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個燃儘自我的病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豆瓣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當你燃盡生活熱情的時候,正是該去追隨內心熱愛的時候。*

諾獎得主的精神偶像和導師,講述現代人的常見病症:喪、躺平、燃儘自我、自我厭惡、厭世、內耗、倦怠、麻木……

🔥馬爾克斯的文學偶像格雷厄姆·格林

🔥21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傳奇大師格雷厄姆·格林

🔥格雷厄姆·格林 一生雖未獲獎,卻被一眾諾獎得主視為精神偶像和導師:馬爾克斯、福克納、奈保爾、庫切、威廉·戈爾丁、馬里奧·略薩等

🔥格林先生,我是您的忠實讀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文學翻譯家傅惟慈摯愛的格林小說

🔥直擊「喪」「躺平」的本質,帶你找尋真實自我與內心熱愛。

🔥「痛苦是一種只要你需要,隨時就可以提供給你的東西。」

🔥著名文學翻譯家傅惟慈經典譯本,全新精裝上市

故事簡介

建築師奎里得了一種疾病——一種燃盡了生活熱情的病。

他肢體健康健全,精神殘缺不全;一邊疲憊地活着,一邊無助地尋找出路。

他拋下城市的浮華與喧囂,將自我放逐到非洲密林之中。

面對破敗和貧窮,他久違地感受到幸福與富足。

他以為自己即將痊癒,卻沒想到一切只是風暴來臨前的先兆。

本書講述的,不是一個遙遠大陸的虛構故事,而是你我身邊的真實日常。

我們都或多或少像主人公這樣,歇斯底里地燃儘自我,然後不可抑制地陷入虛空。

媒體名人評論

💬雖然他們把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了我,但也是間接授給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讀過格林的書,我不可能寫出任何東西。——加西亞 •馬爾克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格雷厄姆•格林自成經典,他將作為20世紀人類意識和焦慮的傳奇記錄者不斷被人閱讀和提起。——威廉•戈爾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格雷厄姆·格林一直被視作政治作家,他對全球事件的發展抱有極大的興趣。現在,他的焦慮更是無處不在,一直致力於記錄這個世界。——V.S.奈保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世紀裡,沒有一位嚴肅的作家比格雷厄姆•格林更徹底地攻占和塑造了大眾的想象力。——《時代》周刊

💬格雷厄姆·格林教我們理解我們之間的社會和經濟障礙。他教我們用新的眼光看待彼此。我認為他的影響力永遠不會消失。——《獨立報

💬直到他去世,格林一直是20世紀最偉大的英語作家。在任何語言裡,他都是最細膩的作家。——約翰·歐文(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者)

💬格林擁有智慧、優雅、個性和故事,以及一種卓越而普世的同情心,這讓他永遠在世界文學中享有一席之地。——約翰·勒卡雷(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

💬未授予格林文學獎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錯誤。——諾貝爾獎評委拉斯·福塞爾

💬他的名字會為我們的獲獎名單增光添彩。——諾貝爾獎評委安德斯·奧斯特林

💬如果要在世界範圍內推舉一位非常會寫,也寫得很好,作品既深刻,又好看,可以欣賞,還可以消遣的作家,我大概首選格雷厄姆·格林。——止庵(作家)

💬格雷厄姆-格林,無疑是二十世紀裡最獨特的天賦異秉且創作力驚人的大作家。——趙松(作家、文學評論人)


作者簡介

[英]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21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傳奇大師。67年寫作生涯,創作超過25部小說,被稱為20世紀文學大師。1950年,初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1976年,獲美國懸疑作家協會大師獎;1981年,獲耶路撒冷文學獎;1986年,由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功績勳章。

格林一生遊歷於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東等戰亂之地,還曾任職於英國軍情六處,從事間諜工作,並以此為背景創作小說。他關注人類靈魂深處的掙扎與救贖、內心的道德和精神鬥爭,被譽為20世紀人類意識和焦慮的卓越記錄者。

《一個燃儘自我的病人》是格林著名的嚴肅小說代表作之一,寫作靈感源于格林腦中的一個場景:一個人「突然到來了」。本書將故事背景置於剛果一個偏遠破敗的麻風病院,通過一個尋求自我救贖的主人公.深刻探討了個體存在的意義。英文書名中的「burnt-out」,既指麻風病病人在失去身體的部分知覺後自愈,也指主人公奎里被虛榮與虛偽等精神上的「病菌」感染後燃盡生活熱情,最終在絕望中找回自我存在的價值。

譯者簡介

傅惟慈(1923—2014)

著名文學翻澤家。1923年生於哈爾濱,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院校講授語言、文學課。精通英.德、俄等多國語言,譯著有數百萬字,是將格雷厄姆·格林、毛姆等西方作家作品引進國內的重要譯者。

原文摘錄

  「自我表現就是一種自私、無情的事。它把什麼東西都吞噬掉,甚至把你自己也吞噬掉。到頭來你會發現就連可以表現的自我也沒有了。我已經對一切都不再感興趣了,醫生。我既不想和女人睡覺,也不想再設計一個建築物。」   「你沒有孩子嗎?」   「曾經有過,但是很久以前他們就消失在茫茫的人海里了。我和他們沒有聯繫。自我表現也吞噬了你作為父親的職責與感情。」   「所以你想你可以到這兒來,在這兒結束你的生命。」   「是的,我是有這種想法。但是我主要想找一塊空空蕩蕩的地方,沒有新建築物,也沒有女人,免得叫我看見它們後,想起我曾經活過,曾經擔負過某種使命,曾經有愛的能力——假如那是愛的話。害神經麻痹的人痛苦很大,可是我是一個肢體殘缺的人,醫生。」   「二十年前的話,我們也許可以任你死掉,但是現在我們只能把你治癒。D.D.S服用一年才三個先令。這可比一具棺材便宜多了。」   「你能把我治好嗎?」   「也許你的『麻風病』還不那麼嚴重。如果病人來的太晚了,就只好叫他身上的病毒自行發散了。」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