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看就懂的史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沒想到,《史記》還能這麼讀!

超人氣歷史作家溫伯陵全新力作《一看就懂的史記》,在千年歷史中,看傳世智慧;在列王紛爭中,看謀略格局。角度出其不意,看完大呼過癮。這一次給你講透《史記》。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解讀《史記》,用橫豎兩條脈絡,串起整本《史記》的內容。橫向解讀時代興衰與人物浮沉,構建一幅史記全景圖,為讀者講述厲害的朝代是如何造就的,其中的風雲人物是如何崛起的;縱向將史記中的宏觀史料提取出來,推演出一條貫穿中國歷史的時間線,在此向讀者展示古代中國的歷史基調如何奠定,中國是如何成為中國的。

除了獨到的解讀視角外,本書還有超多看點。本書幫你把《史記》中的英雄豪傑從龐雜的史料中抽出來單獨解讀,讓你一次看懂厲害的人是如何成事的?本書從意想不到的角度解讀歷史,給讀者呈現歷史不一樣的打開方式,讓你一次看懂,歷史的走向為何是現在這樣?本書在解讀《史記》的同時串聯起多個中國文化的熱點議題,讓你一次看懂,這些文化熱點如何產生並相互關聯的?

作者溫伯陵,他擅長用輕鬆的語言講厚重的歷史,讓人一讀就上癮的爽文風格,廣受網友喜愛,讓你輕鬆鬆看懂《史記》,再也不用擔心歷史書刻板難懂。

★超人氣歷史作家溫伯陵,繼《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之後,全新力作。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解讀《史記》,用橫豎兩條脈絡,串起整本《史記》的內容。橫向解讀時代興衰與人物浮沉,構建一幅史記全景圖,為讀者講述厲害的朝代是如何造就的,其中的風雲人物是如何崛起的;縱向將史記中的宏觀史料提取出來,推演出一條貫穿中國歷史的時間線,在此向讀者展示古代中國的歷史基調如何奠定,中國是如何成為中國的。 ★《史記》講了什麼,這次一看就懂。本書幫你把《史記》中的英雄豪傑從龐雜的史料中抽出來單獨解讀,讓你一次看懂厲害的人是如何成事的?本書從意想不到的角度解讀歷史,給讀者呈現歷史不一樣的打開方式,讓你一次看懂,歷史的走向為何是現在這樣?本書在解讀《史記》的同時串聯起多個中國文化的熱點議題,讓你一次看懂,這些文化熱點如何產生並相互關聯的? ★《史記》怎麼讀,這次一看就懂。本書解決經典史學著作看不懂的難題,這次給你講透史記。用主題的方式解讀龐雜的歷史,把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找出史料間的內在邏輯,讓你看到歷史背後的那隻手,再也不用擔心知識龐雜,讀起來沒有頭緒。隨文章針對性解讀《史記》原文,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能夠對照原文,非常方便。 ★作者溫伯陵,歷史類頭部微信大號「溫伯陵的煙火人間」創辦人,B站歷史類優質up主,知乎人文歷史類大V,知乎文章獲近百萬點讚、近五十萬次收藏。他擅長用輕鬆的語言講厚重的歷史,讓人一讀就上癮的爽文風格,廣受網友喜愛,讓你輕鬆鬆看懂史記,再也不用擔心歷史書刻板難懂。

作者簡介

溫伯陵

歷史專欄作家,歷史領域頭部微信公眾號「溫伯陵的煙火人間」創辦人,B站歷史類優質up主,今日頭條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知乎人文歷史類大V,知乎文章獲近百萬點讚、近五十萬次收藏。「一點資訊」2019年度「真知灼見供應商」。他擅長用通俗易懂的寫法,從不同的角度解構歷史故事,挖掘隱藏在故事背後的邏輯,讓歷史照進現實。

已出版作品:

《一讀就上癮的史記》(1,2)

唐詩里的煙火人間

書評

古人云:讀史使人明智。於是很多人都喜歡去看歷史書籍,可是講真,大多數人看歷史其實是在看八卦,如同看電視劇一樣,只停留在情節上面,正如這句話一樣「讀史不多,無以證理之變化;多而不求於心,則為俗學。」完全把經典的名作當成了俗學來看。

我很喜歡《亮劍》,有一次我在家看,裡面講到獨立團吃了敗仗,上面領導讓李雲龍頂替團長孔捷成為新任團長,可是獨立團由於吃敗仗的緣故,士氣低下,而且很多士兵只認孔捷。李雲龍在一頓操作後,得到孔捷的認可,也得到了獨立團的認可。


我在旁看得津津有味,我爸來一句:你說為什麼李雲龍要把孔捷留下啊,要說一山不容二虎,孔捷在獨立團,士兵勢必不會完全信服他。

我一愣:看電視劇就看電視嘛,幹嘛想這麼多?

