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秦本紀第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秦本紀第五》

秦本是僻處西陲、被當做夷狄看待的一個小國,卻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本篇系統而周悉地記述了這個發展過程。故吳汝綸說:「此篇為秦有天下作勢,通篇趨重末段。」(《桐城吳先生點勘史記》卷五《秦本紀》)

這篇本紀從秦的先祖、世系和他們長於畜牧並善御的傳統寫起,然後歷敘秦襄公始為諸侯,秦穆公霸西戎,秦孝公之後蠶食、鯨吞諸侯,直到昭襄時代終於打好了統一天下的基礎的史實。考察秦所以能夠不斷發展、迅速壯大的關鍵,除去他們具有強悍的民族素質外,更在於他們自穆公之後能夠發奮圖強,勇於改革、實行開放政策、廣泛延攬和重用人才。

這篇本紀把秦作為繼周之後的主體記述,以秦為中心,把有關的天下大事都穿插記載下來,如齊桓公之霸、楚莊王之強、孔子相魯、三國分晉等等,所以它不只是秦的興盛史,還是周秦之間的社會發展史;又由於本篇重點載述秦孝公以後蠶食諸侯的史實,所以它也是研究戰國史的重要文獻。

原文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1]。女惰織,玄鳥隕卵[2],女惰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3],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4]。已成,帝錫玄圭[5]。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6],贊禹功[7],其賜爾皂游[6]。爾後嗣將大出[9]。」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10];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11]。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12]。生蜚廉。

  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13],還,無所報[14]。為壇霍太山而報[15],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16],賜爾石棺以華氏[17]」。死,遂葬於霍太山。

  蜚廉復有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18]。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19],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20],造父為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穆王以趙城封造父[21],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趙衰其後也。

  惡來革者,蜚廉子也,早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22],姓趙氏。

  非子居犬丘[23],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24],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25],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

  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

  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

段意

寫西周以前秦嬴氏先公世系,從柏翳佐舜調馴鳥獸,佐禹平水土,費昌為商湯御,造父為周穆王御,到莊公助周宣王伐戎,秦嬴氏在西方興起。

注釋

[1]顓頊(zhuan xu):詳《五帝本紀》。女惰:脩,同「修」。女脩,顓頊的孫女,實為秦人之祖。[2]玄鳥:燕子。玄,黑色,燕子是黑色的,故名為玄鳥。 [3]少典:部族名。取少典之子,即娶少典族的女兒為妻。 [4]平:治。 [5]玄圭(gui):黑色的玉圭。 [6]咨:嘆詞,表讚賞。 [7]贊:助。 [8]皂游:黑色的旌旗飄帶。 [9]爾後嗣句:你的後代將要繁衍昌盛。 [10]鳥俗氏:因大費之後孟戲、中衍鳥身人言,故稱為鳥俗氏。乃古代圖騰崇拜的一種反映。 [11]遂致句:太戊於是招中衍為御,並把女兒嫁給他做妻子。 [12]西垂:西部邊境。垂,同「陲」。 [13]為紂石北方:替紂在北方尋找石材。 [14]無所報:指沒有接受報告的人,因紂已死。下雲「為壇霍太山而報」,是說就在霍太山築壇報祭。 [15]霍太山:即霍山,也稱太岳山,在山西霍縣東南。 [16]處父:蜚廉之號。 [17]華氏:光耀你的氏族。 [18]宅皋狼:名號。傳說孟增曾居皋狼縣,故以居地為號。 [19]驥(ji)、溫驪(li)、驊騮(hua liu)、騄(lu)耳:皆良馬名,周穆王八駿之四。 [20]徐偃王:徐國的國君。 [21]趙城:今山西趙城縣西南。 [22]皆蒙趙城:都蒙恩住在趙城。 [23]犬丘:又名槐里、廢丘,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南。 [24]汧(qian)、渭之間:汧水與渭水之間,即關中寶雞一帶地方。 [25]邑之秦:賜給他秦地作封邑。秦,即秦亭,在今甘肅清水縣東北。

原文

  莊公居其故西犬丘[1],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遂將擊戎,讓其弟襄公,襄公為太子。

  莊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

  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

  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餘,復歸世父。

  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2],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3],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4]。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5]。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6],祠上帝西畤[7]。

  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

  文公元年,居西垂宮[8]。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9],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十年,初為鄜畤[10],用三牢[11]。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十九年,得陳寶[12]。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13]。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14]。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諡為竫公。竫公之長子為太子,是文公孫也。

  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竫公子立,是為寧公。

  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15]。遣兵伐盪社[16]。三年,與亳戰[17],亳王奔戎,遂滅盪社。四年,魯公子翬弒其君隱公。十二年,伐盪氏,取之。

  寧公生十歲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生子三人,長男武公為太子。武公弟德公同母魯姬子,生出子。寧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出子為君[18]。

  出子六年,三父等復共令人賊殺出子。出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復立故太子武公。

  武公元年,伐彭戲氏[19],至於華山下,居平陽封宮。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殺出子也。鄭高渠眯殺其君昭公。十年,伐到、冀戎[20],初縣之[21]。十一年,初縣杜、鄭[22]。滅小虢[23]。

