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禹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禹貢

 

 

 

禹貢》是中國古代名著,屬於《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對其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此外還有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

《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其實卻是戰國後的作品。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現在早已為學界所否定 。

簡介

現在主流觀點認為,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根據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提出了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禹貢》全書1193字,以自然地理實體(山脈、河流等)為標誌,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即「九州」),並對每區(州)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全書分5部分:①九州。敘述上古時期洪水橫流,不辨區域,大禹治水以後則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並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況。②導山。分九州山脈為四列,敘述主要山脈的名稱,分布特點及治理情形,並說明導山的目的是為了治水。③導水。敘述9條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稱、源流、分布特徵,以及疏導的情形。④水功。總括九州水土經過治理以後,河川皆與四海相通,再無壅塞潰決之患。⑤五服。敘述在國力所及範圍,以京都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侯、綏、要、荒五服。從此,九州安定。

漢馬融說:「上古有虞氏之書,故曰尚書。」①唐孔穎達說:「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尚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官方史料集,保存了上古部落活動的歷史文件和政史論文,是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尚書》相傳由孔子所測定,實際上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禹貢》篇者,歷代學者一般設為貢賦之法。其說導源於是書「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漢孔安國就「任土作貢」釋作「禹制九州貢法」。後之學者注釋大致類此。本篇以浚川、治水為主,而貢賦僅占很小份量(在全文257個短句1193字中,直接間接說貢賦者不過57句299字,所占比重較小),所以不能看作貢賦的文獻。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現在早已為學界所否定 [2] 。上世紀30年代,顧頡剛提出了《禹貢》成書於戰國時期的觀點。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證據是:《禹貢》中提到一條河「菏」,菏指菏水,是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為與晉爭霸而開鑿的一條運河。即此一點就可以斷定《禹貢》作於公元前483年之後

《史記卷二·夏本紀第二》及《漢書·地理志》均收錄《禹貢》全文,其中《史記》所收與通行本略有差別,《漢書》所錄則與通行本一致。《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其實卻是戰國後的作品。 [1] 具體的證據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貢》中所記的不少地理狀況都是戰國時的現象,有的地名和水名甚至要到戰國後期才出現,如果真是大禹所作,他豈能未卜先知

《禹貢》所說的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當時的黃河上游和今大致相同,到今河南滎陽縣以下卻流向東北,入於渤海。這樣就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形成東西兩條河流,一為南流,一則流向東北。這東西兩河之間就是冀州。以現今的地理來說,冀州相當於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兗州是在濟、河之間。就兗州來說,黃河以北就是冀州,它是以黃河與冀州分界的。這裡所說的濟為濟水。這是一條久已埋塞的古河道。它是由今河南滎陽縣東北從黃河分出,流經今河南封丘、山東定陶、濟南等縣市,東北流入渤海的河流。這濟、河所維的兗州,相當於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禹貢》說:「海岱維青州」。這是說,青州是東至海而西至泰山。也就是現在山東的東部。徐州是在海岱和淮水之間,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揚州則在淮海之間,就是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按現今地理來說,是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禹貢》以荊及衡陽維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衡山在今湖南省。這是說,荊州包括今湖北、湖南兩省,由荊山之下直到衡山之南。豫州在荊河之間,主要是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梁州在華陽、黑水之間、這是說梁州是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黑水何在?自來都沒有恰當的解釋(黑水說法不一,此處應為漢水。)。《禹貢》梁州,曾說到「蔡蒙旅平」。

這是兩座山名:蔡山,據說在漢蜀郡青衣縣;蒙山在唐雅州嚴道縣。漢青衣縣在今四川名山縣北。唐嚴道縣今為四川雅安縣北。按照這樣說法,梁州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九州中還有一個雍州,雍州在西河、黑水之間。今陝西和山西兩省的黃河,當時稱為西河,則黑水當在雍州的西部。雍州西部的黑水不一定就是梁州南部的黑水,但確地也不易實指。雍州的山水有鳥鼠、三危,也有弱水、都野,皆在今甘肅省境內。雍州境內還有崑崙。據說,崑崙在漢的臨羌縣西,析支在漢河關縣西。漢臨羌縣在今青海省湟源縣東南。漢河夭縣在今青海省同仁縣。按照這些山水部落的分布,則雍州當在今陝西省的北部和中部,甘肅省的東部和青海省的東部。

述評

《禹貢》的體裁屬於地誌,是篇遲於《山經》,早於《漢書·地理志》,是先秦最富於科學性的地理記載。有人說:「禹貢一書,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此不無道理。它和《山經》有些地方相像,諸如題材也是托古於夏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其分區標準,打破當時邦國割據、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一統思想着眼(這自與先秦其它古籍如《春秋》、《左傳》、《國語》以及《詩經》、《國風》等,迥然不同),以名山大川為界等等。

不同的是,《禹貢》利用了戰國時期發達的地理學知識,超脫了《山經》極原始的地理概念,揚棄了神話成分而專就人類力所可及的平治水土方面來講;擺脫了《山經》確認四方為溝說,而已知惟東方是海,超過了《山經》東西南北中「五方」的極原始樸素的區劃,代之以實際得多的「九州」的區劃。因此,我們可以說,產生於春秋末戰國初的《山經》,是中國地理著作最古的開山之作;產生於戰國中期的《禹貢》,運用戰國時期迅速發展的地理學知識,則突破原始的幻想階段,以徵實為目的,尚實地考察,比《山經》又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也可以說,《山經》作者在中國地理學史上率先開了結集的一派,《禹貢》作者則「青出於蘭」開了徵實的一派。《禹貢》對後世地理學發展的影響,甚深且巨,以至清代學者李振裕說它「自禹治水,至今四千餘年,地理之書無數百家, 莫有越《禹貢》之範圍者。」

研究著作

宋代程大昌《禹貢論》、《禹王山川地理圖》,傅寅《禹貢說斷》,清代胡渭《禹貢錐指》,焦循《禹貢注釋》、馬俊良《禹貢注》、王綱振《禹貢逆志》、張能恭《禹貢訂傳》、黃翼登《禹貢注刪》、夏之芳《禹貢匯覽》、夏允彝《禹貢古今合注》,當代有辛樹幟《禹貢新解》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