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貨殖列傳》》漢興海內為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貨殖列傳》》漢興海內為一

原文

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5],膏壤沃野千里[6],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7],而公劉適邠[8],大王、王季在岐[9],文王作豐[10],武王治鎬[11],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穀,地重[12],重為邪[13]。及秦文、德、穆居雍[14],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15]。獻公徙櫟邑[16],櫟邑北郤戎翟[17],東通三晉,亦多大賈。孝、昭治咸陽[18],因以漢都,長安諸陵,四方輻湊並至而會,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19]。南則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20]。南御滇、僰,僰僮[21]。西近邛、筰[22],筰馬、旄牛。然四塞[23],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24],以所多易所鮮[25]。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26];然西有羌中之利[27],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28]。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昔唐人都河東[29],殷人都河內[30],周人都河南[31]。夫三河在天下之中[32],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33],建國各數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34],故其俗纖儉習事[35]。楊、平陽陳西賈秦、翟[36],北賈種、代[37]。種、代,石北也[38],地邊胡[39],數被寇。人民矜懻忮[40],好氣[41],任俠為奸,不事農商。然迫近北夷,師旅亟往[42],中國委輸時有奇羨[43]。其民羯羠不均[44],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45],而武靈王益厲之[46],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故楊、平陽陳掾其間[47],得所欲。溫、軹西賈上黨[48],北賈趙、中山[49]。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50],民俗懁急[51],仰機利而食[52]。丈夫相聚遊戲,悲歌伉慨,起則相隨椎剽[53],休則掘冢作巧奸冶[54],多美物[55],為倡優[56]。女子則鼓鳴瑟,跕屣[57],游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

然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58]。北通燕、涿[59],南有鄭、衛[60]。鄭、衛俗與趙相類,然近梁、魯[61],微重而矜節[62]。濮上之邑徙野王[63],野王好氣任俠,衛之風也。

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64]。南通齊、趙,東北邊胡[65]。上谷至遼東[66],地踔遠[67],人民希[68],數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69],有魚鹽棗栗之饒。北鄰烏桓、夫餘[70],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71]。

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故泰山之陽則魯[72],其陰則齊[73]。

齊帶山海[74],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臨菑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75]。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76],怯於眾斗[77],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其中具五民[78]。

而鄒、魯濱洙、泗[79],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80],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及其衰,好賈趨

利,甚於周人。

夫自鴻溝以東[81],芒、碭以北[82],屬巨野[83],此梁、宋也。陶、睢陽亦一都會也[84]。昔堯作於成陽[85],舜漁於雷澤[86],湯止於毫[87]。其俗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雖無山川之饒,能惡衣食[88],致其蓄藏。

越、楚則有三俗[89]。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90],此西楚也。其俗剽輕[91],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江陵故郢都[92],西通巫、巴[93],東有雲夢之饒[94]。陳在楚、夏之交[95],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徐、僮、取慮[96],則清刻[97],矜己諾[98]。

彭城以東[99],東海、吳、廣陵[100],此東楚也。其俗類徐、僮。朐、繒以北[101],俗則齊。浙江南則越[102]。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103],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104],三江、五湖之利[105],亦江東一都會也。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106],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郢之後徙壽春[107],亦一都會也。而合肥受南北潮[108],皮革、鮑、木輸會也[109]。與閩中、干越雜俗[110],故南楚好辭,巧說少信。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黃金,長沙出連、錫,然堇堇物之所有[111],取之不足以更費[112]。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113],與江南大同俗[114],而楊越多焉[115]。番禺亦其一都會也[116],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117]。

潁川、南陽[118],夏人之居也[119]。夏人政尚忠朴,猶有先王之遺風。潁川敦願[120]。秦末世,遷不軌之民於南陽。南陽西通武關、鄖關[121],東南受漢、江、淮。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多賈。其任俠,交通潁川,故至今謂之「夏人」。

夫天下物所鮮所多,人民謠俗,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滷[122],領南、沙北固往往出鹽[123],大體如此矣。

