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河渠書第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河渠書第七》

本篇是繼《禹貢》之後的一篇水利專史。敘述從夏禹到漢武帝時期的水利發展史。夏禹的功績主要是治理黃河水患,將黃河分為九條河流以減緩水勢,最後合為逆河流入渤海。春秋戰國時期水利建設的主要史實有:滎陽下引黃河水修成鴻溝,西部修漢水雲夢渠,東部修邗溝,吳地、齊地修渠,蜀地李冰鑿平離堆,分岷江為二江,西門豹引漳水灌鄴,秦國修鄭國渠等。漢武帝時期水利事業大發展,主要史實有:從長安至黃河修渠,修渠引汾河、黃河水,修龍首渠,發明隧洞豎井施工法,堵塞黃河瓠子決口,關中地區修輔渠、靈軹渠,朔方、西河、酒泉等郡修渠引黃河水,汝南、九江郡修渠引淮水,東海郡修渠引巨定澤水,泰山下修渠引汶水,等等。

原文

  《夏書》曰[1],禹抑洪水十三年[2],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3],水行載舟,泥行蹈毳[4],山行即橋[5]。以別九州[6],隨山浚川[7],任土作貢[8]。通九道[9],陂九澤[10],度九山[11]。然河災衍溢[12],害中國也尤甚[13]。唯是為務[14]。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15],南到華陰[16],東下砥柱[17],及孟津、洛汭[18],至於大邳[19]。於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20],水湍悍[21],難以行平地,數為敗[22],乃廝二渠以引其河[23]。北載之高地[24],過降水[25],至於大陸[26],播為九河[27],同為逆河[28],入於渤海。九川既疏[29],九澤既灑[30],諸夏艾安[31],功施於三代[32]。

段意

司馬遷根據《夏書》的記載,敘述夏禹治水的情況。夏禹除劃分九州的疆界、確定九州的貢賦、修通道路、築好湖堤、疏通河道外,主要是治理黃河水患。他導引黃河從積石山流至大邳山。為了減緩水勢,他將黃河分為九條河,最後合為逆河流入渤海。

注釋

[1]夏書:《今文尚書》的組成部分之一。《尚書》中有《禹貢》《甘誓》兩篇記載夏代史跡。 [2]抑:遏制。 [3]載:乘。 [4]蹈:踏,踩。毳(qiao):通「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交通工具。 [5]即:則。橋(jiao):通「轎」,古代山行使用的一種輕便小車。這裡用作動詞,乘轎。 [6]別:劃分。九州:指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大行政區。 [7]隨山浚川:順着山勢疏通河道。浚,疏通。 [8]任土作貢:依據土地所產來規定貢賦。 [9]通九道:開通九州的道路。 [10]陂(bei)九澤:為九州的湖泊修築堤岸。陂,池澤的堤岸。此處用作動詞。 [11]度(duo)九山:測量九州之山。度,量。[12]河:黃河。衍溢:泛濫。 [13]中國:黃河中下游即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區。華夏族、漢族多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四夷之中,故稱這一地區為中國。尤甚:特別厲害。 [14]唯是為務:只把這(治理黃河)當作重要的事情。 [15]道:通「導」,引導。積石:積石山。一說指大積石山,在今青海同仁西南,即今阿尼瑪卿山;一說指小積石山,在今青海民和南。今人顧頡剛以為大積石漢時並未入中國版圖,應為小積石。龍門: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西北及陝西韓城東北。山跨黃河東西,兩岸對峙,形勢如門闕。相傳為禹所開鑿,故又稱禹門。 [16]華陰:華山的北面。今陝西華陰縣一帶。陰,山北。 [17]砥柱:砥柱山。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東三十里黃河中。山在水中若柱,故名。兩柱相對,各距岸而立,水分三道,形似三門,故又名三門山。因修三門峽水庫已炸毀。 [18]孟津:古黃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洛汭(rui):古地名,即洛水(今河南境內洛河)入古黃河處,在今河南鞏縣境內。 [19]大邳:大邳山,在今河南濬縣東南。 [20]於是:這時候。所從來者:所流來的地方。 [21]湍(tuan)悍:水勢急而猛。 [22]數(shuo):多次。為敗:造成災害。敗,災禍。 [23]廝:分。二渠:指古黃河下遊河道及支流。支流即漯河,故道自今河南濬縣西南別黃河向東北流,經河南濮陽、山東、范縣、莘縣、聊城、臨邑、濱縣等縣境流入渤海。渠,人工開鑿的較大較深的水道。 [24]載:登。 [25]降水:即絳水。絳水為濁漳水上游,源出今山西屯留,東流入漳,至今河北肥鄉、曲周間流入古黃河。 [26]至於:到,流到。大陸:大陸澤,又名巨鹿澤。在今河北隆堯、巨鹿、任縣之間。今已淤為平地。 [27]播為九河:分為九條河。播,分。九河,一說確指九條河,一說泛指黃河下游眾多的支流。 [28]同:匯合。 [29]九川:一說九州的大川,一說九條大川。 [30]灑:分導(水流)。 [31]諸夏:指當時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各諸侯國。艾安:安定。艾(yi),安定。 [32]施(yi):延續。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原文

