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羅正之年兄出使二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羅正之年兄出使二浙》

作品名稱: 《送羅正之年兄出使二浙》

作品體裁: 詞

創作年代: 宋代

作者: 張舜民

《送羅正之年兄出使二浙》是宋代張舜民的作品之一。

詩詞原文

玉麈助清談,金貂飾高位。 二物已殺身,無剝生民利。 君為使者官,猶作農夫事。 隨軒載畚插,一心惟度地。 惟梁及齊岱,潢汙變滯穗。 玉食反無魚,黃牛如象貴。 凡人畏辛苦,君處乃樂易。 富哉太伯墟,吳越之委積。 二年苦昏墊,灶臼成蛙肆。 一日死百人,官司但熟視。 不獲乃命君,物議已為遲。 君其尚勉旃,副彼朝廷意。 若為濬涇洪,可得露城市。 誅其姑息人,戢彼因循吏。 死者不可招,存者如何置。 赴海與壑鄰,實系君之智。 君家本天台,立身頗勤勩。 一生在州縣,晚歲稱憲使。 南人重衣錦,今爾實自致。 弭節拜墳墓,椎牛設鄉遂。 翁媼上籬觀,揮零復嗟喟。 咸曰羅家兒,今日乃如是。 伊予出西北,仕路每相值。 交代又同年,莫予論事契。 嗜好無不同,出處亦有類。 天台與四明,一生游夢寐。 淡盪秋風中,都門把歸袂。 行與興公游,閒過賀老醉。 二客儻有言,因風幸相寄。

作者簡介

張舜民,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芸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陝西彬縣)人。生卒年不詳。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密文字。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後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後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1]


張舜民隨高遵裕西征靈夏,無功而還,他作詩嘲諷有「靈州城下千株柳,總被官軍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台」(《西征途中二絕》)等句,因遭轉運判官李察劾奏,貶為監郴州酒稅。其後位漸通顯,而議論雄邁,氣不少衰。晁公武稱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於詩」。晚年作樂府百餘篇。自序中說:「年踰耳順,方敢言詩,百世之後,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麥》吸取民間樂府手法,描述四月麥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勞動場面,並揭露官賦剝削造成的不平等現象,具有較深的現實意義

張舜民的詞作與蘇軾風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誤為蘇詞。宋人周紫芝《書張舜民集後》說:"世所歌東坡南遷詞,'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二語,乃舜民過岳陽樓作"。張舜民生平愛畫,且題評精確。雖南遷羈旅中,所經各地也必搜訪題識,東南各處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載錄。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畫墁集》8卷,補遺1卷,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及《叢書集成》本。詞存四首。以《賣花聲》為最傑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