總之,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124],果隋蠃蛤[125],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126],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127],宜五穀桑麻六畜,地小人眾,數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魯好農而重民。三河、宛、陳亦然,加以商賈。齊、趙設智巧,仰機利。燕、代田畜而事蠶[128]。

段意

本段分析全國經濟資源、生產交通和民情風俗。關中地當四方中心,歷史悠久,出產豐富;三河鼎足而立;邯鄲、燕、洛陽、齊、鄒、魯、三楚、潁川、南陽等地各有特產,可以大力開發而互相交易。只有努力開發本地資源,通過貿易來積聚財物,才能有利於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富足。

注釋

  [1]開關梁:打開關塞和橋樑、渡口,任人來往。梁,即津梁,指渡口、橋樑。

  [2]弛山澤之禁:允許人民開發山中礦產和河湖漁業資源。弛,放鬆。

  [3]賈(gu):商人。

  [4]徙豪傑諸侯強族於京師:漢朝實行的移民政策之一。把各地有錢有勢的人遷到京城,既可以使京師繁榮,又方便對其管理,免得在各地生事作亂。

  [5]汧(qian):秦縣名,縣治在今陝西隴縣南,因有汧水,故名。雍:秦縣名,縣治在今陝西鳳翔南。河、華:指黃河、華山。

  [6]膏:肥沃的土地。沃:潤澤,肥厚。

  [7]虞夏之貢:虞夏時代規定的各地對中央朝廷的貢納。

  [8]公劉:公劉是周民族的祖先,后稷的後代,約生於夏末商初,因避夏桀而遷徙,在發展農業生產上有一定貢獻。適:到。邠(bin):古邑名,在今陝西彬縣東北。

  [9]大王:即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叫做古公亶父。初居豳,後被戎狄侵略,遷居在岐山之下,定國號曰周。到武王伐紂定天下,追尊他為太王。古公,號;亶父,名或字。王季:太王第三子,名季歷,繼太王為君,後傳位給兒子姬昌,是為文王。岐:山名,在今陝西岐山縣北。

  [10]豐:舊都名,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

  [11]鎬:舊都名,位於豐都東北,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

  [12]地重:土地被看重。

  [13]重為邪:不輕易去做邪惡的事。重,難。

  [14]文:指秦文公,在位五十年(前765—前716)。德:指秦德公,在位二年(前677—前676)。穆:指秦穆公,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前621)。

  [15]隙:通。

  [16]獻公:秦國國君,名叫師隰(xi),在位二十三年(前384—前362)。櫟(yue)邑:又叫櫟陽,在今陝西富平東南。

  [17]卻:同「隙」,通。

  [18]孝:指秦孝公,名叫渠梁,在位二十四年(前361—前338)。昭:指秦昭王,名叫則,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咸陽: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19]事末:從事工商業。

  [20]卮(zhi):即梔子,可用以做黃色的顏料。

  [21]御:相接。僰(bo):古族名,春秋前後居住在以僰道(古邑名,在今四川宜賓市西南,當時為犍為郡的郡治所在地)為中心的今川南以及滇(今雲南)東一帶地方。僰僮:此指僰族人被當作奴隸販賣到巴蜀來。

  [22]邛(qióng):指邛都,在今四川西昌東,當時為越嶲(xi)郡郡治所在地。筰(zuo):指筰都,在今四川漢源東北,當時為沈黎郡郡治所在地。所居部族為筰都夷,從事農牧,輸出名馬,叫做筰馬。

  [23]四塞:四周有山嶺阻塞。

  [24]褒斜:古道路名,是巴蜀經南鄭通往關中的重要通道,因道路在褒、斜二水的河谷,所以叫做褒斜道。綰轂(wangu):綰,收束,控制。轂,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

  [25]以所多易所鮮:用多餘的來換取所缺少的。鮮,少。

  [26]天水:漢郡名,郡治平襄,在今甘肅通渭西。隴西:漢郡名,郡治狄道,在今甘肅臨洮。北地:漢郡名,郡治馬領,在今甘肅慶陽西北。上郡:漢郡名,郡治膚施,在今陝西橫山東。