  自是之後[1],滎陽[2]下引河東南為鴻溝[3],以通宋、鄭、陳、蔡、曹、衛[4],與濟、汝、淮、泗會[5]。於楚[6],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7],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8]。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9]。於齊,則通菑、濟之間[10]。於蜀,蜀守冰鑿離碓[11],辟沫水之害[12],穿二江成都之中[13]。此渠皆可行舟[14],有餘則用溉��[15],百姓饗其利[16]。至於所過[17],往往[18]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19],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20]。西門豹引漳水溉鄴[21],以富魏之河內[22]。

段意

記夏禹治水以後至春秋戰國時期興修水利的情況。主要史事有:修鴻溝引黃河水通宋、鄭、陳、蔡、曹、衛等國;東部,江、淮間修邗溝;吳地修渠;齊地修渠;蜀地郡守李冰在灌縣鑿平離堆,分岷江為郫檢二江灌溉成都平原;西門豹引漳河水灌溉鄴地。

注釋

[1]自是:從此。 [2]滎(xing)陽:戰國時邑名,秦時縣名,今河南滎陽縣東北。 [3]引河東南為鴻溝:引黃河水流向東南成為鴻溝。鴻溝,約戰國魏惠王十年(前360年)開通的運河,引黃河水至淮陽(今河南淮陽)入穎水。 [4]宋、鄭、陳、蔡、曹、衛:諸侯國名。宋,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鄭,在今河南新鄭縣一帶。陳,在今河南淮陽縣一帶。蔡,曾建都於今河南上蔡縣。曹,曾建都於今山東定陶西南。衛,曾先後建都於今河南淇縣、滑縣、濮縣。 [5]濟、汝、淮、泗:水名。濟水,源出黃山以北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入黃河南流成為黃河的一個支流。汝水,在今河南省境內,發源於嵩縣南外方山,東北流經汝陽、臨汝,折而東南流至西平東會水(今沙河。以上汝水故道),再南流經上蔡西、遂平東,又經汝南,至新蔡會澺水(今洪河。以上今南汝河),東南入淮。淮水,即今淮河。泗水,即今泗河,但河道有變遷。 [6]於楚:在楚國。於,在。 [7]西方:指楚國的西部。通渠:開通人工河道。漢水:又名漢江,長江最大的支流,源出今陝西寧強縣北蟠冢山,流經陝西湖北至漢口匯入長江。雲夢:雲夢澤,在今湖北江陵以東江、漢之間監利、潛江等縣一帶。野:田野,原野。 [8]溝:指邗(han)溝。春秋時吳王夫差開鑿的運河,故道自今江蘇、揚州南引長江水至淮河。 [9]三江、五湖:泛指長江下游眾多的河流湖泊。 [10]菑、濟:水名。菑(zi),即今山東境內淄河,源出萊蕪東北、博山西原山,東北流經臨淄,在廣饒東北入小清河。濟,濟水。 [11]蜀:戰國時秦國蜀郡,今四川境內。蜀守:蜀郡(今四川成都)的長官。冰:李冰,秦昭王時任為蜀郡守。離碓(dui):即離堆,山名。說法不一:一說在今四川樂山縣境(《太平環宇記》引《益州記》);一說在今四川漢源縣境(《太平環宇記》引《郡國志》)。兩地均在古沫水(今大渡河)流經處。一說在今四川灌縣西南岷江分流處,即都江堰(《宋史·河渠志》)。 [12]辟:通「避」。沫水:即今四川西部大渡河。 [13]穿:挖掘。二江:說法不一。一說指流江、郫江。流江,一名錦江,自四川郫縣西分岷江東流。郫江,一名內江,自四川灌縣分岷江東流,經郫縣至成都,與流江匯合。一說指今四川灌縣都江堰的內江(郫江)、外江(檢江)。 [14]此渠:這些人工開鑿的河道。 [15]溉��(jin):灌溉。 [16]饗:享受。 [17]所過:所經過的地方。[18]往往:處處。 [19]益:增加。用灌:用以灌溉。田疇:農田。 [20]然:則,就。莫:沒有人。足:能夠。 [21]西門豹:戰國時魏國官吏。魏文侯時任鄴令。漳:漳水,即漳河,在今河北、河南兩省邊境。鄴:古邑名,在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東。 [22]魏:戰國時七雄之一的魏國,開國君主是魏文侯。河內:黃河以北,相當於今河南省安陽北部、河北省臨漳一帶。