  十三年,齊人管至父、連稱等殺其君襄公而立公孫無知。晉滅霍、魏、耿。齊雍廩殺無知、管至父等而立齊桓公。齊、晉為強國。十九年,晉曲沃始為晉侯[24]。齊桓公伯於鄄[25]。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26]。初以人從死[27],從死者六十六人。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陽。立其弟德公。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梁伯、芮伯來朝[28]。二年,初伏[29],以狗御蠱[30]。德公生三十三歲而立,立二年卒。生子三人:長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穆公。長子宣公立。

  宣公元年,衛、燕伐周,出惠王,立王子頹。三年,鄭伯、虢叔殺子頹而人惠王。四年,作密畤[31]。與晉戰河陽[32],勝之。

  十二年,宣公卒。生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

  成公元年,梁伯、芮伯來朝。齊桓公伐山戎[33],次於孤竹[34]。

  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穆公。

  穆公任好元年[35],自將伐茅津[36],勝之。四年,迎婦於晉,晉太子申生姊也。其歲,齊桓公伐楚,至邵陵[37]。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38],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穆公夫人媵於秦[39]。百里傒亡秦走宛[40],楚鄙人執之[41]。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下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42]。」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餘。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百里傒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臣常游困於齊而乞食侄人[43],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蹇叔止臣,臣得脫齊難,遂之周。周王子頹好牛,臣以養牛干之。及頹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誅。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於是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

  秋,穆公自將伐晉,戰於河曲[44]。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死新城[45],重耳、夷吾出奔[46]。

  九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47]。

  晉獻公卒。立驪姬子奚齊,其臣里克殺奚齊。荀息立卓子[48],克又殺卓子及荀息。夷吾使人請秦,求入晉[49]。於是穆公許之,使百里傒將兵送夷吾。夷吾謂曰:「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50]。」及至,已立,而使丕鄭謝秦,背約不與河西城,而殺里克。丕鄭聞之,恐,因與穆公謀曰:「晉人不欲夷吾,實欲重耳。今背秦約而殺里克,皆呂甥、郤芮之計也。願君以利急召呂、郤,呂、郤至,則更入重耳便。」穆公許之,使人與丕鄭歸,召呂、郤。呂、郤等疑丕鄭有間,乃言夷吾殺丕鄭。丕鄭子丕豹奔秦,說穆公曰:「晉君無道,百姓不親,可伐也。」穆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誅其大臣?能誅其大臣,此其調也[51]。」不聽,而陰用豹[52]。

  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

  晉旱,來請粟。丕豹說穆公勿與,因其飢而伐之。穆公問公孫支,支曰:「飢穰,更事耳[53],不可不與。」問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用百里傒、公孫支言,卒與之粟。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54]。

  十四年,秦飢,請粟於晉。晉君謀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飢伐之,可有大功。」晉君從之。十五年,興兵將攻秦。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55]。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56]。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穆公,穆公傷。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57],晉軍解圍,遂脫穆公而反生得晉君。初,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58],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於是穆公虜晉君以歸,令於國,「齋宿[59],吾將以晉君祠上帝」。周天子聞之,曰「晉我同姓」,為請晉君。夷吾姊亦為穆公夫人,夫人聞之,乃衰絰跣[60],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穆公曰:「我得晉君以為功,今天子為請,夫人是憂。」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舍上舍[61],而饋之七牢[62]。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使太子圉為質於秦。秦妻子圉以宗女[63]。是時秦地東至河[64]。

  十八年,齊桓公卒。二十年,秦滅梁、芮。

  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聞晉君病,曰:「梁,我母家也[65],而秦滅之。我兄弟多,即君百歲後[66],秦必留我,而晉輕,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歸晉。二十三年,晉惠公卒,子圉立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於楚,而妻以故子圉妻。重耳初謝,後乃受。穆公益禮厚遇之。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文公使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

  其秋,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67]。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秦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68]。三十年,穆公助晉文公圍鄭。鄭使人言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穆公乃罷兵歸。晉亦罷。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鄭人有賣鄭於秦曰:「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穆公問蹇叔、百里傒,對曰:「徑數國千里而襲人[69],希有得利者[70]。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遂發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71],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於殽阨矣[72]。」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73],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74],不敗何待!」兵至滑[75],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御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滅滑。滑,晉之邊邑也。

  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經[76],發兵遮秦兵於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穆公之怨此三人人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三將至,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

  穆公於是復使孟明視等將兵伐晉,戰於彭衙[77]。秦不利,引兵歸。

  戎王使由余於秦。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聞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秦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穆公怪之,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威[78],以責督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以此類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也。」於是穆公退而問內史廖曰[79]:「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內史廖曰:「戎王處辟匿,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其女樂[80],以奪其志[81];為由余請,以疏其間[82];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間,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穆公曰:「善。」因與由余曲席而坐[83],傳器而食[84],問其地形與其兵勢,盡察[85]。而後令內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86]。戎王受而說之[87],終年不還。於是秦乃歸由余。由余數諫不聽,穆公又數使人間要由余[88],由余遂去降秦。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

  三十六年,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89],以報殽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於是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乃誓於軍曰:「嗟,士卒!聽,無嘩,余誓告汝。古之人謀,黃髮番番[90],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余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曰:「嗟乎!秦穆公之與人周也[91],卒得孟明之慶[92]。」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93],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穆公以金鼓。

  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94]。君子曰:「秦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穆公子四十人,其太子䓨代立,是為康公。

  康公元年。往歲穆公之卒,晉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95],在秦。晉趙盾欲立之[96],使隨會來迎雍[97],秦以兵送至令狐。晉立襄公子而反擊秦師,秦師敗,隨會來奔。

