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韻鏡》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no_w&gsm=9&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韻鏡]


《韻鏡》是中國古代韻圖。作者無考。大約成書於五代。版本有清《古逸叢書》覆宋永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重印; 李新魁的 《韻鏡校證》,中華書局1982年影印出版; 日本影印寬永十八年(1644)刻本。[1]


  《韻鏡》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等韻圖,曾於宋淳祐年間 (1250左右) 傳入日本,國內漸次失傳; 清末黎庶昌出使東瀛,獲覆宋永祿本,收入《古逸叢書》,《韻鏡》 遂重返故國。

  關於此書的本名,張麟之紹興三十一年(1161)識語稱為「指微韻鏡」,並謂: 「 『微』字避聖祖上一字。」宋聖祖名 「玄朗」,則此書本名當是「指玄韻鏡」。金韓道升《五音集韻 ·序》雲:「先叔者諱孝彥,字允中,況於篇韻之中最為得意: 註疏 《指玄》之論,撰集 《澄鑒》之圖……。」又 《四聲篇海 ·序》雲: 「復至明昌丙辰,有真定校將元注 《指玄》,韓公孝彥字允中,著其古法。」這裡所說的 《指玄》,或即 《指玄韻鏡》

  關於此書的著述年代,張麟之嘉泰三年 (1201)《韻鏡序作》雲:「往昔相傳,類曰洪韻,釋子之所撰也。有沙門神珙,號知音韻,嘗著《初韻圖》,載《玉篇》卷末。竊意是書作於此僧,世俗訛呼 『珙』 為 『洪』 爾。」張氏把《韻鏡》作者歸之神珙,尚缺乏堅證。今據此書「玄」、「敬」、「弘」、「匡」均缺末筆,而 「恆、佶、桓」等字不缺筆,則此書顯然避宋聖祖、翼祖、宣祖、太祖之諱,故此書必著述或刊印於宋太祖、宋太宗時(960—997)。同時張麟之又雲: 「舊以翼祖諱敬,故為『韻鑒』,今遷祧廟,復從本名。」翼祖為宋太祖追封其祖之尊號,如《韻鏡》作於宋人,則宜開始命名即避諱,何來 「復從本名」?據此又可確認 《韻鏡》之著述必在宋前,約在五代,但不可能在唐末。因為直到唐末和尚守溫之時,三十六字母尚未出現,敦煌守溫韻學殘卷僅載三十字母,其聲母分類也不很正確,而在《韻鏡》中則已經使用三十六字母,而且聲母之分類也已十分準確了。

《韻鏡》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韻鏡》全書分43轉,亦即43圖。每圖註明內外轉和開合口。所謂內轉,是指沒有獨立二等韻的韻攝;所謂外轉,是指有獨立二等韻的韻攝。例如第1轉東韻、第2轉冬韻和鍾韻,屬於通攝,其中無獨立二等韻,故為內轉;第25轉蕭、霄 爻、豪韻,第26轉霄韻,都屬於效攝,其中爻韻為獨立二等韻,故第25轉和第26轉均為外轉。這樣看來,《韻鏡》一書雖然沒有「攝」的名稱,卻有「攝」的實際。它的分攝,就是中古十六攝。所謂開口,是指沒有u介音、主元音也不是圓唇元音的韻; 所謂合口,是指有u介音或主元音是圓唇元音的韻。例如第6轉脂韻沒有u介音,主元音也不是圓唇元音,故為開口;第7轉脂韻有u介音,故為合口; 第二轉冬韻和鍾韻雖無u介音,但主元音為圓唇元音o,故仍為合口 (今本作「開合」,誤)。