原文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1],欲罷之[2],毋令東伐[3],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4],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5],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6],欲以溉田。中作而覺[7],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8],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9],卒使就渠[10]。渠就,用注填閼之水[11],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12],收皆畝一鍾[13]。於是關中為沃野[14],無凶年[15],秦以富強[16],卒並諸侯[17]。因命曰鄭國渠[18]。

段意

敘述秦國修鄭國渠的歷史故事。韓國為了消耗秦國的財力、人力,不來攻打,派水工鄭國當間諜去秦國說服秦王修水渠。渠成後,秦國利用含有淤泥的涇水灌溉關中地去的鹽鹼地四萬多頃,把關中平原改造成了肥沃的田野,沒有荒年,秦國因此而富強起來。因而這條渠被命名為鄭國渠。

注釋

[1]韓:戰國時期的韓國。秦:戰國時期的秦國。好興事:愛好興建土木之事。 [2]罷之:使之疲乏,即使秦國勞民傷財。罷(pi),通「疲」,疲乏。 [3]毋:不。東伐:向東攻打(韓國)。 [4]使:派遣。水工:治水的官。鄭國:戰國末水利家,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被韓國派遣去秦國遊說秦王興修水利。間(jian):刺探。說(shui):遊說,勸說。 [5]涇水:源出甘肅,流至陝西入渭河。中山:又名仲山,今陝西涇陽西北。西邸:向西抵達。邸,通「抵」,到。瓠口:又名焦獲藪,在涇陽北。 [6]並(bang):通「傍」,靠着。東:向東。註:灌入。洛:洛河,即北洛河。源出今陝西定邊縣東南,與渭河合流後東入黃河。 [7]中作:事做至中途。覺:發覺。 [8]間(jian):間諜。 [9]以為:認為。然:對,是這樣。 [10]卒:終於。就:完成。 [11]註:聚集。填閼:淤泥,泥沙。閼,通「淤」。 [12]澤鹵:鹽鹼。 [13]收皆畝一鍾:收成都達到每畝六石四斗。鍾,量詞,一鍾合六石四斗。[14]關中:指函谷關以西今陝西關中盆地一帶。 [15]凶年:荒年。凶,莊稼收成很壞,或沒有收成。 [16]以:因此。 [17]諸侯:指齊、楚、燕、趙、韓、魏六國。 [18]鄭國渠:此渠唐以後湮廢了。

原文

  漢興三十九年[1],孝文時河決酸棗[2],東潰金堤[3],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4]。

段意

記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黃河決堤。

注釋

[1]漢興:漢朝建立,指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劉邦為漢王。 [2]孝文時:指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酸棗:縣名,今河南延津縣西南。 [3]金堤:西漢時東郡、魏郡、平原郡界內黃河河堤,用石築成,高的地方達四五丈,堅固如金屬,故名金堤。 [4]東郡:郡名,在今河南濮陽西南。興:徵發。卒: 低級差役,即民夫。塞:堵塞。