  [27]羌(qiang):古族名,居住在相當現在寧夏、青海、甘肅一帶地方。

  [28]要其道:控制着它們的通道。要,束。

  [29]唐人:指堯。河東:古地區名,指今山西西南部一帶地方,因地處黃河以東,故名。堯的都城在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屬河東。

  [30]殷:即商。河內:古地區名,當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商朝曾先後建都於邢(今河南溫縣東北)、殷(今河南安陽市小屯村)、朝歌(今河南淇縣),都屬河內地區。

  [31]河南:古地區名,當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東周建都洛陽,屬河南。

  [32]三河:即前三句中所指的河東、河內、河南。

  [33]更居:輪流居住。

  [34]都:建都。

  [35]纖儉:吝嗇、儉樸。

  [36]楊:漢縣名,在今山西洪洞東南。平陽:漢縣名,在今山西臨汾西南。賈(gu):此為通商義。翟(di):古族名,分為赤翟、白翟兩支,春秋時期居住在今陝西、山西北部一帶地區。

  [37]種:古邑名,即蔚州,在今河北蔚縣。代:漢縣名,為當時代郡郡治所在地,在今河北蔚縣東北。

  [38]石北:指石邑縣之北。石邑,為漢縣名,當時屬常山郡,在今河北石家莊市西南。

  [39]邊胡: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區。胡,此指匈奴族。

  [40]矜懻忮(jizhi):以性情強硬耿直、脾氣執拗為風尚。懻,強直。忮,忌恨。

  [41]好氣:喜歡鬥氣。

  [42]師旅亟往:軍隊多次開往那地方。亟,屢次。

  [43]委輸:由內地往前方運輸供給品。奇(ji)羨:剩餘。奇,餘數。羨,多餘。

  [44]羯羠(jieyi)不均:意為性情強悍,桀驁不馴。羯、羠,都是去勢的公羊。

  [45]全晉之時:指春秋中後期尚未解體的晉國,正當全盛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晉國便不復存在。僄悍(piaohan):同「剽悍」,輕捷兇猛。

  [46]武靈王:戰國時趙國國君,名雍,在位二十七年(前325—前299)。厲:鼓勵。

  [47]陳掾:憑藉之意,指靠機會謀利。

  [48]溫:漢縣名,在今河南溫縣。軹(zhi):漢縣名,在今河南濟源。溫、軹二縣在漢代均屬河內郡。上黨:漢郡名,郡治在今山西長子西南。

  [49]趙:即戰國時趙國,建都邯鄲,在今河北邯鄲市。中山:鮮虞族於春秋之末在今河北中南部建立的國名,很小,都於顧,即今河北定縣,以後被趙國吞併。

  [50]猶有句:大意是,在沙丘還有殷紂荒淫之時留下的後裔。沙丘,台名,在今河北廣宗西北大平台,據傳當時紂王曾在此地餵養着很多禽獸。

  [51]懁(juan)急:急躁。懁,急。

  [52]仰機利:依靠瞅準時機而謀利。

  [53]椎剽:用錘擊人,劫奪財物。椎,同「槌」。剽,劫掠。

  [54]作巧:製作巧偽之物。奸冶:奸盪淫冶。此句休字與上句起字相連,起、休猶言白天、晚上。

  [55]美物:此指漂亮男子。

  [56]倡優:古代對從事音樂、舞蹈、雜技、滑稽等藝術職業的人的總稱。

  [57]跕屣(tiexi):拖着沒有後跟的鞋子走路。跕,拖着鞋。屣,沒有後跟的鞋。

  [58]漳、河:即漳水、黃河。

  [59]燕:漢代諸侯國名,建都薊縣。薊縣在今北京市郊。涿:漢郡名,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60]鄭:春秋時國名,建都新鄭,當今河南新鄭一帶地區。衛:春秋國名,轄今河南濮陽、淇縣一帶地區。

