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還李彀士雄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還李彀士雄卷》

作品名稱: 《還李彀士雄卷》

作品體裁: 詞

創作年代: 宋代

作者: 張舜民

《還李彀士雄卷》是宋代張舜民的作品之一。

詩詞原文

河汾之會,韓晉之津。 在昔王馬今何人,青衫木笏排風塵。 面如桃花髭如銀,長篇大字妙入神。 關輔後輩誰等倫,四方仕宦足邅迍。 歸老閿鄉玉澗濱,云為友兮山為鄰。 森森綠槊萬霜筠,汩汩清漣飛兩輪。 亭上何所見,荊山早暮來相親。 齋中何所有,新舊歌詩千百首。 細大搜羅萬象勞,放開日月東西走。 世上兒女徒紛紛,作者須教歸老手。 君不見古往今來富貴人,燦燦金章懸紫綬。 金珠初入寵方深,骨肉未消名已朽。 又不見李杜死來三百年,至今仰望如星斗。 一聯一句掛齒牙,便同金石垂長久。 乃知皇天造萬物,獨於吾輩偏加厚。 還翁詩卷翁細思,豈是生平都不偶。

作者簡介

張舜民,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芸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陝西彬縣)人。生卒年不詳。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密文字。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後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後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1]


張舜民隨高遵裕西征靈夏,無功而還,他作詩嘲諷有「靈州城下千株柳,總被官軍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台」(《西征途中二絕》)等句,因遭轉運判官李察劾奏,貶為監郴州酒稅。其後位漸通顯,而議論雄邁,氣不少衰。晁公武稱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於詩」。晚年作樂府百餘篇。自序中說:「年踰耳順,方敢言詩,百世之後,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麥》吸取民間樂府手法,描述四月麥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勞動場面,並揭露官賦剝削造成的不平等現象,具有較深的現實意義

張舜民的詞作與蘇軾風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誤為蘇詞。宋人周紫芝《書張舜民集後》說:"世所歌東坡南遷詞,'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二語,乃舜民過岳陽樓作"。張舜民生平愛畫,且題評精確。雖南遷羈旅中,所經各地也必搜訪題識,東南各處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載錄。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畫墁集》8卷,補遺1卷,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及《叢書集成》本。詞存四首。以《賣花聲》為最傑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