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個數學家的嘆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數學教育,不僅困擾孩子,也是很多成年人的噩夢。

如何才能擺脫當下「刷題」「背公式」的教學桎梏,讓孩子真正愛上數學?又如何讓成年人意識到數學並不是只代表恐懼,而是神奇而美妙的藝術?

作者認為,就像繪畫、音樂和詩歌一樣,數學是一門藝術,我們的靈感需要被激發;數學又與遊戲一樣,要基於好奇心去探索。在本書中,作者既替孩子所接受的數學教育感到憤懣,也替數學本身感到惋惜,因此而呼籲教育者反思和嘗試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帶領孩子能夠真正走進數學的世界,領略數學之美。

作者簡介

保羅·洛克哈特(Paul Lockhart)

一位傑出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數學家。大概14歲時,他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他特別指出,不是由於學校的數學課程)。為專心研究數學,他從大學退學,靠編程和當小學老師為生。199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洛克哈特先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數學科學研究中心(MSRI)和布朗大學任職。2000年加入紐約的獨立學校聖安學校,教導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數學課至今。

原文摘錄

Mathematics is fundamentally an act of communication, and I want to know if my idea got through. (If tears aren』t streaming down your face, maybe you should read it again.) 辛普利丘:但是數學教育的目的之一,不就是在幫助 學生以更精確及更有邏輯的方式思考,並 開發他們的「量化推理技巧」嗎?那些定 義和公式,不是都能讓我們學生的心智更 犀利嗎? 薩爾維阿蒂:不是的。如果目前的制度有任何效果的話, 正好是使心智變遲鈍的反效果。任何一種 心智敏銳,都是來自於自己解決問題,而 不是被告知如何解決 辛普利丘:但是那些有興趣走科學或工程路線的學生 呢?他們不是需要傳統課程提供的訓練 嗎?這不正是我們在學校里教授數學的目 的嗎? 薩爾維阿蒂:有多少修習文學課的學生日後成為作家的? 那不是我們教文學的目的,也不是學生修習文學的目的。我們教授文學是為了啟發每個人,不是只練未來的專業人士。無論如何,科學家或工程師最有價值的技術是能夠有創意地思考和立地思考。大家最不需要的就是被訓練。

書評

最近讀到一本好書《一個數學家的嘆息》。作者保羅·洛克哈特曾經是大學數學教授,從2000年起,他自願開始教授K12(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數學課,發現數學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為此他寫了這本結構簡單、論述清晰的小書。

這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一破一立。上篇有五個小節:數學與文化、學校里的數學、數學課程、中學幾何:邪惡的工具、「標準」數學課程。例證俱全的從五個方面批判學校里的數學教育。尤其是關於幾何的一節,大幅減少了我對數學的心理陰影面積。而每一節的最後,洛克哈特模仿伽利略《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以辛普里西奧和薩爾維亞蒂的問答方式,對學校教育擁護者可能的質疑一一做出回應,非常精彩。

在我看來,這本書既具備專業的數學眼光,也有基本的教育常識。這是我讀過的關於數學教育的書籍里最好的一本。

我小時候很喜歡數學,常常體驗到解題的愉悅。我上過奧數班,最初的時候還是很喜歡的,因為更加豐富的題目對我的頭腦是很好的訓練。但從初中開始就感覺數學的樂趣越來越少,條條框框越來越多。雖然初中時候也拿過全國數學奧賽的一等獎,但恐怕興趣也在一點一點的消磨。高中數學對我來說,主要的功能已經不再是訓練,而是催眠。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常常聲稱被一個糟糕的老師毀了他們對一個學科的興趣。這種情況大量出現在物理、化學、生物這些「理科」領域,而數學首當其衝。

最近一段時間,更是耳聞目睹了越來越多的家長面對糟糕數學老師的束手無策。

過去,我常常覺得問題出在這些老師方法不得當,比如無腦的題海戰術,或是做錯抄10遍這類明顯智力有限的教學方法。這些老師某種程度上也屬無辜,他們自己接受被動教育長大,

也不排除某些老師就是心理變態,以語言暴力和作業虐待來殘酷鎮壓孩子們的創造力。然而,每個心理變態都有苦衷。據我觀察,他們最大的苦衷,就是自己根本就不喜歡數學。

他們教的數學,就像是《功夫足球》里趙薇扮演的那個饅頭小妹,邊哭邊和面做出來的饅頭。

現在的數學教育有什麼問題?真正的數學教育應該怎麼做?這本小書都做了解答,值得每一個關心教育、關心數學的孩子、家長、老師、校長和教育研究者閱讀。而此書尚無大陸版,目前豆瓣上標記「讀過」的人僅僅5個,希望有眼光的出版社儘快引進此書,讓更多人受益。

閱讀此書的多數時候,我都感覺與作者心靈相通。不過,很多地方,他的論述也讓我很有啟發。談不上醍醐灌頂、振聾發聵,但是也是對基本常識從另一角度來的創造性表達。

過去,我一直都覺得基礎數學教育里有兩種缺失,缺失了數學的魅力,以及數學的實用性。而這本書對我最大的一點啟發,就是他認為數學的實用性根本就不重要,數學是藝術,是一場探索,是跟自己的對話,就是玩,就是遊戲,是無害並且愉悅的活動。作者「不是在抱怨我們數學課堂上出現的事實與公式,而是抱怨我們的數學課里沒數學。」

我改編作者寫在本書最後的建議作為這篇小文的結束:

「如果你是學生,你可以真正去做數學來逃離無聊和厭煩。

如果你是老師,你的教學應該是從你自己在叢林中的體驗很自然地湧出來,而不是出自那些在緊閉窗戶車廂里的假遊客觀點。如果你和你的學科沒有親身的關係,如果它不能感動你,讓你起雞皮疙瘩,那你必須找其他的工作做。對這一點誠實是很重要的,否則我想我們這些老師會在無意間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傷害。

如果你不是學生,也不是老師,僅僅是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和其他人一樣在尋找愛和意義的人,我希望我有盡力做到讓你窺得美妙與純粹,一個無害且愉悅的活動。數百年來,它帶給許多人無法形容的欣喜。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