  [61]梁:當今河南開封一帶地區,戰國時屬魏。漢代也有諸侯國梁,建都睢陽,在今河南商丘南。魯:春秋諸侯國名,漢代也有諸侯國魯,都在今山東曲阜建都。

  [62]重:穩慎持重。矜節:重視氣節。

  [63]濮上句:公元前243年(秦王嬴政六年),秦兵侵魏,奪取了魏國二十座城池,接着又攻下朝歌,設立東郡,把魏國的附庸衛元君和他的部族遷到野王這個地方。野王:在今河南沁陽。濮上之邑:指濮陽,在今河南濮陽西南,原為衛元君居住的地方,後秦國把東郡郡治設立在此。

  [64]勃、碣:指渤海、碣石。

  [65]通:通「連」,此為靠近意。

  [66]上谷:漢郡名,郡治沮陽,在今河北懷來東南。遼東:漢郡名,郡治襄平,在今遼寧遼陽市。

  [67]踔(chuo)遠:遙遠。踔,同「逴」,遠。

  [68]希:同「稀」,少。

  [69]雕捍:像雕一樣的猛悍。

  [70]烏桓:古族名,當時居住、活動在今內蒙通遼、林西一帶。夫餘:亦古族名,當時居住、活動在今吉林長春一帶。

  [71]穢貉:國名,當時建國在今朝鮮東北部。朝鮮:國名,當時建國在朝鮮西北部,都於平壤,後為漢武帝所滅,設為樂浪郡。真番:郡名,漢武帝時在朝鮮所設,郡轄今黃海北道、黃海南道和京畿南道等地。

  [72]陽:山南叫陽。

  [73]陰:山北叫陰。

  [74]齊帶山海:山海像帶子一樣圍繞着齊國。

  [75]臨菑:春秋戰國時齊國之都,在今山東臨淄西北。菑,同「淄」。

  [76]地重,難動搖:意思是重視土地,不隨便離開家鄉。

  [77]怯於眾斗:害怕集體打大仗。故下文說勇於持刺,即勇於個人的行刺,所以那裡多打劫人的強盜。

  [78]五民:指士、農、工、商、賈(行賣叫商,設攤叫賈,但一般並不這樣機械區分)。

  [79]鄒:漢縣名,在今山東鄒縣東南。濱:靠着。洙、泗:兩條河的名字,在今山東,流經曲阜。

  [80]齪齪(chuo):注意小節而拘謹貌。

  [81]鴻溝:古運河名,起於河南滎陽,中經開封、淮陽,終於潁水。

  [82]芒:漢縣名,縣治在今河南永城西北。碭(dang):亦漢縣名,縣治在今河南夏邑東南。

  [83]巨野:古代湖泊名,在今山東巨野、梁山、鄆城附近。

  [84]陶:即定陶,漢代濟陰郡郡治在此,在今山東定陶西北。睢陽:漢代諸侯國梁的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85]作:興起。成陽:漢縣名,縣治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86]雷澤:古湖泊名,在今山東菏澤、鄆城附近。

  [87]亳(bo):古都邑名,商湯時都城,在今河南商丘東南,相傳湯曾居於此,又名南亳。

  [88]惡衣食: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全句謂不講究衣食的好壞,能節儉過日子。

  [89]越、楚:即越國、楚國。三俗:東、西、南三個區域的風俗。

  [90]沛:漢郡名,郡治相縣,在今安徽濉溪市西北。陳:漢縣名,縣治在今河南淮陽。汝南:漢郡名,郡治上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南郡:漢郡名,郡治江陵,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91]剽輕:剽悍輕佻。

  [92]郢都:楚國舊都,即江陵,故址在今江陵西北紀南城。

  [93]巫:漢郡名,即巫郡,在今四川巫山縣東。巴:漢郡名,郡治仍依秦設,在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北)。

