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家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家駿

丁家駿,男,1909年-1997年,廣東豐順人。泰國石油巨子。1937年12月成都中央軍校第十四期。1952年,丁家駿赴泰國定居,創辦泰油貿易有限公司,並獲美國「賓賽」名牌潤滑油及西雅圖「巴達」石油公司在東南亞各地的代理權。1985年建起了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潤滑油及油脂調和廠,成為泰國最大的油脂供應商,估計家族財產約有3億美元。丁家駿曾任泰國中華總商會副主席、泰中友好協會副會長,著名僑領、實業家、慈善家,為慈善公益事業及泰中友誼和文化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生平概要

丁家駿(1909-1997),被稱為泰國的石油巨子,豐順縣人,為清代名臣丁日昌的後人。1952年,丁家駿赴泰國定居,創辦泰油貿易有限公司,並獲美國「賓賽」名牌潤滑油及西雅圖「巴達」石油公司在東南亞各地的代理權。1985年建起了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潤滑油及油脂調和廠,成為泰國最大的油脂供應商,估計家族財產約有3億美元。丁家駿曾任泰國中華總商會副主席、泰中友好協會副會長,著名僑領、實業家、慈善家,為慈善公益事業及泰中友誼和文化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1.官宦世家 名門之後

丁家駿先祖原居潮州磷溪鎮仙田村,移居五華排嶺鄉,後遷往豐順縣湯坑鎮金屋圍。丁家駿故居在豐順縣湯坑鎮石印下 振威第,系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丁日昌的曾玄侄孫。丁家駿同胞兄弟八人,姐妹三人,排行第五。丁家駿育有七男二女,均受過大學教育,大多數都在其公司內管理業務。

丁家駿自小尊敬長輩,刻苦好學,讀 《千字文》、 《幼學》、 《四書五經》和丁日昌公之珍本秘籍,能默識其條理,為他後來待人處世、經商長識,植下了良好的根基。當時,丁家駿離開家鄉就讀縣立豐良中學,後轉讀汕頭 石中學畢業,後赴 新加坡英華文學院深造。在新加坡英商雅得利洋行、廣州 亞細亞石油公司任高職。1952年移居泰國,創建泰油貿易有限公司和「賓賽」香港石油有限公司,任兩公司的董事長。丁家駿在石油商業活動中,經營有方,積累了龐大的財富。   

2.抓住機遇 創立「賓賽」

丁家駿在新加坡英華文學院畢業後,在英商雅得利洋行任高職,先後共三個年頭,又出任香港和廣州亞細亞石油公司營業部經理。

抗日戰爭爆發,丁家駿棄商從軍。從海外回來後,在重慶 中美合作所受訓,任翻譯聯絡官。抗戰勝利後復員,在廣州仍服務於亞細亞石油公司,任董事長、商會委員。1948年,丁家駿自創 豐順煤油公司和豐裕隆煤油行,並被推選為廣州煤油公會理事長。1951年初,丁家駿重渡香港創設煤油公司。同年末,丁家駿赴歐洲考察石油業務,吸收歐洲辦石油的經驗。1952年旅泰辦實業,創辦泰油貿易有限公司。公司創辦40多年,歷經種種艱辛、重重困難,已擁有「賓賽」石油服務中心、 油站、油庫和現代化的調和廠及油脂廠等多個油業公司,成為泰國的石油巨子。

丁家駿在事業上始終堅持自己常說的「信譽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在經營 石油產品時,首先抓住精通業務和掌握製作產品的先進技術,把好產品的質量關。隨着泰國工業發展的需要,泰油 貿易公司的業務也迅速地擴大發展,該公司成立不久,就獲得美國「賓賽」名牌潤滑油及西雅圖「巴達」石油公司在東南亞各地的代理權,業務蒸蒸日上。丁家駿抓住這個良好的機遇,擴充營業創辦多家公司。1977年就在挽虹縣設立「賓賽」石油服務中心。由於產品優良,獲得普遍歡迎。最後,公司的產品和「賓賽」油已遠銷日本、香港、老撾、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和黎巴嫩等國家和地區。同時,泰油貿易公司同中國保持着經常性貿易關係。每年廣州交易會都派員購買中國原油,保證公司油儲藏源源不斷。自此生意更加蒸蒸日上。