  二年,秦伐晉,取武城[98],報令狐之役[99]。四年,晉伐秦,取少梁[100]。六年,秦伐晉,取羈馬[101]。戰於河曲,大敗晉軍。晉人患隨會在秦為亂,乃使魏讎餘詳反[102],合謀會,詐而得會,會遂歸晉。

  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

  共公二年,晉趙穿弒其君靈公。三年,楚莊王強,北兵至洛,問周鼎。

  共公立五年卒,子桓公立。

  桓公三年,晉敗我一將。十年,楚莊王服鄭,北敗晉兵於河上。當是之時,楚霸,為會盟合諸侯。二十四年,晉厲公初立,與秦桓公夾河而盟。歸而秦倍盟[103],與翟合謀擊晉。二十六年,晉率諸侯伐秦,秦軍敗走,追至涇而還。

  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

  景公四年,晉欒書弒其君厲公。十五年,救鄭,敗晉兵於櫟[104]。是時晉悼公為盟主。十八年,晉悼公強,數會諸侯,率以伐秦,敗秦軍。秦軍走,晉兵追之,遂渡涇,至棫林而還[105]。二十七年,景公如晉,與平公盟,已而背之。三十六年,楚公子圍弒其君而自立,是為靈王。景公母弟後子鍼有寵[106],景公母弟富,或譖之,恐誅,乃奔晉,車重千乘[107]。晉平公曰:「後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對曰:「秦公無道,畏誅,欲待其後世乃歸。」三十九年,楚靈王強,會諸侯於申[108],為盟主,殺齊慶封[109]。

  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後子復來歸秦[110]。

  哀公八年,楚公子棄疾弒靈王而自立,是為平王。十一年,楚平王來求秦女為太子建妻。至國,女好而自娶之。十五年,楚平王欲誅建,建亡。伍子胥奔吳。晉公室卑而六卿強[111],欲內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三十一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隨[112],吳遂入郢[113]。楚大夫申包胥來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於是秦乃發五百乘救楚,敗吳師。吳師歸,楚昭王乃得復入郢。

  哀公立三十六年卒。太子夷公,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

  惠公元年,孔子行魯相事。五年,晉卿中行、范氏反晉,晉使智氏、趙簡子攻之,范、中行氏亡奔齊。

  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

  悼公二年,齊臣田乞弒其君孺子,立其兄陽生,是為悼公。六年,吳敗齊師。齊人弒悼公,立其子簡公。九年,晉定公與吳王夫差盟,爭長於黃池[114],卒先吳[115]。吳強,陵中國[116]。十二年,齊田常弒簡公,立其弟平公,常相之。十三年,楚滅陳。

  秦悼公立十四年卒,子厲共公立。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

段意

寫春秋時期的秦國,從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徒洛邑,被封為諸侯,到秦穆公任用百里傒、由余等人擴充勢力,秦地東至河,霸西戎,已成為西方大國。秦繼續向東發展,但為晉所阻。

