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肇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物理學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物理學家

丁肇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物理學家)
圖片來自 騰訊網

[1] 一分鐘了解丁肇中


丁肇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物理學家,一生遨遊粒子世界


改寫諾貝爾獎80年歷史,丁肇中不顧美國反對,堅持用中文演講


美國規定諾獎發言時不能用中文?丁肇中教授怒斥:有本事別頒給我


丁肇中榮獲諾獎,卻被告知不能用中文發言?丁肇中如何霸氣反擊


華裔科學家獲諾獎,用中文發言卻被美國拒絕,丁肇中:你管不着我


丁肇中:做物理研究源於自己的興趣


諾獎發言不許用中文?面對老美的質疑,丁肇中:我說什麼你管不住


諾獎發言時不能用中文?丁肇中只說了一句話,就讓美國人不敢吱聲


丁肇中用中文領諾貝爾獎,遭到抗議後霸氣回應:我管你能不能聽懂


榮獲諾獎用中文發言,美國警告阻止後,丁肇中霸氣回懟:你管不着


丁肇中進行試驗,有很多人不看好他,認為他不能成功

丁肇中(Samuel C.C.Ting),男,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實驗物理學家。 1959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65年發現反氘核;1967年測量電子半徑,發現電子是沒有體積的,半徑小於10E-14厘米;1969年測量普通光和有質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間的轉變,證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變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74年發現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J粒子,因此貢獻,1975年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197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9年發現膠子噴注;1989年確定三代中微子種類的數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領導AMS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發現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間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發現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電子,這些正電子的來源很可能是暗物質碰撞所產生的。

丁肇中教授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精確檢驗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和電弱統一理論,尋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現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丁肇中教授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精確檢驗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和電弱統一理論,尋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現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發現反氘原子核。

2.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實驗,測試量子電動力學(Quantum Electrodynamics)之正確性,證實了電子,緲子(muon),及濤子(tau)為直徑不超過10-16厘米 的點粒子。 丁肇中

3. 精確測量矢量粒子之輕子衰變的相位及分支比,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證據。

4. 研究光子產生矢量介子之機制,並證實光子與矢量介子間的相似性。

5. 在CERN的ISR研究雙緲子事例,測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質及產生機制。

6. 發現膠子噴流。

7. 在正負電子對撞機PETRA上研究膠子的性質。

8. 精確測量緲子的電荷不對稱,驗證標準模型。

9. 在LEP對撞機研究Z與W粒子的性質,並精確測量中微子的種類。

10. 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尋找宇宙中的暗物質和反物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