丁家駿經營石油業的宗旨是「服務社會,方便用戶」、「尊注訊息,重視宣傳」、「 任人唯賢,大膽管理」。為了「方便用戶」,丁家駿不惜巨資投入生產建設。1985年在 北欖府建起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潤滑油及油脂調和廠,年產4萬多噸,工廠內職工就有3萬多人,生產高質量的潤滑油油脂供應泰國國內外市場,又在曼谷機場附近興建現代化「賓賽」油站服務中心及拖拉機陳列部,還開展汽車機械維修等業務。大膽改進產品類別的同時,以廣告宣傳為先,務求公司達到盡善盡美的布局,還代理荷蘭牛油產品和日本各式重型拖拉機、英國特強耐電池。併兼營泰國出口行業的生意,將泰國土產運銷到歐美各國,為泰國經濟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丁家駿對泰油貿易公司屬下各廠、服務中心的經營管理,制度健全,有序不亂。同時,以優厚待遇選用10名推銷員,在各地設立代理商,形成以曼谷泰油公司為中心的巨大銷售網絡,產品銷售量年年遞增。因「尊注訊息,重視(產品)宣傳」,每年收入達到10多億銖泰幣。另外,善於調動職員積極性,關心職工的福利,使職工樹立愛公司愛產品的良好風氣。丁家駿的舉措得到公司內外各界人士的擁護和支持。

丁家駿有聰明智慧,有傑出實業家的高尚情操,才能在自己創辦的石油事業上得以 青雲直上,成為在泰國和國際上享有崇高名望的華僑商界之領袖,榮任泰國中華總商會副主席、泰中友好協會副會長等職。丁家駿僑居泰國,還擔負接待來自各國的國家領導人或僑團的義務。同時,他時刻 縈念祖國鄉土,正如他1987年揮毫題詞:「強大的中國,好比日月星辰, 光芒四射,永遠照耀着人類居住的地球大地,造福人群。」這就是丁家駿對祖國的一片崇敬之心,道出了 海外赤子共同的心聲。   

3.注重人才 振興公司

丁家駿謹記先祖丁日昌公之遺訓,以「凡事皆以德才為第一要務,無才則萬事俱廢也」、「欲求所以用人,尤必先求以知人」。所以,丁家駿在商務活動中,重視 人才培養,極力造就國家人才和支持中泰留學生互為派遣。如1989年,丁家駿赴華訪問期間,在北京受到中國國家領導人 李瑞環和榮毅仁的接見時,丁家駿出於改變中國落後的農業面貌的願望,建議每年從中國派遣12名農業專科 大學畢業生,到泰國攻讀農業碩士學位。所派遣留學生的費用和獎學金等(泰幣計180萬銖),均由他負責。他說:「個人出點錢幫助中國學生來泰深造,是完全應該的。學生學成之後,能為國家農業發展出力,這也是我的一點心意。」中國國家領導人對丁家駿如此關心 中國農業人才的培養表示讚賞,同意了此項建議。同時,1993年又得泰中政府同意,由丁家駿 慈善基金會派遣3名泰國農業大學生(華裔)到中國留學,研究中國農業發展歷史。

丁家駿重視人才,平時公司需吸收職員,都要求較高的條件,所以他對家族成員都注重知識深造,都分別送進中國石家莊建築學院、香港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及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等高等學府深造,為辦好自己創辦的泰油貿易公司和「賓賽」公司打下了 人事管理的根基。   

4.創建會館 不愧僑領

丁家駿早在1943年時,就開始醞釀組織豐順會館事宜,曾五次發起成立會館,均因客觀原因,謀而未成。丁家駿與其他僑領同心協力,繼承旅泰先輩意願,繼續奔波於各社團之間,進行發動宣傳和分區組織,為團結鄉親,敦睦宗誼而努力工作。1963年3月12日,在新三角大酒樓召開第一次豐順會館籌備會,推選丘細見、丁家駿、羅名等、徐思華、鄭亮蔭、蔡實基、徐名聲、蔡傳森、蔡廷漢、徐歷順、馬汝福等為註冊人,獲泰國政府批准正式註冊。1963年9月29日, 泰國豐順會館宣告成立。丘細見為名譽主席,推選丁家駿為首屆理事長,並捐巨款購地皮建館,於1968年9月29日在泰京拍南四萬界區沙攀庫路,舉行豐順會館大廈奠基典禮。1970年5月豐順會館大廈竣工,建築面積為2465平方米。1970年9月29日舉行豐順會館成立七周年紀念暨會館落成典禮。為了廣泛地實現聯絡鄉誼,為僑居國服務,為 僑民服務,先後在泰國34個州府,設立了豐順會館州府聯絡處,並興建了一定規模的辦事樓、辦事處,大大加強了同鄉聯誼,增進了豐順籍華僑之鄉誼感情。丁家駿被推選為第一屆(1963年—1964年)主席;第二屆(1965年—1966年)至第十七屆均當選為永遠名譽主席。他還榮任泰國中華總商會副主席、客屬會館 常務理事兼秘書,併兼任其他各僑團要職等。

