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個太監和春秋霸主的斷袖之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耳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一個太監和春秋霸主的斷袖之仇二十二年,獻公怒二子不辭而去,果有謀矣,乃使兵伐蒲。蒲人之宦者勃鞮命重耳促自殺。重耳逾垣,宦者追斬其衣袪。重耳遂奔翟。——《史記·晉世家》[1]

譯文:晉獻公二十二年(前656年),晉獻公對兩位公子不辭而別十分不滿,認為他們果真有陰謀,就派軍隊討伐蒲城。蒲城有個叫勃鞮的宦者讓重耳趕快自殺。重耳爬牆逃走,勃鞮追趕,割下重耳的衣袖。重耳得以逃跑,到了翟。

一個太監,接連兩次,奉命追殺一個流亡王子,最危險的時候,幾乎已經抓住了流亡王子,但最終只留下一隻袖子;

許多年後,當流亡王子成為一國之君時,這個太監居然還敢去求見,居然還憑着一番狡辯,讓過去的王子、現在的君主寬宏大量饒恕了他;

這個太監投桃報李,提供給君主一個有關叛亂的情報,一個皆大歡喜的雙贏結局。

這個君主名叫姬重耳,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這個太監的名字比較麻煩,《史記》說他叫勃鞮(dī),《左傳》說他叫寺人披。

最後說明一下,標題里說的是「斷袖之仇」,不是「斷袖之癖」,後一個故事要在600年後才發生。看錯的請自動面壁三分鐘,呵呵!

「驪姬之亂」在晉國的歷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當時的晉獻公沉迷美色,害得太子申生自殺,兩個挺有出息的兒子重耳和夷吾流亡國外。

兩位王子流亡四年之後,其中一位夷吾重回故地,奪位成功,是為晉惠公。

又過了十四年,晉惠公姬夷吾去世,他的兒子姬圉繼位,是為晉懷公。

一年之後,在外流亡達十九年之久的姬重耳捲土重來,奪權成功,是為晉文公。

這一年,重耳已經61歲了。

斷袖之仇」就是發生在重耳流亡的歲月里。

當時,重耳踏上逃亡之路,落腳地是一個名叫蒲城的地方,其實已經從山西逃到了陝西,屬於「跨省流竄」。

重耳的老爸晉獻公覺得兩個兒子不辭而別肯定是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於是派了一個太監去刺殺重耳。

這個名叫勃鞮的太監接到的命令是:48小時內幹掉重耳。

兢兢業業的太監只用了24小時就站在了重耳的面前,重耳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反抗之後翻牆逃走,勃鞮追上去就是一刀,但只砍下重耳的一隻袖子。

勃鞮應該沒有放水,只是重耳命大罷了。

重耳逃到了親生母親的娘家——翟國

在翟國一待就是好幾年,當晉國大臣們擁立重耳的弟弟姬夷吾繼位之後,夷吾對自己的哥哥戒心十足,又委派勃鞮前往翟國刺殺重耳,以除後患。

勃鞮接到的命令是:72小時內幹掉重耳。

敬業的太監又提前了24小時,只用了兩天就趕到了翟國。不過,這個不怎麼專業的殺手再次失敗,重耳再次逃出生天。

此後,重耳開始了周遊列國,尋求政治幫助的旅程。

十多年後,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搶走了侄子晉懷公屁股下的王位,終成正果。

但是,當時晉國的政局可以說是表面平靜,暗流涌動。

就在這當口,當年那個刺客太監居然找上門來了。

重耳那個氣啊!我事多,忙不過來,還沒來得及找你算賬,你自己就送上門了?要見我?見我找死啊?我大人不記小人過,沒空搭理你,你有多遠滾多遠!

勃鞮不急不惱、胸有成竹、氣定神閒說出一番話,正是這番話改變了晉文公的命運。

這番話第一段是這樣的——「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無蒲、狄乎!」

大致內容就是——你現在坐上君王的位置,應該感悟不少吧?要還是稀里糊塗,那出事就是分分鐘的事。我當年那都是奉命行事,盡心盡責而已,我管你是誰?

這番話第二段是這樣的——「齊桓公置射鈎,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

大致內容就是——當年,齊桓公重用先前企圖射殺他的管仲,成就霸業,你該怎麼做還用我教你嗎?

有狡辯的意思,卻又軟中帶硬,有服軟的意圖,卻又擲地有聲。

話說到這裡,重耳就算是不想見,也只能見了。

這一見,讓重耳得悉一個驚天秘密,或許,這也是勃鞮敢於來見重耳的底氣吧。

這個秘密就是:有人要謀殺重耳。

根據勃鞮掌握的情報,郤芮和呂甥兩個大臣將會在晉文公的王宮縱火謀殺晉文公。

三天之後,大火如期燃起,但沒燒到重耳一根寒毛,在重耳的秘密布置之下,郤芮、呂甥被殺,一場叛亂煙消雲散。

如果不是見了勃鞮,後果會怎樣,還真難說。

斷袖之仇就這麼揭了過去,還附送重要情報一則。

能當上春秋霸主的重耳,果然是大胸懷。

大胸懷還有下文。

郤芮被殺,他的兒子郤缺的政治前途也受到了影響。

但是,重耳把郤缺從一個罪臣之子、一個農夫提撥成官員,郤缺也不負所望,為晉國幾代君主服務,成為一代名臣,是晉國歷史上少有的穩健的政治家。

這個郤缺,就是有名的郤成子,也算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

郤缺認為,霸主之德即威與惠。諸侯國不服從霸主,必須武力討伐,示之以威,平時則要對各諸侯國「示德」。

這個政治觀點和後來法家的「刑賞二柄」、秦朝的「恩威並施」,其實是一樣的內涵。

勃鞮也好,寺人披也罷,毫無疑問是個會說話的人,不是一個吃瓜群眾。

會說話的人很難得。

但是,會聽話的人更難得。

這也許就是老天讓人只長了一張嘴,卻長了兩隻耳朵的初衷。

這也許就是勃鞮只是一個太監,而重耳是一代霸主的原因吧。[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