注釋

[1]西犬丘:即西垂,在今甘肅省天水地區,為秦發祥地。 [2]用褒姒(bao si)廢太子:因為寵愛褒姒的緣故廢黜太子。 [3]欺:欺騙,指燃烽火戲諸侯事。 [4]酈(li)山:山名,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南。 [5]岐以西之地:岐山以西一帶地方。 [6]騮駒:赤色黑鬃馬。羝(di)羊:公羊。 [7]祠上帝西畤(zhi):在西疇祭祀上帝。西畤,秦祭天地的地方,在西縣(今甘肅天水縣西南)。 [8]西垂宮:就在上面說的西縣。 [9]汧、渭之會:汧水和渭水交會的地方。文公在汧渭交會的地方所作都邑即汧邑,故城在今陝西隴南縣。 [10]鄜(fu)畤:設立在鄜的祭天地之處。鄜,一說即今陝西富縣;一說在今陝西鳳翔縣三畤原。 [11]三牢:指牛、羊、豬。 [12]陳寶:陳倉寶石。傳說文公在陳倉山上得神雉,化而為石,於是立祠祭祀,稱陳寶,並改陳倉為寶雞。 [13]三族之罪;誅滅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的刑罰。 [14]豐大特:豐、豐水;大特,大公牛。傳說文公在雍南山砍伐一株大梓樹,樹斷生出一條有色大公牛走入豐水中,於是在武都立怒特祠,祠大青牛。這與陳寶之說都屬神話。 [15]平陽:今陝西岐山縣西南。 [16]盪社:西戎之君所居邑,在今陝西興平縣。 [17]亳(bo):西戎中的一支;或說是湯的後裔。 [18]大庶長:官名。職掌公室庶子之戒命與教育。 [19]彭戲氏:戎族一支,其地即彭衙(今陝西白水縣東北)。 [20]邽(gui)、冀:邽、冀皆當時戎地。邽,即上邽(在今甘肅天水市西南);冀,即冀縣(在今甘肅甘谷縣南)。 [21]初縣之:開始把這兩個地方作為秦國的縣。 [22]杜、鄭:杜,古杜柏國,在今陝西長安縣東;鄭,原周畿內之國,周宣王封其弟友於鄭,在今陝西華縣北。 [23]小虢(guo):西虢(周文王第虢仲封地)東遷時仍留原地者為小虢,其地在今寶雞市東。又說小虢是羌族的一支。 [24]晉曲沃始為晉侯:指曲沃武公滅晉侯緡,自為晉君。 [25]齊桓公伯於鄄:齊桓公在鄄稱霸。鄄,在今山東鄄城縣西北。 [26]雍平陽:平陽屬雍。雍,在今陝西鳳翔縣南。 [27]以人從死:用活人殉葬。 [28]梁伯、芮(rui)伯:梁伯國,嬴姓,在今陝西韓城市南;芮,姬姓,在今陝西大荔縣。 [29]初伏:開始在曆法上規定出伏日。 [30]以狗御蠱(gu):殺狗來禳除熱毒邪氣。蠱,熱毒惡氣。 [31]密畤:位於渭南,秦國祭天地的地方之一。 [32]河陽:晉地,在今河南孟縣西一帶地區。 [33]山戎:也稱北戎,即後來的匈奴,居今河北東部。 [34]孤竹:在今河北盧龍縣東,殷代為孤竹國。次,駐紮。 [35]任好:穆公名。 [36]茅津:渡口名。在山西平陸縣西南黃河北岸。 [37]邵陵:在今河南郾城縣東。 [38]虞、虢:二國相鄰,在今山西平陸縣境。虢,指北虢。[39]媵(ying):古代貴族婦女出嫁時陪嫁的奴隸。 [40]亡秦走宛:從秦逃亡到宛地。宛,即今河南南陽市。 [41]鄙人:邊境的人。 [42]羖(gu):黑色公羊。 [43]常:通「嘗」,曾經。(zhi):地名。即「銍」,在今安徽宿縣西南,一說在今江蘇沛縣。 [44]河曲:在今山西永濟縣。黃河在山西、陝西之間由北向南流,自永濟折而向東,形成河曲。 [45]新城:在今山西聞喜縣東北。 [46]重耳、夷吾:晉獻公二子,太子申生弟。驪姬之難,重耳奔於翟,後來回國為晉文公;夷吾奔於少梁,先重耳回國為君,即晉惠公。 [47]葵丘:宋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東。 [48]卓子:又作悼子。 [49]求人晉:請求秦派兵送他人晉即位。 [50]河西八城:黃河西岸地區的八個城邑,指同州(今陝西大荔縣)、華州(今陝西華縣)等地方。 [51]調:指君臣協調。 [52]陰用豹:穆公表面不聽丕豹之計,而暗中卻任用丕豹以圖晉。 [53]飢穰(rang),更事耳:災荒和豐收,是交替出現的事。 [54]自雍相望至絳(jiang):自秦首都雍到晉首都絳絡繹不絕。絳,晉都,在今山西侯馬市東北。 [55]韓地:在今陝西韓城市西南韓原上。 [56]還而馬(zhi):還,通「旋」,轉彎也;馬,車馬陷於泥濘之中。 [57]馳冒:奔馳衝殺。冒,不顧危險地衝擊。 [58]岐(qi)下野人:岐山下的鄉下人。 [59]齋宿:齋戒獨宿。 [60]衰經跣(die xian):衰經,泛指喪服。衰,同「縗」。跣,光腳。衰經跣,即穿着喪服光着腳跑出來。 [61]更舍上舍:更換安置在上等的房舍里居住。 [62]饋(kui):送食物。 [63]秦妻子圉(yu)以宗女:秦把同宗的女兒嫁給子圉作妻子。[64]秦地東至河:秦國的地盤東面直抵黃河。照應了前面「子孫飲馬於河」的預言。 [65]梁,我母家也:子圉的母親是梁伯之女,所以說「梁,我母家也」。 [66]百歲後:指死後。 [67]鄭:此指鄭國的汜邑,在今河南襄城縣南。 [68]城濮:衛地名,在今山東鄄城縣西南。晉楚城濮之戰是晉楚爭霸的一次重要戰爭。 [69]徑:取道,路過。 [70]希:通「稀」,少見、罕有的意思。 [71]沮(ju):毀也,指敗壞士氣。 [72]殽(xiao)阨(e):殽山的險要處。 [73]更:經過,越過。 [74]無禮:指秦軍經過天子門時不捲甲束兵而超乘示勇的舉動。 [75]滑:姬姓小國,後歸晉,在今河南偃師東南。 [76]墨衰經(die):染黑喪服。喪服原為白色,今出戰,以為穿喪服不吉利,所以染黑。 [77]彭衙:邑名,在今陝西白水縣東北。 [78]阻:仗恃。 [79]內史廖:內史,在宮中備顧問之官。廖,人名,即王廖。 [80]遺(wei)女樂:贈送歌舞伎女。 [81]奪其志:迷亂其心,使之喪失志氣。 [82]疏其間(jian):疏遠他們的關係。後文「君臣有間」的「間」,乃間隙、裂痕之意。 [83]曲席而坐:一說盤膝而坐於一席;一說席一縱一橫,相連如矩尺,叫做曲席。[84]傳器而食:同一盤菜互相推讓轉食,表示親近。 [85]盡察:全部了解清楚。 [86]二八:十六人。[87]說:同「悅」。終年不還,是說因沉溺於聲色,樂而不返。[88]間要(yao):暗中邀請。要,通「邀」。 [89]王官、鄗(jiao):王官,邑名,在今山西聞喜縣西。鄗,《左傳》文公三年作「郊」,二字古音同義通。郊邑,在王官附近。 [90]黃髮番(po)番:老人之稱。番,同「皤」,白髮蒼蒼的樣子。 [91]與人周:待人周到。 [92]卒得孟明之慶:終於得到孟明等人的報答,即取得勝利。 [93]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地在隴西郡、北地郡(今甘肅南部及寧夏南部)等地。 [94]《黃鳥》之詩:《黃鳥》詩見《詩經·秦風》,是刺穆公以人從死的詩。 [95]秦出:指其母是秦女。 [96]趙盾:晉卿,當時晉國的執政者。 [97]隨會:晉卿。 [98]武城:邑名,在今陝西華縣東北。 [99]令狐:邑名,在今山西臨猗縣西南。 [100]少梁:邑名,在今陝西韓城市南。[101]羈(ji)馬:邑名,在今山西永濟縣。 [102]魏讎(chou)餘詳(yang)反:魏讎餘,人名,晉大夫。詳,通「佯」,假裝。 [103]倍:通「背」。 [104]櫟(li):邑名,在今河南禹縣。 [105]械(yu)林:秦地,故址在今陝西涇陽縣西南。這句是說晉師深入秦境,渡過涇河,到了械林才撤軍。 [106]後子鍼(zhen):人名,景公舅。 [107]車重:輜重,指行李載重之車。 [108]申:古申國,後為楚邑,在今河南南陽市北。 [109]慶封:齊崔杼之黨,亂齊者。[110]後子復來歸秦:指後子鍼還秦。 [111]六卿:晉國之范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家,世代為晉卿,稱六卿。 [112]隨:楚屬國名,在今湖北隨縣。 [113]郢(ying):楚國都城,故址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北。 [114]黃池:衛邑,在今河南封丘縣南。 [115]卒先吳:晉定公與吳王夫差爭長,終於讓吳王先歃。 [116]凌中國:欺壓中原各國。

