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庭戲嬰圖》宋 蘇漢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庭戲嬰圖》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的畫幅重心位置畫一塊筍狀太湖石,它自平地拔起,高聳入雲,態勢簡直是要一拔沖天。石根草葉茂盛,從右側畫外伸展進來一叢大朵鮮花和小瓣秋菊,兩個孩童置身庭園一角,安心且無掛礙地全心投入遊戲中,兩人頭碰頭,投入程度幾乎要與遊戲合而為一。左側黑漆圓凳上有一個用棗子製成的棗磨兒,兩孩童正專注地撥弄著棗磨。右側另有一個同款圓凳旁滿是盛開的雛菊,上面堆著人馬轉輪、八寶紋紙格、玳瑁盤、小陀螺、紅色佛塔與雙碗缽,地面還丟著一對小鈸。 畫面中,姊姊身穿白色淺花紋的交領衫,衣領、袖口滾紅褐色邊,下著白色暗花紋褲;頭上梳著雙鬟,以青、紅色髮帶、玉釵、珍珠等飾品裝飾。弟弟則身穿紅色金紋對襟罩衫,白色印花褲;頭髮理得只剩額上一絡,這是當時常見的孩童髮式。畫家在兩人周圍留了較多的空白,目的是要將他們與背景隔開,引導觀畫者的注意力到主體上。成就了一片空靈的童稚天地。

畫中左上方,白芙蓉花枝頭處,有清朝皇帝乾隆的御筆詩:

 庭院秋聲落棗紅,拾來旋轉戲兒童。
     丹青詎止傳神詡,寓意原存相讓風。

[1]

畫家蘇漢臣生平

蘇漢臣(1094年-1172年),汴梁(今開封)人,一說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任畫院待詔,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復職,南宋孝宗隆興初年(1163)任承信郎。畫師法劉宗古、張萱、周防、杜霄、周文矩等。擅畫佛道、人物,其中尤以童嬰題材最為人所讚賞。與李嵩(1190年~1264年)為當時嬰孩畫的代表性人物。《寶繪錄》說: 「蘇漢臣作嬰兒,深得其狀貌,而更盡神情。」

《秋庭戲嬰圖》賞析

在秋天的一富家庭院裡,姊弟倆正圍著螺鈿漆墩,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遊戲。在他們不遠處的另一張螺鈿漆墩、草地上,還散置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精緻的玩具,可能剛才他們曾在花叢邊追打嬉鬧過。畫家力求揭示不同性別、年齡的兒童的心理特徵:急躁的小弟弟全神貫注,衣領滑下了肩,顯示出他頑皮、好動的外向性格;細心的姊姊耐心地照看著小弟弟,她性情沉靜溫和。兩個孩子玩得著了迷,似乎忘記了剛才發生的一切。

《秋庭戲嬰圖》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種推棗磨的遊戲。兄妹兩人無論從頭髮、眉目,衣飾,都精心刻畫,絲染兼備,而且變化極為豐富,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不僅畫出質料的柔軟細緻,更賦予衣服華麗的質感,這些細微的處理,使得子孩豐潤、柔軟、細緻的模樣,躍然於紙上。 [2]

《秋庭戲嬰圖》的庭院背景部分,筍狀的太湖石造型堅實挺拔,周圍簇擁著盛開的芙蓉花與雛菊。這樣的布局,不僅沖淡了太湖石的堅硬之氣,也點出了秋天的時令。整幅作品用墨、用色,紅白綠色分明,恬淡平和,過渡自然,人物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於奇險中求平衡,清新中寓高雅。採用工筆寫實手法,展現出了北宋宮廷院畫的特有風采。 [3]

傳世作品

《秋庭戲嬰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五瑞圖》

《擊樂圖》

《嬰戲圖》

《妝靚仕女圖》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雜技戲孩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貨郎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4]

收藏

《秋庭戲嬰圖》軸絹本設色,縱:197.5公分橫:108.7公分,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