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用翁雪舟送春韻三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用翁雪舟送春韻三首》是宋代蒲壽宬的作品之一。

詩詞原文

錦衣年少不知愁,風雨無端惱客游。 萬點殘紅空過眼,一番新綠又從頭。 夕陽細草堪橫笛,野渡重楊可擊舟。 三百六旬渾是醉,饒春何用苦綢繆。

隙駒如箭未堪憐,晴雨悲歡付自然。 九十春光能幾日,一番花信又明年。 殘紅數點心終在,垂柳千絲意許妍。 說與遊人莫惆悵,綠陰幽草一般天。

底事黃鸝喚不休,出門欣見綠陰稠。 殘花滿地無人掃,芳草連天起客愁。 淚落田間聞牧笛,醉歸江上問漁舟。 杜鵑也合催春去,何處而今孟浪遊。

個人簡介

蒲壽宬,字鏡泉,號心泉,福建泉州人。回族,祖籍阿拉伯,信奉伊斯蘭教,其先祖於南宋初徙居廣州,後定居泉州。蒲壽宬在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出任梅州知州。明代郭棐《粵大記》卷一○記載:「蒲壽宬,咸淳七年知梅州,性儉約,於民一毫無所取。」他愛護百姓,勤於政事,曾勸農,作詩贈程鄉縣令趙委順,以古代七位人格高尚的賢人來共勉。他汲兩瓶曾井水,放置在案右以自警,並建亭於井上。曾井為五代後漢程鄉縣令曾芳所鑿,投藥井內,以預防瘴癘,民受其惠。時人楊圭進士題其亭曰:「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咸淳十年,蒲壽宬秩滿,被宋廷詔任吉州知州,他見南宋氣數已盡,不赴任而返回泉州,隱居法石山。


元末明初張以寧在為蒲壽宬之孫蒲仲昭所作的《蒲仲昭詩序》中說:「蒲為泉故家,自其祖心泉公已以故梅州守察宋國危,遂隱身不出,讀書泉上,遺詩若干卷。」入元後,蒲壽宬「不臣二姓」,是一位具有高尚節操的南宋遺民。他也是一位受儒家文化薰陶很深、漢化程度很高的文人,能詩而被時賢推重,著有《心泉學詩稿》,現存六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其詩曰:「今觀其詩, 頗有沖澹閒遠之致, 在宋元之際, 猶屬雅音。」[2]

參考文獻

》是宋代蒲壽宬的作品之一。

詩詞原文

鐵笛穿花去。問長安、市上生涯,而今何似。破帽青衫塵滿面。不識何人共語。且面壁、聽風雨。惟我虛中元識破,笑人間、日月無停杼。名與利,莫輕許。人生窮達皆天鑄。試燈前、為問靈龜,勸君休怒。心肯命通元有數,何幸知音記取。季主也、應留得住。百歲光陰彈指過,算伯夷、盜跖俱塵土。心一寸,人千古。

個人簡介

蒲壽宬,字鏡泉,號心泉,福建泉州人。回族,祖籍阿拉伯,信奉伊斯蘭教,其先祖於南宋初徙居廣州,後定居泉州。蒲壽宬在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出任梅州知州。明代郭棐《粵大記》卷一○記載:「蒲壽宬,咸淳七年知梅州,性儉約,於民一毫無所取。」他愛護百姓,勤於政事,曾勸農,作詩贈程鄉縣令趙委順,以古代七位人格高尚的賢人來共勉。他汲兩瓶曾井水,放置在案右以自警,並建亭於井上。曾井為五代後漢程鄉縣令曾芳所鑿,投藥井內,以預防瘴癘,民受其惠。時人楊圭進士題其亭曰:「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咸淳十年,蒲壽宬秩滿,被宋廷詔任吉州知州,他見南宋氣數已盡,不赴任而返回泉州,隱居法石山。


元末明初張以寧在為蒲壽宬之孫蒲仲昭所作的《蒲仲昭詩序》中說:「蒲為泉故家,自其祖心泉公已以故梅州守察宋國危,遂隱身不出,讀書泉上,遺詩若干卷。」入元後,蒲壽宬「不臣二姓」,是一位具有高尚節操的南宋遺民。他也是一位受儒家文化薰陶很深、漢化程度很高的文人,能詩而被時賢推重,著有《心泉學詩稿》,現存六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其詩曰:「今觀其詩, 頗有沖澹閒遠之致, 在宋元之際, 猶屬雅音。」[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