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從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是北宋詞人張先的詞作。

詞中描寫一位女子她的戀人離開後獨處深閨的相思和愁恨。詞的結尾兩句,通過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着、對青春的珍惜、對幸福的嚮往、對無聊生活的抗議、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一叢花令

傷高懷遠幾時窮⑴?

無物似情濃。

離愁正引千絲⑵亂,更東陌、飛絮蒙蒙⑶。

嘶騎⑷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⑸。

梯橫畫閣⑹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⑺。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⑻。

詞句注釋

⑴傷高:登高的感概。懷遠:對遠方征人的思念。窮:窮盡,了結。

⑵千絲:指楊柳的長條。

⑶東陌:東邊的道路。此指分別處。蒙蒙:細雨迷濛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

⑷嘶騎:嘶叫的馬聲。

⑸小橈:小槳。橈,這裡引申為船。橈:一作「橋」。雙鴛,一對鴛鴦。常用以比喻夫妻。 北周庾信 《彭城公夫人尒朱氏墓志銘》:「偃松千古,無寡鶴之悲;文梓百尋,還見雙鴛之集。」 倪璠注引《列異傳》:「 宋康王埋 韓馮夫婦,宿昔文梓生,有鴛鴦雌雄各一,恆棲樹上,聲音感人。」 宋高觀國 《玉樓春》詞:「棹沉雲去情千里,愁壓雙鴛飛不起。」此處暗示愛情圓滿。通,暗示「船通情難通」。

⑹梯橫:是說可搬動的梯子已被橫放起來,即撤掉了。畫閣:彩繪華麗的樓閣。 南朝梁庾肩吾《詠舞曲應令》:「歌聲臨畫閣,舞袖出芳林。」 唐王建《宮詞》之九:「少年天子重邊功,親到凌煙畫閣中。」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楔子:「出畫閣,向書房,離楚岫,赴高唐 。」

⑺櫳:窗。

⑻解:知道,能。 嫁東風:原意是隨東風飄去,即吹落;這裡用其比喻義「嫁」。「不如桃杏」二句:這是張先的名句,當時人稱他為「桃杏嫁東風郎中」。唐代詩人李賀在《南園》詩中寫道:「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出嫁是女子一生大事,而桃杏花嫁給東風時連媒人都沒有,李賀的詩意是十分沉痛的。張先此詞反其意而用之,為桃杏能嫁給東風而慶幸,意在為思念離別的女主人公尚無歸宿而感嘆。

白話譯文

在高樓上眺望而傷感,苦苦地思念着遠方的心上人,這樣的事何時才能結束呢?看來在這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東西能比愛情更為強烈的了!離愁別恨正牽連着千絲萬縷的柳條紛亂不已,更何況東陌之上,垂柳已是飛絮蒙蒙了呢。我眼前還浮現着你的馬兒嘶鳴着,越跑越遠,一路不斷揚起灰塵的情景,情郎啊,你叫我到哪裡尋找你的蹤跡呢?

池水溶溶,一對鴛鴦在戲水,這水南北可通,時見有小船往來。雕樑畫棟的樓閣上梯子已經撤去,黃昏以後,依然還是獨個兒面對簾櫳,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懷着深深的怨恨,我反覆思量,我的命運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們倒還能嫁給東風,隨風而去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詞人與女子經歷了長久的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後有感而作。

作品賞析

此詞是張先的代表作之一。宋范公《過庭錄》說:「子野郎中《一叢花》詞云:「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一時盛傳,永叔尤愛之,恨未識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謁永叔,閽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東風」郎中。』」永叔是文壇巨擘歐陽修的字,張先的詞能讓歐陽修極口稱讚,足見其詞在當時影響之大。

詞的起首一句,是經歷了長久的離別、體驗過多次傷高懷遠之苦以後,盤郁縈繞胸中的感情的傾瀉。它略去了前此的許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許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對「幾時窮」的一種回答,合起來的意思是傷高懷遠之情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真摯的愛情更為濃烈的緣故。這是對「情」的一種帶哲理性的思索與概括。這是挾帶着強烈深切感情的議論。以上兩句,點明了詞旨為傷高懷遠,又顯示了這種感情的深度與強度。

接下來三句,寫傷離的女主人公對隨風飄拂的柳絲飛絮的特殊感受。「離愁」,承上「傷高懷遠」。本來是亂拂的千萬條柳絲引動了胸中的離思,使自己的心緒紛亂不寧,這裡卻反過來說自己的離愁引動得柳絲紛亂。這一句貌似無理的話,卻更深切地表現了愁之「濃」,濃到使外物隨着它的節奏活動,成為主觀感情的象徵。這裡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蒙蒙飛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煩亂、鬱悶心情的一種外化。「千絲」諧「千思」。

上片末三句寫別後登高憶舊。想當時郎騎着嘶鳴着的馬兒逐漸遠去,消逝塵土飛揚之中,此日登高遠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裡去辯認郎的蹤影呢?「何處認」與上「傷高懷遠」相呼應。

過片上承傷高懷遠之意,續寫登樓所見。「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說不遠處有座寬廣的池塘,池水溶溶,鴛鴦成雙成對地池中戲水,小船來往於池塘南北兩岸。這兩句看似閒筆,但「雙鴛」二字既點出對往昔歡聚時愛情生活的聯想又見出此時觸景傷懷、自憐孤寂之情。說「南北小橈通」,則往日蓮塘相約、彼此往來的情事也約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寫時間已經逐漸推移到黃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遠而近,收歸到自己所住的樓閣。只見梯子橫斜着,整個樓閣被黃昏的暮色所籠罩,一彎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欞。這雖是景語,卻隱隱傳出一種孤寂感。「又還是」三字,暗示這斜月照映畫閣簾櫳的景象猶是往日與情人相約黃昏後時的美好景象,此時景象依舊,而自從與對方離別後,孑然孤處,已經無數次領略過斜月空照樓閣的淒清況味了。這三個字,有追懷,有傷感,使女主人公由傷高懷遠轉入對自身命運的沉思默想。

結拍三句化用李賀《南園》詩中「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之句,說懷着深深的怨恨,細細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還不如嫣香飄零的桃花杏花,她們自己青春快要凋謝的時候還懂得嫁給東風,有所歸宿,自己卻只能形影相弔中消盡青春。說「桃杏猶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東風」的時機,以致無所歸宿。而從深一層看,這是由於無法掌握自己命運而造成的,從中顯出「沉恨細思」四個字的分量。這幾句重筆收束,與一開頭的重筆抒慨銖兩相稱。

詞中「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句,使作者獲得了「桃杏嫁東風」的雅號。

名家點評

賀新輝《宋詞鑑賞辭典》:「張先的許多艷詞都是感情淺薄的,而此詞卻情真意切,無論思想方面還是藝術方面都值得永遠為人稱道。」

作者簡介

張先(990-1078)北宋詞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聖八年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闢為通判。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卷下)。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