原文

  其後四十有餘年[1],今天子元光之中[2],而河決於瓠子[3],東南注巨野[4],通於淮、泗。於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5],輒復壞[6]。是時武安侯田蚡為丞相[7],其奉邑食鄃[8]。鄃居河北[9],河決而南則鄃無水災,邑收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10],未易以人力為強塞[11],塞之未必應天[12]。」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13]。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14]。

段意

記丞相田蚡為了私利反對修復黃河瓠子口決堤。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黃河瓠子口決堤,向東南泛濫。丞相田蚡為了保住他在黃河以北的食邑鄃縣不受水災,收入多,向武帝進諫,以強行堵塞決堤不合天意為理由主張不修復沖毀的河堤,致使武帝很長時間不理堵塞決堤的事。

注釋

[1]其後:指孝文帝十二年河決酸棗之後。四十餘年:從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至漢武帝元光中(前132年)實際為36年。 [2]今天子:指當時在位的漢武帝。元光之中:元光為漢武帝紀年年號,共六年。元光之中,即元光三年(前132年)。 [3]瓠(hu)子:瓠子口,在今河南濮陽西南。 [4]巨野:又名大野澤,在今山東巨野縣北,古代為濟、濮諸水所匯注,五代後逐漸湮沒。 [5]汲黯:漢武帝時為東海郡太守,有政績,後任為主粟都尉,列於九卿。後又任為右內史。最後拜淮陽太守。鄭當時:武帝時曾任濟南太守、右內史、大司農等職。人徒:服徭役的老百姓。 [6]輒:即,立即。復:又。 [7]田蚡:武帝即位後封武安侯,為丞相。以帝舅故,有權勢,富豪。 [8]奉邑:漢代列侯受封的食邑。依照地位高低,奉邑戶數多少不等。鄃(shu):鄃縣,今山東平原縣西南。 [9]居:處於,位於。 [10]江河:泛指河流。天事:上天的事情。 [11]未易:不容易。 [12]應天:順應天意。 [13]望氣用數者:指方士、術士。望氣,觀察天空雲氣的形態和變化,來占卜天地國家的氣運。數,技藝,特指占卜等方術。以為然:認為是這樣。 [14]事:從事。復:再。

原文

  是時鄭當時為大農[1],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2],度六月而罷[3],而漕水道九百餘里[4],時有難處[5]。引渭穿渠起長安[6],並南山下[7],至河三百餘里,徑[8],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9]:此損漕省卒[10],而益肥關中之地[11],得谷。」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12],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13],三歲而通。通,以漕[14],大便利。其後漕稍多[15],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16]。

段意

漢武帝採納大司農鄭當時的建議,派水工徐伯勘測,從長安引渭河水沿南山東下至黃河修渠。渠成後,既方便了漕運,又使關中地區萬餘頃農田得到灌溉。

注釋

[1]是時:這時。大農:官名。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大農令為大司農,簡稱大農。職掌全國的租賦和財政收支,兼管官府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經營管理,如有關官田的墾種和官營鹽鐵生產及調運貨物和管制物價等。 [2]異時:往日。關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漕:水路運輸。渭中:渭水中。上:指向西運往京師長安逆水而上。 [3]度(duo):估計。罷:完。指運抵長安。 [4]漕水道:漕運的水路。 [5]時:時常,經常。難處:困難的地方。指危險地段。 [6]穿:開鑿,挖。起:自。 [7]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陝西西安市南。 [8]徑:直。指水道直。 [9]可得:可以。以:用來。 [10]損:減少。省:節省。指減少時間,節省人力。 [11]益肥:更加使……肥沃。 [12]徐伯:西漢齊郡(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人,水利工程專家。表:動詞,豎立標記。 [13]悉發卒:全部徵發差役。漕渠:供水路運輸的人工河道。 [14]以漕:用來水路運輸。 [15]稍:漸漸。 [16]而:因而。頗:多。得以:能夠。

