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游》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游》唐朝·杜甫

《後游》唐朝·杜甫
圖片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1] 《後游》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後來之游,後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詩記敘了詩人重遊修覺寺的見聞感受,雖重在抒寫內心的情緒,但景語生動,情語深切,情景交融,理趣盎然。

作品名稱 後游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後游⑴ 寺憶曾游處⑵,橋憐再渡時⑶。

江山如有待⑷,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⑸,沙暄日色遲⑹。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後游:即重遊(修覺寺)。

⑵曾(céng):一作「新」,一作「重」。

⑶憐:愛。

⑷有待:有所期待。《禮記·儒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

⑸煙光:雲靄霧氣。唐元稹《飲致用神麯酒三十韻》:「雪映煙光薄,霜涵霽色冷。」

⑹暄(xuān):暖。

⑺此:指修覺寺。復何之:又去往哪裡呢。

白話譯文

想起以前曾經遊覽過的修覺寺和橋,這次重遊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兒等着我的;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着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餘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於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今屬四川),游修覺寺,寫了《游修覺寺》詩。同年再次游修覺寺即寫了這首《後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