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高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的戰爭文藝片。

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曆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夥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

影片於1988年10月10日在中國上映。

導演

張藝謀

主演

鞏俐,姜文,滕汝駿

編劇

莫言,陳劍雨,朱偉

劇情簡介

九兒19歲時,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開燒酒作坊的五十多歲的李大頭。

按鄉規,新娘子要被顛轎的方法折騰一番,但不管轎夫怎樣折騰,九兒始終不吭聲。九兒到了十八里坡後,與余占鰲發生了感情。不久,李大頭死了,眾夥計不想再幹了,九兒勸住了眾夥計,又撐起了燒酒作坊。土匪禿三炮劫走了九兒,羅漢大叔和夥計們湊錢又將九兒贖了回來。但余占鰲看到九兒頭髮凌亂,非常生氣,跑去找禿三炮,將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禿三炮用腦袋保證沒有動九兒,余占鰲才罷休。

余占鰲在剛釀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沒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九兒給它取名叫十八里紅。九兒的兒子9歲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沙口,燒殺搶掠。九兒搬出被日本鬼子殺害的羅漢大叔當年釀的十八里紅給夥計們喝,大家鬥志昂揚地去打鬼子。九兒挑着做好的飯菜去犒勞余占鰲他們,卻被鬼子軍車上的機槍給打死。憤怒的余占鰲和大夥抱着火罐、土雷沖向日本軍車。塵埃過後,余占鰲拉着兒子的手,掙扎地來到九兒的屍體旁。日食,九兒的兒子放聲唱起了童謠:"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

角色介紹

姜文飾演余占鰲

余占鰲是一個具有獨特個性和民族精神的人,他個性剛烈,性格中有一種粗野、狂暴,但又富有原始正義感和生命激情。他是百里聞名的轎夫,在高粱地里他與九兒"野合",他酒後沖酒槽撒尿,為報親仇怒殺日本鬼子,這都是余占鰲做的事情。


鞏俐飾演九兒

因為一匹騾子,九兒的父母要嫁她給一位擁有一座酒坊的麻風病人。九兒乘坐花轎出嫁時,在途中被一名強盜攔截。九兒的丈夫死後,九兒接管了酒坊。後來,日本軍隊入侵中國。九兒的老朋友被日本人殺害,於是九兒要向日本人復仇,她請她的工人來幫忙。為了不讓工人們餓肚子,九兒帶來中飯犒勞大家,結果被日本人殺害。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紅高粱》根據莫言同名中篇小說改編。張藝謀看了莫言的小說以後覺 着小說里的這片高粱地,小說里的這些男人女人,豪爽開朗,曠達豁然,隨心所欲地透出做人的自在和歡樂。在創作的時候,《紅高粱》無論是在精神氣質還是在電影形態上,都沒想學誰,就是想創造一種地地道道的民族氣質和民族風格。莫言小說里的高粱地是莊稼漢們種的,在電影裡則把它改成了神秘的野高粱地。《紅高粱》的編劇有三個人:陳劍雨、朱偉以及原著小說的作者莫言。1987年,莫言在高密的時候,張藝謀就把《紅高粱》的定稿拿給莫言看。莫言看完以後發現定稿跟原來的劇本完全不是一碼事了,張藝謀實際上作了大量的精簡 。

角色選擇

《紅高粱》劇組選擇演員的時候俐還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讀二年級。因為"我奶奶"這個角色很關鍵,劇組在 尋找演員的過程也比較費勁,找了好幾個人選,史可也是候選人之一。之後李彤給《紅高粱》劇組的副導演楊鳳良推薦了鞏俐。劇組分別給鞏俐和史可試了造型,發現感覺不太一樣,後來又拍了她們兩段小品,還是覺得鞏俐更合適。楊鳳良表示《紅高粱》劇組選演員實際上出發點特別簡單,沒有任何功利的想法,就是想找長得像的人物。選擇姜文也是如此,雖然姜文在演《紅高粱》之前已經演過謝晉導演的《芙蓉鎮》了,但是劇組導演有意不去看《芙蓉鎮》,如果看過他演的秦書田,或許就不會選他演《紅高粱》中"我爺爺"這個角色 。 [1]

影片評價

1987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而為人所稱道。 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爺爺"、羅漢大叔等一批中國普通老百姓群像,歌頌了他們敢生、敢死、敢愛,敢恨的民族精神,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思考。該片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國人豪邁爽快的一面,跟中國內地電影一貫的哀傷沉重的傳統風格大相徑庭。攝影師顧長衛在取景和色彩的運用上有出色表現,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國電影罕見的"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暢快淋離。

相比於《英雄》中分塊式的色彩劃分,《紅高粱》就顯得不那麼繁複。整部電影似乎只由黃色和紅色組成。在黃土高坡上,黃沙漫天,特別是顛轎這個段落,幾個轎夫連唱帶跳,帶起了滾滾塵土。身為西安人的張藝謀用潑墨式的表象風格向它們表達着熱愛之情,那些黃色的土地正是他所要朝拜的對象。而紅色則更加出彩,除了比人高的"紅"高粱,還有"我奶奶"的紅蓋頭、紅轎子、紅鞋子,窗上的紅窗花、碗裡的血紅的高粱酒、紅彤彤的爐火,還有最後日食時那徹底變成紅色的世界。這份鮮艷的色彩的出現,更能表達出陝北人的熱情與豪爽,呈現了中國農民向上的精神狀態。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