原文

  其後河東守番系言[1]:「漕從山東西[2],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3],敗亡甚多[4],而亦煩費[5]。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6],引河溉汾陰、蒲坂下[7],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壖棄地[8],民茭牧其中耳[9],今溉田之[10],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谷從渭上[11],與關中無異[12],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13]。」天子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14]。數歲,河移徙[15],渠不利[16],則田者不能償種[17]。 久之,河東渠田廢,予越人[18],令少府以為稍入[19]。

段意

漢武帝採納河東太守番系的建議,修渠引汾水和黃河水灌溉皮氏、汾陰、蒲坂一帶,將五千餘頃河邊荒地變為水澆地,放棄砥柱的漕運。幾年後因黃河改道,渠田荒廢,便給予了移居此地的越人耕種。

注釋

[1]河東:河東郡,在黃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守:郡守,郡的長官。 [2]山東:崤山或華山以東。西:向西(運)。 [3]更:經過。砥柱:砥柱山,又名三門山。此山立於黃河急流之中,此處水勢洶猛。限:險阻。 [4]敗亡:毀壞(物資)傷亡(人員)。 [5]而:而且。亦:也。煩:多。費:費用。 [6]汾:汾河。黃河的支流。源出今陝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南流至河津縣入黃河。皮氏:縣名,今山西河津縣西。汾陰:縣名,今山西萬榮縣境,汾河之南。下:區域,區間。 [7]蒲坂:縣名,今山西永濟縣西蒲州。 [8]故:原來。盡:全部。河壖(ruan):河邊。壖,河邊地。棄地:荒地。 [9]茭牧:放牧。茭(jiao),茭草,此指以茭草餵牲畜。 [10]溉田:灌溉耕種。 [11]從渭上:從渭水向上(運)。 [12]與關中無異:同關中地區(往京師運糧路程)沒有差別。 [13]無復漕:不再水路運糧。 [14]作渠田:開鑿水渠開墾農田。 [15]河移徙:黃河河道遷移改道。 [16]不利:沒有效益。 [17]則:而。田者:耕種(河壖地)的人。償種:償還種籽。[18]予越人:指把河壖地給予越人耕種。越人,徙居於此的東越人。 [19]少府:官名。少府職掌山澤陂池市肆的租稅收入,供皇室日常生活和祭祀、賞賜開支,為皇帝私府。兼管皇帝衣食器用、醫藥娛樂喪葬等事宜。以為:以(之)作為。稍:小。入:收入。

原文

  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1],事下御史大夫張湯[2]。湯問其事[3],因言[4]:「抵蜀從故道[5],故道多阪[6],回遠[7]。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8],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9]。漕從南陽上沔入褒[10],褒之絕水至斜[11],間百餘里[12],以車轉[13],從斜下下渭[14]。如此,漢中之谷可致[15],山東從沔無限,便於砥柱之漕[16]。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17],擬於巴蜀[18]。」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印為漢中守[19],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20],而水湍石[21],不可漕。

段意

漢武帝採納修建褒斜道和開闢褒水斜水水道運輸線的建議,任用御史大夫張湯的兒子張印為漢中太守徵發數萬人修褒斜道五百多里,但褒水、斜水湍急多石不能漕運。

注釋

[1]人有:有人。上書:呈上書面意見。通:開通。褒斜道:道路名。道路在褒水斜水河谷間,故名褒斜道。漕:指褒水斜水的航運。 [2]事:指開通褒斜道和開通褒斜水路航運的事。下:下達。御史大夫:官名。全國最高監察和執法長官。御史府設於宮省之內,稱憲台。臣下奏議由御史大夫上呈,皇帝詔命也由御史交丞相下達諸侯王和郡國守、相。張湯:因窮治陳皇后獄和淮南、衡山王等謀反案件得武帝賞識。與趙禹制定了《越宮律》《朝律》、見知故縱和監臨部主之法,用法嚴峻苛刻。協助武帝治理財政、打擊富商大賈、誅除豪強。元鼎二年(前115年)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長史朱買臣等排擠陷害而自殺。 [3]問:詢問,了解。 [4]因:於是。 [5]抵:至,到達。蜀:蜀郡。今四川成都市。故道:道路名。又名陳倉道。起自陳倉(今陝西寶雞東),西南行,出散關,沿故道水谷地至鳳縣,折東南人褒谷,出抵漢中。道路迂遠,但平緩。自古為溝通秦嶺南北的要道。 [6]阪(ban):山坡。 [7]回遠:曲折遙遠。 [8]沔(mian):沔水。漢水的上游,在今陝西省南部。 [9]可:可以,能夠。以:用作。行船漕:通行船隻的航道。[10]南陽:南陽郡。治今河南南陽市。 [11]絕水:水的盡頭,指發源地。 [12]間(jian):間隔,距離。[13]轉:轉運,運輸。 [14]從斜下下渭:《漢書·溝洫志》作「從斜下渭」。意為從斜水順流而下到達渭水。 [15]漢中:漢中郡,今陝西漢中東。致:運送到。 [16]便:便利。於:比。此句是說:比砥柱航運便利。 [17]且:而且。材木:木材。竹箭:一種小竹,可作箭杆。饒:豐富。 [18]擬於:類似於。巴蜀:巴郡和蜀郡。巴郡,今四川重慶市嘉陵江北岸。 [19]拜:授予(官職)。 [20]果:果然。便近:既便利距離又短。 [21]水:指褒水斜水。湍(tuan):急。石:指水中多石。