可我爸問了,總得說的啥:因為他是新來的,如果讓孔捷走了,他肯定在這站不住腳跟。

我爸又繼續問:那你覺得他是怎麼一步步地收攏人心的,每一步都有怎樣的目的?是不是可以在生活中運用,比如你到一家新的單位?

我當時有種「這麼多年的書都白讀了」感覺:是啊,我怎麼沒想到啊,戰場如職場,為啥我都沒想到這一層去吸取經驗呢?

我爸估計看我說不出話來,拍了拍我的肩膀:那些成功的人,肯定有他們成功的經驗,你要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否則你看再多遍也只不過圖一樂,還不如玩幾把遊戲。

讀歷史也一樣,很多人初看歷史時,總是被裡面的權謀所吸引,事實上這些權謀所算計的不過是人性而已,一時小聰明,終究登不上大雅之堂。

那麼讀歷史,真正要看、要學的是什麼呢?

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說到:

從宏觀的立場看來,世界上從無一種全然相同的事物在歷史上發生過兩次。每一事物都有它獨特之基點。所以在提出因果關係時,我們也應當將歷史事跡儘量前後連貫看去,而不應因一時一事偶爾相似即下定論。 所謂「陽光之下,並無新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現在所有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事情,以前都已經發生過了,只不過換了個背景或形式而已,所以如何從這些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提升自己的邏輯能力和應對能力,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真正目的。

就如同現在社會的內卷,其實早在古代,韓非子就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古代統治者也想到了三條解決之法:一是向外發展,走出去。二是向內深耕,把已經擁有的東西開發到極致。三是資源公平分配。

既然說到讀歷史,《史記》當然是最好的歷史讀物,那如何讀《史記》呢?

在溫伯陵的《一看就懂的史記》中,作者認為:

既是史料,便如同食材,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配方,自然可以做出不同的美味,所以我們也不必循規蹈矩,可以在尊重太史公針砭人物、敘述興衰的基礎上,把散落在不同地方的史料,重新整合起來用不同的方法來解讀《史記》。

《一看就懂的史記》這本書源於《史記》,但說得並不完全是《史記》,而是以《史記》為藍本,挖掘背後的一些邏輯和觀點。作者運用了橫向和縱向的解讀方式來解讀《史記,教我們榨乾《史記》的精華,他沒有按照時間順序,而是縱觀整個歷史,把不同人物和故事用一條主線串起來,讓大家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歷史進程,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但是作者解讀的方式是六國如何看到秦始皇統一,進而還講了為什麼會有靳柯刺秦的事件發生。完全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同一個歷史事件,這個方式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又或者把某個故事或觀點單獨拿出來,向上向下的不停推導,形成一條貫通中國歷史的時間線,讓大家一起研究這些事情是如何演變的。比如說「為什麼不願意生育的真相」作者從農業社會開始闡述,最後講到未來的情況,還有「項羽過江東能否翻盤」作者從經濟和人口兩方面開始推導。

根據解讀方式的不同,書中分為四個主題——家國、天下、今朝、煙火來解讀《史記》,家國講王權更迭和謀略智慧,天下講歷史發展的底層邏輯,今朝講歷史規律,讓人以史觀今,煙火講這段歷史中的風雲人物。


在這些主題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煙火」篇章的歷史中的風雲人物,俗話說:「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歷史,終究是人的歷史,通過這些歷史上的大咖們的成長軌跡,我們總能在其身上學到一點經驗,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1、讀書無用嗎?——蘇秦 大部分人喜歡的不是知識,而是知識和現實結合起來產生的利益。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蘇秦早年也有這樣的困惑,原本希望讀書可以出人頭地,結果卻因為讀書而貧困,司馬遷用八個字來形容他的慘澹「出遊數歲,大困而歸」。

在一次次被嘲笑的痛苦中,蘇秦終於明白:書卷只不過是記載知識的東西,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神聖的地方,而知識是工具,唯一的功能是為人類社會服務。換句話說,書卷里的知識必須和現實相結合,才能爆發出驚人的威力,否則便沒有任何意義。

有了這樣的頓悟後,蘇秦用書本知識來解析現實世界,一年後,他認為自己已經對天下事了如指掌了,就出山遊說各國了,最終能佩六國相印,成為影響歷史的關鍵人物。

說完蘇秦的人生經歷,我們來說說讀書真的無用嗎?

