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貞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貞婦》

作品名稱: 《貞婦》

作品體裁: 詩

創作年代: 宋代

作者: 李呂

《貞婦》是宋代詩人李呂的作品之一。

詩詞原文

婉彼鄒氏女,其父嘗籍兵。 嫁作耕夫妻,婦道以勤稱。 厥夫惰農業,居肆寄郊坰。 薪爨不時給,貯粟未滿瓶。 行年三十餘,臉白兩鬢青。 誰家馬上郎,一見願目成。 留連不忍去,斜紅掛日鉦。 攜籃夫偶出,次第陳私情。 示以篋中金,持贈固不輕。 正色叱走之,郎馬不及乘。 未幾老狂生,補被問宿程。 百計稍與語,酌酒欲同傾。 窗前理殘麻,不顧空丁寧。 復出綺香囊,藉以五花繒。 擎來通鄭重,雖受心不平。 收之置敝篋,生意正經營。 託言姑少待,反把柴門扃。 長聲呼四鄰,悲切不忍聽。 逡巡夫亦歸,系縛訴縣庭。 縣官頗嫉惡,慰遣壯其能。 無幾三嘆息,恨今無肉刑。 吾聞秋胡妻,死有不朽名。 又聞昔羅敷,語直理甚明。 人生各有偶,勿用行兼併, 奈何世混濁,強暴相侵陵。 鄒本微賤人,姆傅初不經。 何況抱貧苦,宋身屹長城。 後世跡其事,足媲古烈貞。 誰秉董狐筆,大書播余馨。

作者簡介

李呂(1122—1198),字濱老,號澹軒,李純德之子。邵武軍光澤(今屬福建)人。生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卒於寧宗慶元四年,年七十七歲。端莊自重,記誦過人。年四十,即棄科舉。好治易,尤留意通鑑。教人循循善誘,常聚族百人,昕夕擊鼓,聚眾致禮享堂,不以寒暑廢。呂著有《澹軒集》十五卷,《國史經籍志》傳於世。 [1]

人物生平

李呂自幼隨從叔父李郁學。端莊自重,記誦過人。朱熹贊李呂「強學既有聞,又教諸子皆有法。」由於李呂比朱熹年長8歲,又出自李郁門下,所以朱熹對李呂也十分尊重。白鹿洞書院修復後,曾邀請李呂上廬山一同講學,李呂欣然從邀。1179年首次從本縣司前雲際關入贛東北轉赴,在七絕《雪中渡雲際嶺》中還留下了「凌空石磴三千丈,匝地瑤林百萬花。自有眼來方見此,直疑身已到仙家」的暢懷佳作。在廬山,李呂成了朱熹的講學摯友,廣探深究。 南宋時期的光澤,屬邵武軍所轄。邑小而僻,每逢春夏之交尤其是災荒之年,米貴而食艱,中下人家當產子者力不能舉或棄殺之,民怨時起。紹熙元年(1190)江蘇武進人士張訢出任光澤知縣,欲仿朱熹社倉之法建社倉,與年事已高回縣隱居的李呂「而謀焉」。紹熙四年(1193)二月朱熹為此撰《邵武軍光澤縣社倉記》,肯定「創立規模,提挈綱領,皆張侯之功;而其條畫精明,綜理纖密者,則李君之力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