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葉濤致遠見和二詩複次其韻(濤顛倒元韻·)》蘇軾詩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軾
來自搜狐的圖片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

詩詞正文

《葉濤致遠見和二詩複次其韻(濤顛倒元韻·)》 蘇軾

宋代 蘇軾

平生無一女,誰復嘆耳耳。

滯留生此兒,足慰周南史。

那知非真實,造物聊戲爾。

煩惱初無根,恩愛為種子。

煩公為假說,反覆相指似。

欲除苦海浪,先干愛河水。

棄置一寸鱗,悠然笑侯喜。

為公寫余習,瓶罍一時恥。

聞公少已悟,拄杖久倚床。

笑我老而痴,負鼓欲求亡。

庶幾東門子,柱史安敢望。

嗜毒戲猛獸,慮患先不詳。

囊破蛇已走,尚未省齧傷。

妙哉兩篇詩,洗我千結腸。

黠蠶不作繭,未老輒自僵。

永謝湯火厄,泠然超無方。

個人風格

1、氣勢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風格,蘇軾開創了豪放詞風,是豪放詞的代表,他能夠藉助瑰麗恢宏的意象來抒發慷慨豪情,將充沛激昂或悲壯蒼涼的激情融入詞中,並開拓了詞的寫作範圍把宋詞濃麗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前人多將蘇詞歸於豪放一派。

2、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豪情奔放蘇軾的詞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蘇東坡的多樣詞風,蘇東坡不歧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生動有力,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

3、拓展了詞境,湧入了生活波濤,內容廣泛,蘇軾的詞題材眾多,凡詩文所能寫的內容均可入詞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重要成員,其詩能不受成規束縛,其詞突破了傳統詞的題材限制,擴大了詞境,他以詩為詞,開創了宋詞的新時代,不愧為宋代文學發展到頂峰時期的一位偉大作家。

作者簡介

蘇軾[1](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2] 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3]

參考文獻

  1. 蘇軾 古詩文網
  2. 從公已覺十年遲――王安石與蘇軾的友情,遼寧文藝頻道網,2016-09-09
  3. 蘇東坡修築蘇堤故事,360問答網,2016.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