  《韻鏡》每圖的體例是:1.通欄標註聲母,聲母依發音部位分成唇、舌、牙、齒、喉、舌齒、齒舌七音,七音之中又以發音方法分為清、次清、濁、清濁,依次代表三十六字母的幫、滂、並、明、端、透、定、泥……。值得注意的是,三十六字母只列成23行,其中幫、滂、並、明與非、敷、奉、微,端、透、定、泥與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與照、穿、床、審、禪都分別合併在同一行中,而以等的差別來加以區分。這就是張麟之《韻鏡序作》所謂「舊體以一紙列二十三字母為行,以緯行於上,其下間附一十三字母,盡於三十六,一目無遺」之意。2. 在聲母之下,以平、上、去、入四聲分4大欄,每欄又以四等分4橫格,依次代表一等、二等、三等、四等。3. 圖的最右一行標註內外轉、圖次和開合口。有時附「去聲寄此」字樣,表示此處不列入聲,而列去聲,如第9轉廢韻置於入聲欄中。4.圖的最左一行標註206韻韻目,每個韻目依其所代表的韻的聲調和等別,列於該聲調的欄和該等的格子旁。此時的韻目實際上代表了韻母,而不代表韻部。5. 以聲為經,以韻為緯,在經緯相交處列字,不同的經緯相交處表示不同的讀音。

  《韻鏡》共收3695字,由於韻圖是古代的一種聲韻配合表,因此韻圖的列字數就是語音系統中的音節數。不過此書有一些字是重出的,如「郁」既在第1轉屋韻三等,又在第2轉燭韻三等,這樣的例子有80個左右,因此《韻鏡》所表現的語音系統的實際音節數並沒有3695之多。

  《韻鏡》所列的韻部為206,恰與 《廣韻》韻部數相同,只是其韻目用字略有不同,如 《廣韻》的 「餚、號、映、怗」,《韻鏡》作 「爻、號、敬、帖」。同時在韻部的排列次序上,《韻鏡》與 《廣韻》也有不同,其最大特點是把蒸、登兩韻置於最後,而這正是隋唐時代韻書的重要特徵。

《韻鏡》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此書所標註的內外轉和開合口,有一些顯然有誤。如第29轉收麻韻二等,這是獨立二等韻,當屬外轉,誤為內轉。又如第25轉蕭、霄、爻、豪韻為開口,是,第26轉霄韻為合口,誤,因為這兩轉的霄韻只有重紐之別,而無開合口之別。但也有一些現象目前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如第2、3、4、12轉注為 「開合」,這顯然不符合韻圖開合分圖的體例,但這種「開合」又不象是傳抄之誤,這4轉的「開合」究竟為何人所加,是何意思,尚待研究。

  《韻鏡》在語言學上的最大價值,在於它反映了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尤為可貴的是,此書的語音系統跟《廣韻》的語音系統大部相符。例如三十六字母的照、穿、床、審、禪5母,在 《廣韻》中實分為兩類,一是莊、初、崇、生4母,一是章、昌、船、書、禪5母;而在《韻鏡》中,凡莊系聲母的字都列在齒音二等的格子中,後人稱為照二,凡章系聲母的字都列在齒音三等的格子中,後人稱為照三,兩類聲母涇渭分明,十分清楚。由此可見,在中古音和 《廣韻》音系的研究中,《韻鏡》實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材料。

  本書卷首,除了張麟之的識語和「序」之外,又有一個三十六字母圖的凡例數條。這些也是張氏所作。張氏所以要作三十六字母圖,乃是因為《韻鏡》各圖中不列三十六字母名稱,一般讀者難以看懂。張氏的幾條凡例,則是關於 《韻鏡》的解釋和門法。其所謂 「歸字例」,是敘述根據反切檢求字音的方法,包括通例、變例、特例、變調例和難字例;所謂 「橫呼韻」,是敘述同一韻母跟不同聲母輪流相拼,連續橫呼,以正確選音讀字之法;所謂「上聲去音字」,是張氏不知古今聲調有別,濁上變去的道理而發生的誤解; 所謂 「五音清濁」,是指清聲母和濁聲母的排列次序;所謂「四聲定位」,是敘述平、上、去、入四聲之間的相承關係;所謂 「列圍」,則是敘述有聲無字和無聲無字的空格法。[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