原文

  厲共公二年,蜀人來賂[1]。十六年,塹河旁[2]。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3]。二十一年,初縣頻陽[4]。晉取武成。二十四年,晉亂,殺智伯,分其國與趙、韓、魏。二十五年,智開與邑人來奔。三十三年,伐義渠[5],虜其王。

  三十四年,日食。厲共公卒,子躁公立。

  躁公二年,南鄭反[6]。十三年,義渠來伐,至渭南。

  十四年,躁公卒,立其弟懷公。

  懷公四年,庶長晁與大臣圍懷公,懷公自殺。懷公太子曰昭子,早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為靈公。靈公,懷公孫也。

  靈公六年,晉城少梁,秦擊之。十三年,城籍姑[7]。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為簡公。簡公,昭子之弟而懷公子也。

  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塹洛。城重泉[8]。

  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十三年,伐蜀,取南鄭。惠公卒,出子立。

  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9]。殺出子及其母,沉之淵旁。

  秦以往者數易君[10],君臣乖亂,故晉復強,奪秦河西地。

  獻公元年,止從死。二年,城櫟陽[11]。四年正月庚寅,孝公生。十一年,周太史儋見獻公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七十七歲而霸王出。」十六年,桃冬花。十八年,雨金櫟陽[12]。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13],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14]。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

  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

  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間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15],爭相併。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16]。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17],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18],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19],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於是乃出兵東圍陝城[20],西斬戎之源王[21]。衛鞅聞是令下[22],西入秦,因景監求見孝公[23]。

  二年,天子致胙[24]。

  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25],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其事在《商君》語中。

  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26]。八年,與魏戰元里[27],有功。十年,衛鞅為大良造[28],將兵圍魏安邑[29],降之。

  十二年,作為咸陽[30],築冀闕[31],秦徙都之。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為田開阡陌[32]。東地渡洛[33]。十四年,初為賦[34]。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35],朝天子。

  二十一年,齊敗魏馬陵[36]。

  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印。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二十四年,與晉戰雁門[37],虜其將魏錯。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38],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39]。

  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二年,天子賀。三年,王冠。四年,天子致文武胙[40]。齊、魏為王[41]。

  五年,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42]。六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寧秦。七年,公子印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八年,魏納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43]。與魏王會應[44]。圍焦[45],降之。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十一年,縣義渠。歸魏焦、曲沃。義渠君為臣。更名少梁日夏陽。十二年,初臘[46]。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為王,韓亦為王[47]。使張儀伐取陝[48],出其人與魏。

  十四年,更為元年[49]。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50]。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相魏。五年,王游至北河[51]。七年,樂池相秦[52]。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53],虜其將申差[54],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八年,張儀復相秦。九年,司馬錯伐蜀[55],滅之。伐取趙中都、西陽[56]。十年。韓太子蒼來質。伐取韓石章[57]。伐敗趙將泥[58]。伐取義渠二十五城。十一年,樗里疾攻魏焦[59],降之。敗韓岸門[60],斬首萬,其將犀首走。公子通封於蜀。燕君讓其臣子之[61]。

  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62]。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張儀相楚。十三年,庶長章擊楚于丹陽[63],虜其將屈匄[64],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楚圍雍氏[65],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66]。十四年,伐楚,取召陵[67]。丹、犁臣[68],蜀相壯殺蜀侯來降[69]。

  惠王卒,子武王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

  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誅蜀相壯。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伐義渠、丹、犁。

