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登賦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登賦堂》

作品名稱: 《登賦堂》

作品體裁: 詩

創作年代: 宋代

作者: 李呂

《登賦堂》是宋代詩人李呂的作品之一。

詩詞原文

紫雲之山幾千丈,勢壓岷峨欲爭長。 茫茫巨浸擘山開,萬穴魚龍寄深廣。 眼明遙見使君家,華堂夜魄棲檐牙。 手釣峽流揖峰翠,裾佩縹緲凌雲霞。 仲宣登樓炫能賦,字字悲啼嘆飄寓。 他人有心予忖之,魏奪劉傾渠不顧。 使君胸著萬卷書,向來遊戲從魚符。 拂衣歸臥喚不出,但有憂國心鬱紆。 日落未落飛鳥滅,卻立闌干思橫發。 一川樵牧歌太平,萬古關河感亡國。 麗詞落紙煥黼裳,細研物變窮天藏。 憑誰薦之九天上,我無羽翮不得將。 公乎豈久榛棘下,狗監猶能援司馬。 子虛大人何足雲,顧賦蒸民追大雅。

作者簡介

李呂(1122—1198),字濱老,號澹軒,李純德之子。邵武軍光澤(今屬福建)人。生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卒於寧宗慶元四年,年七十七歲。端莊自重,記誦過人。年四十,即棄科舉。好治易,尤留意通鑑。教人循循善誘,常聚族百人,昕夕擊鼓,聚眾致禮享堂,不以寒暑廢。呂著有《澹軒集》十五卷,《國史經籍志》傳於世。 [1]

人物生平

李呂自幼隨從叔父李郁學。端莊自重,記誦過人。朱熹贊李呂「強學既有聞,又教諸子皆有法。」由於李呂比朱熹年長8歲,又出自李郁門下,所以朱熹對李呂也十分尊重。白鹿洞書院修復後,曾邀請李呂上廬山一同講學,李呂欣然從邀。1179年首次從本縣司前雲際關入贛東北轉赴,在七絕《雪中渡雲際嶺》中還留下了「凌空石磴三千丈,匝地瑤林百萬花。自有眼來方見此,直疑身已到仙家」的暢懷佳作。在廬山,李呂成了朱熹的講學摯友,廣探深究。 南宋時期的光澤,屬邵武軍所轄。邑小而僻,每逢春夏之交尤其是災荒之年,米貴而食艱,中下人家當產子者力不能舉或棄殺之,民怨時起。紹熙元年(1190)江蘇武進人士張訢出任光澤知縣,欲仿朱熹社倉之法建社倉,與年事已高回縣隱居的李呂「而謀焉」。紹熙四年(1193)二月朱熹為此撰《邵武軍光澤縣社倉記》,肯定「創立規模,提挈綱領,皆張侯之功;而其條畫精明,綜理纖密者,則李君之力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