原文

  其后庄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1]。誠得水[2],可令畝十石[3]。」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4]。岸善崩[5],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6],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7],東至山嶺十餘裡間[8]。井渠之生自此始[9]。穿渠得龍骨[10],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餘歲[11],渠頗通[12],猶未得其饒[13]。

段意

漢武帝採納莊熊羆的建議修龍首渠。從徵縣把洛水引到商顏山下。商顏山下渠岸容易崩壞,水工們發明了井渠:一處一處地挖井,井深達四十多丈,井下相互溝通使水流行。 自商顏山西引水至山東,長十餘里。

注釋

[1]臨晉:縣名。故治在今陝西大荔縣朝邑西南。願:希望。洛:洛河,流經大荔南合渭河後,東入黃河。重泉:縣名,在今陝西大荔縣西北。故:舊有的,原來的。鹵地:鹽鹼地。 [2]誠:真正。[3]令:使。畝十石:每畝產十石(糧食)。 [4]徵:徵縣,在今陝西澄城縣西南。商顏山:即今鐵鐮山。 [5]岸:渠岸。善:容易。崩:倒塌,崩潰。 [6]往往:處處,一處一處。 [7]頹:(水)在地面下流。絕:穿越。 [8]東至山嶺十餘裡間:向東到了距離山嶺十餘里的地方。 [9]生:產生。井渠,開創了我國隧洞豎井施工法的先例。 [10]龍骨:脊椎動物骨化石。 [11]作:開鑿。 [12]頗通:很通暢。 [13]猶:尚。 饒:厚賜。意為很好的效益。

原文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1],而梁、楚之地尤甚[2]。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3],其明年[4],旱,干封少雨[5]。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6]。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7],則還自臨決河[8],沉白馬玉璧於河[9],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填決河[10]。是時東郡燒草[11],以故薪柴少[12],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13]。

段意

記堵塞黃河瓠子決口。黃河在瓠子決口之後二十多年裡,連年歉收。漢武帝祭祀了天地及名山大川後又有旱災。於是武帝派汲仁、郭昌徵發數萬民夫堵塞瓠子決口。武帝親臨瓠子口處祭祀水神,並命群眾及侍從官將軍以下與民夫一道背草堵塞決口。