可以說是無用,因為讀書並不能改變命運,正如在《鶴老師說經濟》中說到的:讀書只能改變你的信息量,以前是小學字典,讀多了就變成了新華字典,只要你沒有進一步處理,它就永遠是字典,毫無價值。

也可以說有用,正如蘇秦一樣,他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相結合,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然後不斷地優化調整,最後靠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在內卷年代,連讀書量都開始卷了,一打開手機,就看到「一年讀了100本書」「一月讀10本書」的視頻,看完總讓人焦慮不堪,認為自己是不是讀書少了,可是讀書從來不是求量,而是求質,有人能靠讀一本書經過更迭實現變現,而有些人即使讀了一百本書,也只是摘抄原文,腦袋還是一片空白。

所以,讀書有沒有用,是看你以怎樣的方式來讀,只有將書中的知識在實際中運用,才能產生價值。

2、目標遠大是病嗎?——韓信 把目標定在銀河系,即使失敗也會散落在群星之間

小時候,別人問長大後想幹嘛,很多人會回答要當科學家、畫家等等,可是長大後,卻再也不敢這樣回答了,因為身邊人會嘲笑你好高騖遠。

可是事實上那些改變歷史進程的人,都有一個宏偉的目標,比如陳勝在農田裡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還有周總理在讀書期間就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想法在他們當時的境況下說出來,都有些不太現實,甚至有點幼稚。

可是任何想法都有付諸實踐的價值,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

說起韓信,大家都覺得他可以忍受胯下之辱,能屈能伸。事實上,即便在貧困交加,他依然有宏偉的目標,在其母親去世後,他特意為母親找到一塊寬敞的土地,周圍可以安置「萬家」,把母親放在這塊地的最中間,想讓「萬家」去世後給母親陪葬。

或許從這個時候,韓信就想干一番大事業,他開始揣摩軍隊取勝之法,研究古今經典軍事案例,逐漸把心中的想法落到實處。

所以他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因為在他眼中,這些不過是小事,大丈夫不拘小節,他要做的是實現自己的宏偉目標,並為其付出一切。

後來有了蕭何夜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年輕的時候,不怕目標太遠大,只有把目標定高了你才有想象空間和進步的動力,即便最後完不成目標,終究可以得到自己部分想要的東西,總比一開始就只想養家糊口錢強。同樣,當你目標遠大,自然會無視眼前的短期誘惑,不計較一時的得失。

目標遠大,從來不是病,有病的是只想不做。

3、性格有好壞之分嗎?——衛青vs霍去病 世界上有兩種人,外慧和內秀的人,我們都是好孩子,沒有好壞的性格之分。樂觀和悲觀都對這個世界有貢獻,前者發明了飛機,後者發明了降落傘。

在社會中,總有一些隱性的規則,大多數人也對其認可,比如開朗和內向,人們總是傾向於喜歡開朗的人,也認為這樣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可是事實上,性格的形成與原生家庭有關,並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在《二次成長》中提到:第一次成長中,我們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我們是被動的,對於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缺少發言權。

就如同窮養的衛青和富養的霍去病,兩人不同的原生家庭,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但是兩人都取得了成功。

衛青經歷坎坷,自己的兄弟也不把他當人看,如果不是自己的姐姐受寵,或許這一輩子就這樣過了。

後來軍事才能受到賞識,也改不了從小養成的謹小慎微的毛病,即使身為大將軍,被李廣的兒子李敢打了,也默不作聲。打勝仗有了賞賜,也首先滿足其他人,寧願自己吃點虧。

而霍去病,從小含着金鑰匙出生,年輕的時候就陪在漢武帝身邊聆聽各種軍國大事,後來即便漢武帝想教他兵法,他都直接頂回去,認為自己未必不如古人,甚至可以超越。在得知李敢打了衛青後,他直接找了一個機會殺死了李敢,然後報告漢武帝說自己殺人了,讓其看着辦。

這份心氣,是衛青不能比的。

年少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他們兩人一個似水,一個似火,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就千古偉業。

所以不要被世俗的認知所限制住,性格從來沒有好壞之分,就像顏色一樣,正是因為多樣性,才能呈現七彩斑斕的「彩虹」。

以上這些問題是不是在現代很多書籍上都有講解,沒想到早在幾千年前,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只不過我們沒有像《一看就懂的史記》的作者溫伯陵一樣梳理出一條主線脈絡將整個歷史串聯起來看,所以你看的是故事或八卦。

讀史是可以讓人明智,只不過要掌握正確的讀史方法,相信這本《一看就懂的史記》能夠幫助你打好讀歷史書的基礎,讓你輕輕鬆鬆榨乾《史記》的精華。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