  [94]雲夢:古湖泊名,大約在今湖北中部長江兩邊。

  [95]陳在句:言陳在楚、夏交界的地方。

  [96]徐:漢縣名,縣治在今江蘇泗洪南。僮:漢縣名,縣治在今安徽泗縣東北。取慮:亦漢縣名,縣治在今安徽靈壁東北。

  [97]清刻:清廉刻苦。

  [98]矜己諾:重視實踐自己的諾言。

  [99]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市。

  [100]東海:漢郡名,郡治郯縣,在今山東郯城西北。吳:漢縣名,縣治在今江蘇蘇州市。廣陵:在今江蘇揚州市西北,西漢時有諸侯國廣陵,建都於此。

  [101]朐(qu):漢縣名,縣治在今連雲港市西南。繒(zeng):漢縣名,縣治在今山東棗莊市東北。

  [102]浙江:即錢塘江。

  [103]闔廬:春秋末吳國君主,當時五霸之一,在位十九年(前514—前495)。春申:戰國後期人,名黃歇,號春申,曾做過楚國考烈王的相二十多年,封地在今江蘇蘇州一帶。王濞(bi):即吳王劉濞,劉邦侄兒,高祖十二年(前195)被封為吳王,建都廣陵(今揚州市)。景帝三年(前154),起兵叛亂,兵敗被殺。

  [104]章山:章,是「彰」的借字,即漢故彰縣,在今江蘇安吉,屬丹陽郡。章山,指故彰縣的山。

  [105]三江:即當時的北江、南江、中江,分別指長江、吳淞江和蕪湖宜興間的一條從長江到太湖的引水河。五湖:統指太湖一帶的湖泊。

  [106]衡山:漢初諸侯國,建都邾,在今湖北黃岡西北。九江:漢郡名,郡治在壽春,即今安徽壽縣。江南:漢高祖劉邦時所置郡名,即丹陽。豫章:漢郡名,郡治在南昌,即今江西南昌市。長沙:郡名,漢高祖五年改為侯國,建都臨湘,即今湖南長沙市。

  [107]郢之後徙壽春:楚國的都城叫郢,最後遷到安徽壽春,壽春也叫郢。

  [108]合肥句:言合肥這個地方,南邊長江流域、北邊淮河流域的各種貨物,都可以從水路運到。合肥:漢縣名,縣治在今安徽合肥市。

  [109]鮑:乾魚。輸會:聚集交會之處。

  [110]閩中:漢初閩越小國,在今福建福州市,漢武帝後隸屬會稽郡。干越:即吳越。

  [111]堇堇(Jǐn)物之所有:意為出產的貨物不多。堇堇,少貌。

  [112]更:補償支出。

  [113]九疑:山名,在今湖南南部境內。蒼梧:漢郡名,郡治在廣信,即今廣西梧州市。儋(dan)耳:漢武帝時所設郡名,郡治在儋耳,在今海南省儋縣西北。

  [114]大:大略。

  [115]楊越多:意思是揚州和越地的風俗在這個地方占主要成份。楊,應作「揚」。

  [116]番(pan)禺:漢南海郡郡治所在地,在今廣州市。

  [117]湊:湊集,意指集散地。

  [118]潁川:漢郡名,郡治在陽翟,在今河南禹縣。南陽:漢郡名,郡治在宛縣,即今河南南陽市。

  [119]夏人之居:曾經是夏朝人居住過的地方。

  [120]敦願:誠實,忠厚。

  [121]武關:關名,在今陝西商南東南。鄖關:古國名,在今湖北鄖縣。

  [122]鹽滷:用池水熬的鹽。

  [123]領南:指五嶺以南地區,包括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地方。領,同「嶺」。沙北:據《史記正義》,說沙北就是池、漢以北。池、漢都是陝西水名。

  [124]火耕:先以火燒去地上雜草,然後播種。水耨(nou):澆水,除草。耨,本指小手鋤,此處用以指鋤草。

  [125]果隋:即果蓏(luo),統指果實。贏蛤:贏,同「螺」,蛤即蛤蜊。此泛指甲殼類可供食用的小動物。

  [126]呰窳(ziyu)偷生:偷懶混日子。呰窳,懶惰。

  [127]沂:即沂水,發源於山東沂源縣,流經臨沂,匯人泗水。

  [128]田畜而事蠶:既種田從事農業,又從事畜牧業,還養蠶。[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