丁家駿在豐順會館任職期間,首抓泰國的華人教育事業,常年撥款贊助華人辦好各類學校的中文教育。如1991年,籌建華僑崇聖大學,捐款1000萬銖泰幣;堅持資助泰國的教育事業,向泰國教育部提供獎學金,資助50名泰國農業大學生開展農科研究,改善泰國農業狀況;1995年又向泰國教育部門增加獎學金數額;同時,又捐獻100萬銖(泰幣)贊助中華語文中心作為建校基金。

為了培育更多的人才,1975年丁家駿開創獎助學基金,籌集基金120多萬銖(泰幣);1986年獎助學基金增至400多萬銖。凡是學業成績優良者,可獲得獎學金;家境貧窮者可申請助學金,獎助學金每年頒發一次。1982年共頒發200多萬銖,受獎助學生240多人。在豐順會館的影響下,各宗親會也陸續設立獎助學金,激勵宗親鄉賢子弟學業進步,早日成才。如今,豐順旅泰華僑、華人的子女大部分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大學生達1萬多人, 出國留學的有幾千人,碩士、博士百人以上,不少商界人士兼懂中、英、泰幾種文字語言。

在豐順會館的指導下,實行互相扶助,所以泰國豐順華僑所經營的工商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促進泰國經濟走向繁榮。1973年,泰國豐順會館舉辦了同鄉工商業產品展覽會,展出各自產品500餘種,受到泰國開發部長乃朴·沙拉信的高度讚揚。

1975年中泰建交,丁家駿熱情地協助建立中國大使館,並為大使館提供多方面的方便。同時,通過豐順會館的渠道,與中國建立貿易合作關係,在貿易合作往來中,丁家駿主動捐資,為祖國 培育英才作貢獻。   

5.熱心公益 促進繁榮

丁家駿曾任中國 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黃埔 校友會永遠名譽理事長、廣東 中華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北京農林大學名譽校長、泰中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 外交學院名譽董事、崇聖總會永遠榮譽會長、嘉應大學名譽董事、豐順中學永遠名譽校長等榮譽職務。丁家駿在發展泰油貿易公司業務時,雖甚繁忙,但對 社會公益事業仍能 縈懷於心,多次率團訪問中國,考察 經濟建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並作出很大貢獻,深受海內外同胞的讚揚。

丁家駿熱心教育,先後捐款給母校豐順一中(豐良)50萬港幣,建辦實驗樓和試驗教具;為豐順中學(湯坑)捐資500萬銖(泰幣);建辦丁日昌紀念圖書館;贈 實驗儀器等教學設備;建辦 豐順華僑中學圖書樓;捐資潮安仙田丁氏家族創辦的僑光中學和禮堂,禮堂被命名為「家駿堂」;捐巨款給潮陽縣合浦華里中學,慶典時捐10萬港幣作學校獎學金;捐巨款為汕頭建圖書大樓,贈送一批珍貴的科學叢書,設置「丁家駿書庫」;為暨南大學捐教學基金,被聘為校董會董事;捐助廣州大學教學大樓;捐助嘉應大學、廣東中華文化促進會、孫中山基金會等。   建設豐順中學新校期間,為提高豐順中學的教育質量,丁家駿捐5000萬銖(泰幣)建「丁日昌紀念圖書館」,該館已向豐順中學師生開放,師生受益匪淺。他和其他僑領還慷慨解囊,鼎力支持解決攝製20集 電視連續劇《丁日昌傳奇》經費和將拷貝片向全球發行的費用,讓丁日昌的清官形象和高尚情操,薰陶海內外炎黃子孫。

此外,丁家駿還任泰國 天華醫院 副董事長,為該醫院盡力30多個春秋;資助 泰國曼谷的 華僑醫院、朱拉醫院、是里叻醫院、警察醫院等。由於丁家駿對泰國醫療業的傑出貢獻,泰國紅十字會於1967年授予他「一等勳章」和多次榮獲 泰皇陛下御賜勳章,以感謝丁家駿在救死扶傷的事業中所做的貢獻。

1997年2月19日,丁家駿在泰國首都曼谷與世長辭,享年89歲。丁家駿在泰中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各個方面,都有建樹,他給後人留下了創辦泰油公司的經驗和實業的遺產。他以祖國的進步、民族繁榮,作為自己的生命動力,自始至終飽含着愛國愛鄉的感情,把泰國的 經濟發展與愛國愛鄉統一起來,胸懷一顆赤子之心,孜孜不倦地促進中泰友好,發展兩國經濟、教育和文化交流。丁家駿的一生,既楷模當代,又垂範後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