注釋

[1]歲:年成。因以:因此。數:多次,屢次。不登:沒有收成。登,穀物成熟。 [2]梁:諸侯王國名。梁國原有十八城之地,武帝元朔中削減八城,尚餘十城。轄境約相當於今安徽碭山、河南虞城、商丘、民權等縣地。楚:諸侯王國名。治所在彭城,轄境相當於今江蘇徐州附近數縣之地。 [3]既:已。封禪:古代帝王為表明自己受命於天所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禮。在泰山頂築壇祭天稱「封」,在泰山下樑父山辟場祭地稱「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登封泰山,禪泰山之下肅然山。巡:視察。祭:祭祀。 [4]其明年:武帝封禪後的第二年,即元封二年(前109年)。 [5]干(gan)封:據說上天為曬乾新築的祭壇而大旱。 [6]汲仁:西漢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汲黯之弟,漢武帝時為九卿。郭昌:西漢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人。武帝時以校尉從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元封四年(前107年),以太中大夫為拔胡將軍屯朔方。後因擊西南夷昆明無功被撤職。決:堤岸的決口。 [7]用事:有所事,指行祭祀之事。萬里沙:地名。今山東萊州東北。元封二年春,武帝禱告於萬里沙神祠。 [8]則:就。還:返回。自:親自。臨:到。決河:決口的黃河(地段)。 [9]沉白馬玉璧於河:祭祀水神的方式。 [10]從官:隨從天子出巡的侍從官。負:背。薪:草。 [11]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燒草:以草作燃料。 [12]以故:因此。薪柴:柴草。 [13]下:從上游往下游(運輸)。淇園:地名,在今河南淇縣附近。楗(jian):堵塞河堤決口的盛滿土石等的竹籠。

原文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1],乃作歌曰[2]:「瓠子決兮將奈何[3]?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4]!殫為河兮地不得寧[5],功無已時兮吾山平[6]。吾山平兮巨野溢[7],魚沸郁兮柏冬日[8]。延道弛兮離常流[9],蛟龍騁兮方遠遊[10]。歸舊川兮神哉沛[11],不封禪兮安知外[12]!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13],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14],久不反兮水維緩[15]。」一曰[16]:「河湯湯兮激潺湲[17],北渡污兮浚流難[18]。搴長茭兮沉美玉[19],河伯許兮薪不屬[20]。薪不屬兮衛人罪[21],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22]!頹林竹兮楗石菑[23],宣房塞兮萬福來[24]。」於是卒塞瓠子[25],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宮。而道河北行二渠[26],復禹舊跡,而梁、楚之地復寧[27],無水災。

段意

記漢武帝創作的瓠子歌詞和瓠子口堵塞成功。歌詞大意是:瓠子決口,黃河的正道毀壞,河水到處泛濫,梁楚地區不得安寧,巨野澤成了魚的世界,淮水、泗水被河水灌滿。希望河神大力佑助,讓河水回到故道。河神答應幫忙,柴草卻又接濟不上,於是運來淇園的竹子作竹楗。瓠子口終於堵住了,為此在它上面修建了宣房宮,從此黃河向北流經故道,沒有了水災。

注釋

[1]悼:傷感。功:工程。指堵塞瓠子決口的工程。 [2]作:寫,創作。歌:指《瓠子歌》歌詞。[3]兮(xi):語氣助詞,相當於「啊」。奈何:怎麼辦。 [4]皓皓(hao):通「浩浩」。水盛大的樣子。旰旰(han):水勢大。閭:通「慮」。大抵,大都。殫:盡。為:成為。 [5]地:指梁、楚等遭水災的地區。寧:安寧。[6]已時:停止的時候。吾山:即魚山,今山東東阿縣西南。一說,吾山即我山。平:指取土石填決口吾山被挖平了。 [7]溢:水滿向外流。 [8]沸郁:眾多。柏:通「迫」。接近。 [9]延:《漢書·溝洫志》、《水經注》均作「正」。弛:毀壞。常流:河流的正道。 [10]蛟龍:古代傳說中類似龍的一種動物。騁:奔馳。方(pang):通「旁」。廣。 [11]歸舊川:返回舊道。神:指河神。哉:語氣助詞,相當於「呀」。沛:盛大。指神力巨大。 [12]安:哪裡,怎麼。外:指外面河水泛濫成災的情況。 [13]為:替。謂:告訴。河伯:河神。[14]齧(nie)桑:地名。即齧桑亭,在今江蘇省沛縣西南。浮:漂浮。 [15]反:返回。水維緩:水的綱紀鬆弛。意為河水無法無天不受約束。維:綱紀,法度。緩:鬆弛。 [16]一:指另一首「瓠子歌」歌詞。 [17]湯湯(shang):水盛大。激:水勢騰湧。潺(chan)湲:水流動的樣子。 [18]北渡:向北引渡。污:停積的水。浚:疏通。這句是說,(黃河決口向南泛濫,巨野、淮泗都裝滿了水,)要想疏通流水把它向北引渡返回故道十分困難。 [19]搴(qian):取。茭(jiao):篾纜,竹索。沉美玉:指向河裡沉下璧玉(以祭祀河神)。 [20]許:答應。指答應幫助。屬(zhu):連接。不屬,指柴草缺乏不能連續供應。 [21]衛人罪:衛國人的罪過。東郡地區是原衛國所在地。衛人以柴草作燃料,致使柴草缺乏不能滿足堵塞瓠子口的需要,所以衛人有罪過。 [22]燒蕭條:燒柴草燒得來很荒涼了,意為柴草燒光了。噫乎:感嘆詞。相當於「唉」。何以:以何,用什麼。御:抵擋。 [23]頹:向下漂流。林竹:即上文「淇園之竹」。楗石:填滿土石的竹籠樁柱。菑(zi):豎立。 [24]宣房:宣房宮。建築在瓠子堤上。這裡用以指代瓠子決口。 [25]卒:終於。 [26]道:通「導」。疏導。二渠:一指漯河;一指自濮陽西南長壽津北流至今館陶縣東北,折東經高唐縣南,折北至東光縣西會漳水的北瀆。 [27]復:恢復。

