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篋磨穴硯 佚名
![]() |
一篋磨穴硯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此文以學書為載體,超越了技藝的範疇,傳達出一個普世的道理:在學習與成長的道路上,保持謙遜的心態至關重要。
原文
佚名〔未知〕
古人有學書於人者,自以為藝成,辭而去。師曰:「吾有一篋物,不欲付他人,願托置於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題不甚密,乃啟而視之,皆磨穴之硯也,數十枚,方知師夙用者。頓覺羞愧,及反而學,至精其藝。
譯文
古人中有個向別人學習書法的人,自認為書法已經學成,就向老師告辭離開。老師說:「我有一箱東西,不想送給別的人,希望托你安放在某山下。」那個人接受了,因為箱子的封條封得不是很牢,他就打開來看,裡面都是磨出洞的硯台,有很多枚,(那個人)才知道老師從前用過的(有多少)。他頓時覺得十分慚愧,就返回繼續學習,一直學到書法技藝非常精通的地步。
啟發
學無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樓外有樓),做人要虛心學習,不能自滿。文中的學書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硯台時才悟出了這個道理,但終究為時不晚。只要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就為時不晚。
簡析
《一篋磨穴硯》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此文以學書為載體,超越了技藝的範疇,傳達出一個普世的道理:在學習與成長的道路上,保持謙遜的心態至關重要。只有當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勇於面對並努力克服時,才能不斷前進,最終達到成功的彼岸;同時,它也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就,往往源自於長期的積累與不懈的努力,學無止境。
佚名
亦稱無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於古代或民間、不知由誰創作的文學、音樂作品會以佚名為作者名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