《史記·秦本紀第五》原文、翻譯及鑑賞

  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張儀死於魏。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外。南公揭卒[70],樗里疾相韓。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71],窺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72]。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73]。魏太子來朝。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74]。八月,武王死。族孟說。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

  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為相[75]。甘茂出之魏。二年,彗星見。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76]。悼武王后出歸魏。三年,王冠。與楚王會黃棘[77],與楚上庸[78]。四年,取蒲阪[79]。彗星見。五年,魏王來朝應亭[80],復與魏蒲阪。六年,蜀侯煇反[81],司馬錯定蜀。庶長奐伐楚,斬首二萬。涇陽君質於齊[82]。日食,晝晦。七年,拔新城[83]。樗里子卒。八年,使將軍羋戎攻楚,取新市[84]。齊使章子,魏使公孫喜,韓使暴鳶共攻楚方城[85],取唐昧[86]。趙破中山[87],其君亡,竟死齊。魏公子勁、韓公子長為諸侯。九年,孟嘗君薛文來相秦。奐攻楚,取八城,殺其將景快。十年,楚懷王入朝秦,秦留之。薛文以金受免[88]。樓緩為丞相。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89]。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90]。彗星見。楚懷王走之趙,趙不受,還之秦,即死,歸葬。十二年,樓緩免,穰侯魏冉為相。予楚粟五萬石。

  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91]。左更白起攻新城[92]。五大夫禮出亡奔魏[93]。任鄙為漢中守。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於伊闕[94],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城。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95],復予之;攻楚,取宛[96]。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97]。冉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十七年,城陽君入朝[98],及東周君來朝。秦以垣為蒲阪、皮氏[99]。王之宜陽。十八年,錯攻垣、河雍[100],決橋取之[101]。十九年,王為西帝,齊為東帝,皆復去之[102]。呂禮來,自歸。齊破宋,宋王在魏,死溫[103]。任鄙卒。二十年,王之漢中,又之上郡、北河。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104]。魏獻安邑[105],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涇陽君封宛。二十二年,蒙武伐齊。河東為九縣。與楚王會宛。與趙王會中陽[106]。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伐齊[107],破之濟西[108]。王與魏王會宜陽,與韓王會新城。

  二十四年,與楚王會鄢[109],又會穰[110]。秦取魏安城[111],至大梁[112],燕、趙救之,秦軍去。魏冉免相。二十五年,拔趙二城。與韓王會新城,與魏王會新明邑[113]。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冉復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114]。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115],赦罪人遷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周君來。王與楚王會襄陵[116]。白起為武安君。三十年,蜀守若伐楚[117],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118]。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楚人反我江南。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魏入三縣請和。三十三年,客卿胡傷攻魏卷、蔡陽、長社[119],取之。擊芒卯華陽[120],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南陽以和[121]。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122],南陽免臣遷居之[123]。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齊,取剛、壽[124],予穰侯。三十八年,中更胡傷攻趙閼與[125],不能取。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126]。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127]。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攻韓南陽,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葉陽君悝出之國[128],未至而死。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129],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130],四十餘萬盡殺之。

  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131]。秦軍分為三軍。武安軍歸。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132],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正月,兵罷,復守上黨。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133]。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十月,將軍張唐攻魏,為蔡尉捐弗守[134],還斬之。

  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135],遷陰密[136]。張唐攻鄭[137],拔之。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138]。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齕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餘。攻晉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139]。攻汾城,即從唐拔寧新中[140],寧新中更名安陽。初作河橋[141]。

  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142],斬首四萬。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

  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人秦。周初亡[143]。

  五十三年,天下來賓。魏後,秦使摎伐魏,取吳城[144]。韓王入朝,魏委國聽令。五十四年,王郊見上帝於雍。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為唐太后[145],而合其葬於先王。韓王衰絰入吊祠[146],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吊祠,視喪事。

  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馳苑囿。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

  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147],奉其祭祀。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148]。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149]。二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三年,蒙驁攻魏高都、汲[150],拔之。攻趙榆次、新城、狼孟[151],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齕攻上黨。初置太原郡。魏將無忌率五國兵擊秦[152],秦卻於河外[153]。蒙驁敗,解而去。五月丙午,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為秦始皇帝。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為二世皇帝。三年,諸侯並起叛秦,趙高殺二世,立子嬰。子嬰立月餘,諸侯誅之,遂滅秦。其語在《始皇本紀》中。

段意

寫戰國之世秦國的發展。秦孝公發奮圖強,用商鞅變法,秦一躍而為強國,稱雄於諸侯;其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用張儀、白起等人,愈發壯大;至昭襄王已經奠定了統一帝業的基礎。

