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唐朝·杜甫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唐朝·杜甫
圖片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1]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前期的作品,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大雁塔)時所作。此詩通過登臨高塔之所見所想,揭露了李唐王朝君昏臣佞、風雨飄搖的政治危機,表達對政治時局的憂慮和感慨。全詩構思巧妙,以景寫情,想象豐富,寓意深遠。

作品名稱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唐代〕杜甫

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崑崙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譯文

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廬似的青天之外,強勁的風吹得沒有休止的時候。假若沒有心胸開闊之人的胸懷,登上此樓反而會觸景生情,生出許多憂愁。

登上慈恩寺塔極目遠馳,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構思佳作,探尋勝境。仰面穿過彎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錯的明處,終於登上頂層。

夜間在塔上仰觀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邊仿佛聽到銀河的水聲向西流動。白日登塔仰視天空,那羲和鞭趕太陽迅速西進,秋神少昊給人間帶來了清秋。

俯看終南諸山忽若破碎成塊,涇渭之水清濁也難以分辨。從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濛,哪還能辨出那裡是都城長安呢?

回過頭去呼喚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見虞舜的寢陵蒼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雲。痛惜啊!當年穆王與王母在崑崙瑤池飲酒作樂,竟然喝到夜幕降臨到崑崙山頭。

黃鵠不停地一個個遠走高飛,哀哀鳴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看那些追陽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謀取稻梁的術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