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廬經略》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1]


《草廬經略》是一部治軍用兵的古代兵書。撰者不詳,或題明黃之瑞(一作黃啟瑞)撰。約成書於明萬曆以後。今存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抄本,乾隆抄本、道光烏程汪氏傳錄曾勉士家藏抄本、光緒六年(1880)蓬萊宋氏排印本、《粵雅堂叢書初編》本《蓉城仙館叢書》本、《申報館叢書續集》本和 《叢書集成初編》本等。民國以後,國民黨第七戰區編纂委員會曾將該書易名為《中國兵學通論》,於1941年6月由新建出版社出版,還有台灣廣文1986年版。[1]


  該書共分12卷,卷中又分操練、精器械、習技藝、教部陣、軍刑、軍賞、將謀、將勇、料敵、遠略、糧餉 、地形、用眾、用寡、奇兵、正兵、客兵、主兵、虛實、立營、軍號、斥堠間諜、鄉導、救援、平蠻、御倭等子目152篇。每篇先由撰者發議論,然後引史料或古代兵書名言若干條作為論據。內容十分廣泛,排列略加分類,材料亦慎於選擇。

  《草廬經略》將軍隊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開篇即稱:「從古國家巨弊,莫巨乎平時武備廢弛。」針對明中期以後募兵之積習,作者主張選募丁壯以為選鋒,嚴加訓練。這顯然借鑑了戚繼光等選兵練兵之法。他認為 「所選者,或以武藝,或以強力,或以膽氣,或以雄貌。須用鄉野壯人,無取市井游滑。」訓練不僅僅是操演步陣,還必須「操其技藝,使之精熟,操其耳目,使之不驚;操其心志,使之不亂,操其膽氣,使之外不畏敵,內不愛身。」同樣,對將領的要求,也主要是看其能否帶好兵、練好兵。「善操之將,即善戰之將。三軍平素愛如父母,畏如神明,上下之情相通。兵將之法相習,故可與蹈湯火,可以赴深溪矣。」把軍隊建設視為一切軍事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這比單純崇尚謀略取勝,誇大計謀的作用,更具識見。

《草廬經略》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草廬經略》也沒有忽視戰略戰術在戰爭中的作用。書中總結、概括了不少作戰指導原則,認為「三軍之事,以多算勝少算,以有謀勝無謀。」在論述謀略方面,該書具體闡述了 《孫子》、《吳子》、《司馬法》、《六韜》等著名兵書的精闢論點。如解釋《孫子》「先勝而後求戰」時,指出 「言先得勝算也。」對於奇正之辯,該書概括孫子至李靖等各家說法之後分析說:「大抵善用兵之將,無不是正,無不是奇。諸家之說,奇正之常也。」正可生奇,奇歸於正,「奇正之用,其無窮用矣。」從而進一步闡釋了《孫子》所說的「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戰爭雖有規律可循,卻無固定的模式。書中還以大量的篇幅論述各種條件下的戰法。如何進行水戰、火攻、野戰、隘戰、夜戰、暑戰、雨戰、風戰等;如何疑敵、驕敵、懈敵、飢敵、待敵等;如何反擊、突擊、掩擊、夾擊等等,這些多半都是古代作戰的經驗總結。

  《草廬經略》也公開主張愚兵政策,鼓吹 「凡戰勝攻取之妙,可借三軍為之,不可使三軍知之。」「將軍之事靜以幽者,皆所以愚士卒之耳目而使之無畏敵也。或激之而使奮,或誘之而使趨……」這顯然帶有封建時代的治軍特點。由於該書作者旨在振興明朝武備,書中反映了不少當時兵制狀況,並提出了改進意見。如認為「神機之營,不必仍前秘其法,須令郡縣廣其傳。」後人評價 「其議論亦頗精審。」 (伍崇曜跋)

  該書在中國古代軍事學術史上有一定的地位。體例上也有獨到之處。有人將該書與茅元儀《武備志》相比,認為 「此書視元儀所著,詳略迥殊,而目以該博,亦詢無愧色。」(伍崇曜跋)它對研究軍事思想史、戰爭史、兵制史均有參考價值。[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