注釋

[1]蜀人來賂:蜀國向秦進獻財物。 [2]塹河旁:沿黃河邊挖壕溝。 [3]王城:大荔戎王所居之城,在今陝西大荔縣東。 [4]頻陽:在今陝西富平縣東北。 [5]義渠:義渠戎,居今甘肅隴東地區。[6]南鄭:邑名,故城在今陝西漢中市。 [7]籍姑:秦邑,故城在今陝西韓城市北。 [8]重泉:故城在今陝西蒲城縣東南。 [9]改:人名。 [10]易:改換。 [11]櫟陽:故城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北,秦獻公從雍遷都到這裡。 [12]雨金:下金雨,雨作動詞用(因龍捲風形成,古人以為吉利)。 [13]石門:在今陝西旬邑縣東南。或說在今山西運城市,一名徑嶺,左右壁立,間不容軌,是通陝西的險要之道。 [14]黼黻(fufu):古代禮服,其上繡有斧形白黑交錯花紋的稱為黼;繡有兩己字相背青黑交錯花紋的稱為黻。 [15]力政:以武力征伐。政,通「征」。 [16]夷翟遇之:春秋時東方諸侯視秦為夷狄之國。 [17]振:通「賑」。 [18]天子致伯:天子封秦為西戎霸主。 [19]未遑:顧不上,沒空暇。 [20]陝城:今河南陝縣。 [21]獂(huan)王:獂是戎族的一支。獂邑,在今甘肅隴縣東南。 [22]衛鞅:即商鞅。鞅本衛人,故稱衛鞅。 [23]景監:名叫景的宦官。監,宦官。 [24]致胙(zuo):送來祭肉(表示祝福)。 [25]勸:勉勵。 [26]杜平:邑名,在今陝西澄城縣東。 [27]元里:邑名,在今陝西澄城縣南。 [28]大良造:秦的爵位名,亦稱大上造,第十六級爵。 [29]安邑:原魏都,在今山西夏縣西北。 [30]作為咸陽:興建咸陽都城。 [31]冀闕:門觀,秦公布法令處。 [32]開阡陌(qian mo):廢井田之界,任人開墾以廣農事。一說開為置,置阡陌是劃定田界,承認土地私有。阡陌是田間界道,東西為阡,南北為陌。 [33]渡洛:越過洛水,即侵入魏河西之地。 [34]初為賦:首次征人頭稅。又說開始制定賦稅新法,承認土地私有,按面積徵收賦稅。[35]逢澤:邑名,在今河南開封市南。 [36]馬陵:在今河南范縣西南。 [37]雁門:應作「岸門」。在今山西河津縣南岸頭亭。 [38]黥(qing):墨刑,以刀刻面塗墨。 [39]車裂:俗稱「五馬分屍」的酷刑。徇:示眾。 [40]天子致文武胙:周顯王賀秦,贈送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 [41]齊、魏為王:指齊威王、魏惠王稱王。 [42]陰晉人犀首:陰晉,魏地,秦更名為寧秦,漢以後改稱華陰,在陝西華陰縣東。犀首,官名以為人稱之號,姓公孫,名衍。 [43]汾陰:邑名,在今山西河津縣汾水之南;皮氏,邑名,在今山西河津縣西。 [44]應:邑名,在今河南魯山縣東。 [45]焦:邑名,在今河南陝縣。 [46]初臘:初次舉行臘祭。臘,祭名,歲終獵禽獸以祭先祖。 [47]魏君為王二句:指魏襄王、韓宣惠王稱王。 [48]陝:地名,屬魏,在今河南陝縣境內。下文「出其人與魏」,是說把陝縣人趕出,使之人魏。 [49]更為元年:指把這一年作為後元元年。 [50]齧(nie)桑:魏地,在今江蘇沛縣西南。 [51]北河:指今內蒙河套地區黃河以北的支流烏加河,當時為黃河主流。 [52]樂池:人名。 [53]疾:人名。修魚:地名,一名修澤,屬韓國,在今河南原陽縣西。 [54]申差:韓將。 [55]司馬錯:秦將。 [56]中都:在今山西平遙縣西;西陽,在今山西孝義縣。 [57]石章:韓地名,今地不詳。 [58]泥:趙將名。 [59]樗(chu)里疾:秦將名。 [60]岸門:地名,即岸頭亭,在山西河津縣南。 [61]燕君讓其臣子之:燕王噲讓國於子之,導至燕亂。 [62]臨晉:地名,在今陝西大荔縣。 [63]丹陽:楚地名,在今河南內鄉縣境。一說在今陝西西南部。不要誤解為湖北省的丹陽。 [64]匄:讀gai。 [65]雍氏:韓邑,在今河南禹縣境。 [66]到滿:秦將名。 [67]召陵:在今河南郾城縣東。 [68]丹、犁:戎族的兩支,屬西南夷,在今四川境;一說丹犁為一支,在今四川青衣江下游丹稜、洪雅一帶。 [69]壯:人名。 [70]南公揭:人名,事跡不詳。 [71]容車:有威儀的游車。 [72]宜陽:韓的重要城市,通洛陽要道,在今河南宜陽縣。 [73]武遂:韓邑,在今山西垣曲縣東南。一說在今山西臨汾縣西南。 [74]絕臏(bin):折斷膝蓋骨。 [75]嚴君疾:人名,事跡不詳。 [76]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及:牽連到;惠文后,惠文王的王后,武王母,因參與公子壯的謀反,壯等伏誅後,憂死,故云不得良死。 [77]黃棘:又名棘陽,在今河南南陽市南,一說在河南新野縣東北。 [78]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東南。 [79]蒲阪:在今山西永濟縣西。 [80]應亭:亭名,在應城。而《魏世家》、《六國年表》應亭都作「臨晉」。 [81]蜀侯煇(hui):據《華陽國志》,「秦封王子煇為蜀侯」。煇一作惲。 [82]涇陽君:昭王同母弟封涇陽君,涇陽在甘肅平涼縣。 [83]新城:韓邑,在今河南伊川縣。 [84]新市:在今湖北京山縣東北。 [85]方城:即繒關,在今河南方城縣。 [86]唐昧:楚將名。取唐昧,即取勝於唐昧。 [87]中山:國名,在今河北定縣一帶。 [88]薛文以金受免:薛文,即孟嘗君田文,因封於薛,故稱薛文。以金受免,有兩說:一說金受是人名,秦丞相,以金受免,即因被金受離間而被免官;一說金受疑為「受金」之倒,即因接受金錢而被免官。 [89]鹽氏:地名,在今山西運城縣境。 [90]封陵:又稱鳳陵,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南,鳳陵渡東。 [91]武始:地名,在今河北邯鄲西南;一說在今河南洛陽地區。 [92]左更:秦爵名,第十二級。 [93]五大夫:秦爵名,第九級。禮:人名,即呂禮。 [94]伊闕:洛陽南的要塞。 [95]垣:在今山西垣曲縣西。 [96]宛:即今河南南陽市。 [97]軹:在今河南濟源縣東南。鄧:在今河南孟縣西。 [98]城陽君:韓國人,事跡不詳。 [99]秦以垣為蒲阪、皮氏:《索隱》曰:「『為』當為『易』,蓋字訛也。」按,蒲阪、皮氏臨近黃河與秦境相連,垣邑在魏腹地,故秦以垣易蒲阪、皮氏也。 [100]河雍:即河陽,在今河南孟縣。 [101]決橋取之:拆斷橋樑奪取了它們。 [102]王為三句:指秦昭襄王稱西帝,齊湣王稱東帝,後來又都取消了「帝」的尊號。 [103]溫:魏地,在今河南溫縣西南。 [104]河內: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105]安邑:魏舊都,在今山西夏縣。 [106]中陽:在今山西中陽縣。 [107]尉:武官名。斯離:人名。[108]濟西:濟水以西。 [109]鄢(yan):楚之別都,在今湖北宜城縣南。 [110]穰:在今河南鄧縣。[111]安城:在今河南原陽縣西南。 [112]大梁:魏國都,在今河南開封市。 [113]新明邑:地名。[114]光狼城:在今山西商平縣西。 [115]鄧:楚邑,在湖北襄樊市北。 [116]襄陵:在今河南睢縣。 [117]若:人名,即張若。 [118]巫郡:治所在巫縣,今四川巫山縣東;黔中郡:治所臨沅,在今湖南常德市。 [119]卷:在今河南原陽縣西南;蔡陽,在今河南上蔡縣東南;長社,在今河南長葛縣西。 [120]芒卯:魏將名。華陽:在今河南新鄭縣北。 [121]南陽:此南陽為魏河內修武(今河南獲嘉縣),非韓國的南陽。 [122]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 [123]免臣:指已降服的南陽臣民。 [124]剛、壽:剛城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南。壽城在山東鄆城東北。 [125]中更:秦爵名,第十三級。胡傷:人名,亦作胡陽。閼(yu)與:在今山西和順縣西北。 [126]芷(zhi)陽:秦縣名,在今陝西長安縣東。 [127]邢丘:邑名,在今河南溫縣。懷:邑名,在今河南武陟縣西。 [128]葉陽君:疑為「高陵君」之誤;悝:昭王母弟,封高陵君。 [129]上黨:韓郡名,治所長冶,在今山西東南部。 [130]長平:在今山西高平縣西北。 [131]垣雍:在今河南陽原縣西。 [132]皮牢:在今山西翼城縣東。 [133]邯鄲:趙國都,在今河北邯鄲。 [134]蔡尉: 人名,張唐部將。 [135]為士伍:指被奪官爵,降為士兵。 [136]陰密:地名,在今甘肅靈台縣西。 [137]鄭:疑是「酇」字之訛,說見《史記志疑·秦本紀》。 [138]汾城:即今山西臨汾。 [139]流死河二萬人:被河水流沖而死者二萬人。 [140]唐:指張唐。寧新中:在今河南安陽市。全句意為隨即跟從張唐攻克寧新中。 [141]初作河橋:始建河橋。此橋即蒲津橋,在陝西大荔縣東,渡河即至蒲州(山西永濟縣)。[142]陽城:在今河南登封縣東;負黍:亭名,在今河南登封縣西。 [143]周初亡:初亡,基本上滅亡了。 因還有東周君存在,不算完全滅亡。後七年滅東周,周全亡。 [144]吳城:又名虞城,在今山西平睦。 [145]唐八子:孝文王的生母。唐,姓;八子,妃嬪的一種等級。 [146]入吊祠:前來悼念,祭奠。 [147]陽人:即陽人聚,在今河南臨汝縣西北。 [148]成皋:即虎牢關,在今河南滎陽縣西之汜水鎮。鞏:在今河南鞏縣。 [149]三川郡:治所洛陽,轄今河南洛陽以西一帶,其地有黃河、伊水、洛水,故名三川。 [150]高都:在今山西晉城縣東北。汲:即今河南汲縣。 [151]榆次:在今山西榆次縣。新城:在今山西朔縣西南。狼孟:在今山西陽曲縣西北。 [152]無忌:即魏信陵君,信陵君名無忌。 [153]秦卻於河外:秦軍敗退到了黃河以外。河外指黃河以南的河南靈寶、陝西華陰一帶。

原文

  太史公曰:秦之先為贏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段意

此段為太史公論贊,主要是補敘秦贏氏支屬,說明秦趙共祖。[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