人在年邁之年、流寓之跡,種種心愿皆難以實現的無可奈何之情。全詩表現了詩人心繫國家安危,時刻為其憂心流淚的情況,其中有痛惜,有激憤,有寬慰,包蘊極豐。

作品名稱 去蜀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去蜀⑴

五載客蜀郡⑵,一年居梓州⑶。

如何關塞阻⑷,轉作瀟湘游⑸?

世事已黃髮⑹,殘生隨白鷗⑺。

安危大臣在⑻,不必淚長流⑼。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去蜀:將離蜀,作詩總結幾年的漂泊生涯,故為此題。蜀,廣義指四川,此詩專指成都

⑵蜀郡:秦滅古蜀國,始置蜀郡。漢仍其舊,轄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治所在成都。此指成都。杜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初借居成都草堂寺,後移居新建之草堂,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離蜀,前後共六年,期間有一年多流寓梓州、閬州等地,在成都前後合計約五年。

⑶梓州:四川三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梓潼郡為梓州。

⑷如何:猶豈料。關塞:邊關;邊塞。

⑸瀟湘:湘江與瀟水的並稱,二水是湖南境內兩條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區。

⑹世:一作「萬」。黃髮:年老。

⑺殘生:殘餘的歲月、生命。

⑻大臣:泛指朝廷掌權者。

⑼不:一作「何」。

白話譯文

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時間,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過的。

豈料兵荒馬亂,關山交通阻塞,我為什麼反要遠赴瀟湘做客呢?

回顧平生萬事,一無所成卻已經年老,餘生只能像江上白鷗一樣漂泊。

國家安危大計自有當政大臣支撐,我這個不在其位的人何須枉自老淚長流呢!

創作背景

《去蜀》作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這年四月,杜甫的朋友劍南節度使兼成都府尹嚴武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於五月離開成都,乘船東下,寫了這首以「去蜀」為題的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