原文

  自是之後[1],用事者爭言水利[2]。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3];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4];汝南、九江引淮[5];東海引巨定[6];泰山下引汶水[7]:皆穿渠為溉田[8],各萬餘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9],不可勝言。然其著者在宣房[10]。

段意

黃河瓠子口堵塞成功後,漢武帝興起了大規模興修水利的高潮。除關中地區修了輔渠、靈軹渠外,朔方、西河、酒泉、汝南、九江、東海、泰山等郡所轄地區,都修了水渠。其他小渠及山谷間的蓄水池更是不計其數。

注釋

[1]自是之後:從此之後。指瓠子口堵塞成功之後。 [2]用事者:掌握朝延政事的人。爭言:競相進諫。 [3]朔方:郡名,今內蒙古杭錦旗北。西河:郡名,今內蒙古東勝縣境。河西:地區名,今甘肅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酒泉:郡名,今甘肅酒泉。川谷:河流。 [4]輔渠:渠名。在今陝西涇陽縣西北及源縣界。位處鄭國渠北岸,以輔助灌溉鄭國渠所不能澆灌的高地。渠共有六條,故又名六渠、六輔渠。靈軹(zhi):渠名。其地說法不一,《漢書·地理志》說在今陝西周至縣東靈軹原下,東北流入渭水;《水經·渭水注》說在今陝西興平縣境渭水以北。堵水:《漢書·溝洫志》作「諸川」。 [5]汝南:郡名,今河南省上蔡西南。九江:郡名,今安徽壽縣。 [6]東海:郡名,今山東郯城北。巨定:巨定澤,今山東廣饒東北清水泊的前身,漢時為一大湖。 [7]泰山:郡名,今山東泰安東南。汶水:即今山東西部大汶河。源出萊蕪縣北,流入濟水。 [8]為:用來。 [9]佗(ta):同「他」。別的,其他。披:劈。通:打通。道:指水道。 [10]著:顯著,著名。

原文

  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1],觀禹疏九江[2],遂至於會稽太湟[3],上姑蘇[4],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5];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6];北自龍門至於朔方。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7]!余從負薪塞宣房[8],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9]。

段意

司馬遷敘述他寫《河渠書》的緣由。他曾到過黃河、九江、淮水、泗水、濟水、漯洛水、離堆等,實地考察了河流湖泊,深感水的利與害;又曾隨天子背草堵塞瓠子口,被《瓠子詩》所感動,為此,寫下了《河渠書》。

注釋

[1]余:我。廬山:今江西九江市的廬山。 [2]觀:遊覽、考察。 [3]遂:於是。至於:到。會稽:會稽山,在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 [4]姑蘇:姑蘇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 [5]窺:看,察看。洛汭(rui):即洛水(今河南境內洛河)。迎河:即逆河。 [6]瞻:觀看。岷山:即今四川松潘以北的岷山,綿延於四川、甘肅兩省邊界。 [7]為利害:帶來利益帶來災害。 [8]從:跟隨。 [9]悲:感慨。[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