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律·和周世釗同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律•和周世釗同志》是毛澤東作於1955年的一首政治抒情詩。

該詩通過對春遊長沙情景的回顧與追敘,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祖國的壯麗河山,而且表現了詩人放眼世界、展望未來的寬闊胸懷。

作品原文

七律•和周世釗同志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

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白話譯文

剛剛暢遊了碧波蕩漾的湘江,又踏上了峰巒層疊的嶽麓山,登高望遠,心曠神怡。風從綠色的橘子洲興起,吹拂着湘江之水,掀起層層波浪;雨從綠油油的原野上直向山上撲來。老友相會,舉杯暢飲,談笑之間,更覺友情依舊;世界上有些人為一己私利,就如雞蟲一般爭鬥不已,實在可悲。不要嘆息青春年華容易消逝,三十年後我又回到了赫曦台。

創作背景

1955年,全國掀起了社會主義農村合作化運動。1955年6月,毛澤東到湖南考察農村合作社情況。時任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的周世釗陪同毛澤東遊覽長沙嶽麓山,寫了一首《七律•從毛主席登嶽麓山至雲麓宮》,隨信件寄給毛澤東。毛澤東收到信件後於1955年10月4日回信,信中就附有這首和周世釗的七律詩。這首詩也是為了鼓勵農村運動而作。 [1]

文學賞析

首聯:「春江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此處「春江」的「春」,非常美麗,生機盎然。詩人喜游泳,故地重遊,能躍入湘江,再顯當年的豪情,再享歡樂,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一個「又」字,上接游湘江,下連登嶽麓,還含「久別嶽麓今又來」之意。而一個「踏」字,則使詩人藐視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望眼開」指詩人登上重重疊疊的嶽麓山,登高遠望,俯覽湘江從衡岳而來,直奔洞庭而去的壯觀,眼界開闊,心曠神怡

頷聯:「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風」和「雨」、「綠洲」和「青野」,通過「吹」、「去」、"上」、「來」四個動詞,把登高望遠、極目所見的原野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這兩句詩也可看作詩人對當時全國形勢的形象概括。1955年是形勢發展喜人的一年,朝鮮戰爭早已結束,第一個五年計劃已進入第三年,國家經濟建設取得明顯成就,而詩人尤為關心的農村合作化運動發展迅速。這樣的形勢下,詩人故地重遊,眼見滿目春色,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心情舒暢,情緒興奮而高昂,使所寫的景色呈現出明快的格調。

頸聯:「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人依舊」,詩人與周世釗是同學、朋友,依然意氣相投,性格相合,還與過去一樣,足見兩人友誼深厚。

尾聯:「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回想三十年前都是風華正茂、正當同學少年,「莫嘆」二字,體現詩人樂觀、高昂的情緒,與「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有異曲同工之妙。「韶華易逝」是自然發展規律,也是詩人樂觀主義精神的表現。「仍到」,與前「這種樂觀高昂、奮鬥不息的精神,與前面描繪的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渾然一體。

此詩上半首寫景,格調明快,用「春江」、「綠洲」、「臂野」等描繪了詩人久別的故鄉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下半首寫情,平易、親切,感情真摯。情隨景至,情景交融,頗具感染力。

名家點評

周振甫:這首詩景中含義,意景結合,用詞精煉,供人回味無窮

公木:這是一首酬和詩,從結構上說,對仗工整。一般讀來,極其平順。詩人與周世釗可謂深交。

何永康:詩人呼吸到了一種朦朧無邊、充滿生機的青春氣息,並很好地表達了。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