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律·有所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律•有所思》是毛澤東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抒發了作者對經心發動、親手燃起的"文化大革命"烈火的感想。

作品原文

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青松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馳。

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憑欄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

作品鑑賞

這首緣情言志的詠懷詩抒發了作者對經心發動、親手燃起的"文化大革命"烈火的感想。

文化大革命的發起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上海《文匯報》1965年11月發表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毛澤東1966年初指責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包庇壞人、壓制左派",提出了"打倒閻王、解放小鬼"的口號;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的《五•一六通知》錯誤地對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進行批判,通知發出同時毛澤東離京南巡,回來後寫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把鬥爭鋒芒指向了"以劉少奇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在此過程中,毛澤東一步步戰勝中央集體,使文化大革命按其預想發動起來。這便是寫此詩時的歷史背景。

1966年7月8日,他在武漢給江青寫下那封著名的信,可以判斷,這封信的基本內容是在滴水洞形成的。除了這封信外,毛在這段期間有無其無其他抒發胸臆的文字?對此,外界長期不得而知,直至1996年9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毛澤東詩詞集》,人們才知道,毛在1966年6月還寫有一首《七律•有所思》,也是談他對文革感受的,只是毛未註明寫作此詩的地點。

這收詩反映了作者在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歷史關頭的複雜心境。首聯:正是、又來兩句,看似是時間上的偶然銜接,其實兩者原始具有密切內在聯繫的;頷聯:青松、敗葉,陣線分明,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正面描述,分別指革命小將和走資派;頸聯:讚頌文化大革命的聲威;尾聯:遙應開端,把視線收回到南巡主體,暗含作者"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心情。整首詩讀來使人深感遺憾,引起沉鬱以至蒼涼的感覺。

第一部分:真情實感。

正是神都有事時。讀來有種急迫感,凸顯標題的份量。

又來南國踏芳枝。讀來有種春風拂面的暖意,又有柳暗花明的感覺。芳枝,喻指人民群眾朝氣蓬勃的笑臉。此時讀者有所思:革命成功了嗎?我們真的無憂無慮了嗎?

青松怒向蒼天發。青字透着時光荏苒,祖國少年的情懷。松字透着高潔傲雪,松柏延年的節操。怒向蒼天發,發人深省。此時讀者有所動:被革命一個階段之成功遮住視線,將失去革命意義。

敗葉紛隨碧水之。敗葉藏着多事之秋,動盪抉擇的愁緒。碧水是指人民的力量。"碧水"取義於李白《望天門山》碧水東流至此回的詩句,是希望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主宰新形成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之"是指碧水滔滔流過的痕跡。

第二部分:有所嚮往。

一陣風雷驚宇宙。將有新的革命風暴席捲蒼天,呼應頷聯。

滿街紅綠走旌旗。街,暗含革命新戰線--仿佛置身在"神都"或"南國"的大街之上。勾勒出群眾革命轟轟烈烈的場面,描繪出文化建設新的百家爭鳴的藍圖。

憑欄靜聽瀟瀟雨。欄,暗示革命導師--仿佛已到城樓之上,俯瞰革命之後清新平靜的新國家。勾勒出群眾從自發革命到自覺建設再到國泰民安的社會主義新局面。 靜聽瀟瀟雨,意思是說靜觀地天之泰,雨聲瀟瀟在為碧水增添着活力。革命與人民渾然一體。

七億人民有所思。革命是為了祖國屹立於東方民族之林,祖國是人民的,每個人都要為祖國獻出一份力量。

第三部分:賞析

《七律•有所思》寫出了革命者在文化方面為人民服務的真情實感和美好願望。題目為"有所思",末句為"七億人民有所思",以人民為導向,革命視野宏大,通篇沒有疑問卻發人深省。

首聯,先緊迫後舒緩,寓情於景而舉重若輕。頷聯:青松、敗葉,先革命群眾後非革命者,革故鼎新而有所倚重。頸聯:描繪革命氣勢磅礴和文化辭舊迎新的宏偉藍圖。尾聯:呼應標題,凸出革命主體,描繪革命完成,祖國和人民融為一體,國泰民安的新面貌。通覽全詩,不論是武裝革命還是哪種革命,離開人民的參與,都不會最終取得勝利。這是全詩的靈魂,體現作者的大歷史觀,大文化觀。 [1] [2]

參考來源