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還自會稽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賀

作品名稱: 《還自會稽歌》

創作年代: 中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李賀

《還自會稽歌》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詩。

此詩借寫南朝梁代庾肩吾的前事,借古嘆今,為那些曾任東宮官而後遭貶斥的人抒發自己內心的悲嘆。全詩寓今托古,比物征事,體現了李賀詩詭異獨特的風貌。

作品原文

庾肩吾於梁時1,嘗作宮體謠引2,以應和皇子3。及國勢淪敗4,肩吾先潛難會稽,後始還家。仆意其必有遺文,今無得焉,故作還自會稽歌以補其悲。

野粉椒壁黃5,濕螢滿梁殿6。

台城應教人7,秋衾夢銅輦8。

吳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9。

脈脈辭金魚10,羈臣守迍賤11。[1]

注釋譯文

庾肩吾:字子慎,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屬湖北)。善詩,辭采甚美。蕭綱當太子時,任東宮通事舍人。綱即位,任度支尚書。侯景叛亂,庾肩吾逃往會稽,後又轉道回家,事見《梁書》、《南史》之《庾肩吾傳》。 宮體謠引:詩篇名,今不傳。宮體,梁蕭綱喜作艷詩,以宮中女子為題材,大家仿效之,漸成風氣,時稱「宮體」。 應和皇子:奉命與皇子唱和詩歌。皇子,指蕭綱,他未被立太子之前,封為晉安王。 國勢:宋刊本、蒙古本、元本、《全唐詩》作「國世」。國勢淪敗:這裡指侯景叛亂,梁朝都城陷落等事件。 椒壁:古代皇后居住的宮殿,常用椒和泥塗在壁上,溫和芳香。 濕螢:螢生於潮濕的地方,故名。 台城:即朝廷所在地禁城。洪邁《容齋隨筆》:「晉宋間,謂朝廷禁省為台,故稱禁城為台城。」梁朝台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應教:臣子與諸位王子唱和詩作,稱為「應教」。 銅輦:太子坐車。 「身與」句:暗用《世說新語·言語》顧悅語,簡文帝問顧悅為何頭髮早白,顧說:「蒲柳之質,望秋而落。」 金魚:宮門上魚形鎖鑰。 羈臣:放逐到外地的官員。迍賤:政治上遇到困厄危難,處於賤辱的地位。迍,通「屯」。劉禹錫《子劉子自傳》:「重屯累厄,數之奇兮。」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

。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七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他被後人稱為「詩鬼」。其詩被稱為「鬼仙之詞」。有《昌谷集》[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