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圖蟲創意 的圖片

七,漢語一級字 ,最早見於甲骨文。"七"本義為切斷,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七"就借為數詞,本義則淹沒不聞;由數詞"七"引申出與此相關的一些義項,如"七體",指漢賦中一種以七段問答為主題的文學樣式;按陰陽學說,七是由陽轉陰的分界,故人死後,每七天一祭,俗稱"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稱為"滿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七

拼音; qī

注音; 一ㄑㄧ

部首; 一

總筆畫; 2

五筆86&89; AGN

倉頡碼; JU

鄭碼; HD

筆順編號; 15

四角號碼; 40710

UniCode; CJK

統一碼; 基本區 U+4E03

字級; 一級字(0007)

平水韻; 四質

字源演變

七,指事字。在一橫中間加一豎劃,表示將某物從中切斷。 "七"字在甲骨文中作"七"(圖1),而"十"字在甲骨文中作"十"(中間結點塗成●),二者本不會相混。後來"十"字中的一點變為短橫,"七"字則寫作長橫短豎之形,二者固然有所區別,但還是很易混淆,所以戰國時出現一種將"七"字的豎畫彎曲,寫作"七"(圖4)來加以區別的異體,小篆認同了這種寫法並將之規範化。雖則漢代仍存在作長橫短豎結構的"七"字異體,但到楷書中就只剩下與"十"有明顯不同的"七"字了。

七的本義為切斷。《說文》:"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衺出也。"丁山《數名古誼》:"七古通作'十'者,刌物為二,自中切斷之象也……考其初形則七即切字。" "自借為七數專名,不得不加刀於七以為切斷專字。"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七"就借為數詞,本義則淹沒不聞。由數詞"七"引申出與此相關的一些義項,如"七體",指漢賦中一種以七段問答為主題的文學樣式;按陰陽學說,七是由陽轉陰的分界,故人死後,每七天一祭,俗稱"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稱為"滿七"。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衺出也。凡七之屬皆從七。親吉切。文一。

說文解字注 七,昜之正也。

易用九不用七。亦用變不用正也。然則凡筮陽不變者當為七。但《左傳》、《國語》未之見。

從一。微侌從中衺出也。

謂?。親吉切。十二部。

凡七之屬皆從七。

康熙字典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ᘋ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注: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注: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為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啟,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