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閬苑女仙圖》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閬苑女仙圖》

來自網絡的圖片

《閬苑女仙圖》賞析《閬苑女仙圖》是五代十國阮郜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900餘件故宮文物之一。這是一幅以西王母侍女萼綠與董雙成的神仙故事為題材的畫卷。該畫卷是阮郜唯一的傳世作品。[1]

畫作內容:

閬苑女仙圖》描繪的是在仙山閬苑中,一群女仙來往行坐,似將在樹下舉行盛會,右上角有一女仙凌空飛渡而來,後面跟有侍女執扇捧印相隨;右下角一女仙徒步徐徐而行,後有二女童抱琴侍於左右;左上角一女仙乘鶴飄然而下,又一女仙跨神龍呼風喚雨而至;左下角二女仙手捧食盤踏浪而歸。在蒼松翠竹中心是一片開闊的平地,先到的一群女仙一邊嬉戲休整,一邊等待其他未到的女仙,其中幾位地位顯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之下圍坐在一起。

最中間二仙女頭戴珠花配飾,高盤髮髻,身着曳地長裙,服飾艷麗,雍容華貴,面露笑容。二女仙雙目對視,好像在談笑什麼,後有二仙童手執物品,靜侍而立。左邊一女仙同樣裝飾,手拿樂器置於腿上,美妙樂聲款款而起,引得對面神鳥欲翩翩起舞,觀者似乎能感受有絲絲音樂直入耳跡,餘音繞樑不斷,後亦有二仙童靜立侍奉。稍右方有一女仙展卷凝視,專心於書籍故事之中,面容閒適安詳,一女站於後。在一松樹下有四個女仙侍者在布置歡宴場所,一個在石桌上攤開包裹器皿的包袱,一個端着一種特殊物品(似盛有甘露的荷花)站在桌邊等待,松樹左邊有兩個侍者,一個捧香,另一個則在爐中添香,甚是忙碌。

《閬苑女仙圖》雖然是表現神仙題材,但畫家仍加入了現實觀念。以地面的群仙為例,這十幾個仙女當中,四個顯赫地位者的形象明顯大於其他仙女,而且其他人是站姿,她們則是坐姿。這很自然使人想起到歷代帝王帝後像中,皇帝、帝後與身旁侍從在尺寸比例上的強烈對比。此外,仙女們的讀書、彈琴、談笑,也都近乎宮廷婦女生活的繪畫表現,可見畫家已將尊卑貴賤的現世觀念移植於神仙題材。因此,《閬苑女仙圖》卷雖然表現的是仙界女子,實則是阮郜以宮廷嬪妃的現實生活作為參照,再加上畫家對仙女騰雲駕霧、凌波微步的人為想象,從而構築起以貴族婦女現實生活為藍本並結合神話主題的創作思路。

縱觀全卷背景大致分為:仙島礁岸、群仙聚會和浩渺大海三個部分。圖中蒼松翠竹間,一群女仙休閒的情景,其中三個地位顯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下坐在一起,或執卷欲書,或展卷凝視,或撥弄三弦。四周有乘鸞女仙、乘龍女仙、駕雲女仙,還有在海面上凌波漫步,緩緩而來的女仙,與地上群仙互為呼應。整幅畫面雖然人物眾多,景象不同,但是主次分明,中部場景為主景,上下左右的景象為從景。

《閬苑女仙圖》在筆墨技法上有其獨特之處,畫家身處唐宋之間的人物畫轉型期,筆下的人物組織趨向繁密,畫中女仙體態纖弱,衣紋勾描細密圓軟,一反唐周昉時代侍女之豐肥與衣紋線條之方硬。樹枝多畫成蟹爪狀,畫法略似李成。坡石以墨線勾,染青綠色。水紋繁複,刻畫極為生動,有唐人遺風。

《閬苑女仙圖》中,無數鐵線的整齊排列,形成了一個堅實、緊密的水面,讓觀者能覺察到這個水面是無法輕易擾亂或穿透的,更是非人間所有。因此,瑤池翠水呈現出濃稠深沉、黑不可透的視覺效果,使觀者產生如臨深淵的視覺感受。另外,阮郜將浪花衝擊礁岸動態效果以及水波翻滾、扭曲、膠結的情態表達得準確而又生動。從水法的運用上看,畫家將鐵線描由平行式轉為發散式,結合留白和有具象形的浪花,將水波噴薄、翻卷的神態攝入畫面。不難看出,阮郜對流水物理性質表現的深度進行了拓展,他對自然的水進行了更加深入地觀察,由此,產生了對瑤池翠水特殊質地表現的獨特手法。不僅如此,畫家有意識地運用線條的鬆緊對比區分出浪花與水流,讓二者在畫面,充滿動感。這樣,阮郜筆下水的運動特徵極其明顯。

《閬苑女仙圖》的雲霧以留白結合渲淡的方式表現。阮郜筆下的雲形象輕盈、空靈,富有微妙的變化,塑造出閬風苑雲霧瀰漫、虛幻迷濛的環境。這裡留白結合渲淡的雲法極其適合烘托仙源神秘而美好的氛圍,成為《閬苑女仙圖》渲染仙境氣氛的重要元素。[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